李柳忠
侗族地區(qū)去過幾次,然而,每次都被熱情的侗族人灌得大醉,因此就沒有什么印象,只是在她的風雨橋上,或者在樸實的侗寨里,以及淳美的歌舞中,淡淡地記住一些。想想,這樣也好,干嘛記得那么清楚呢?我是怕,美好的記憶,離了的痛惜,別去的惆悵。
黑夜,我以為是白天的夢。
正因有了白天的勞作與苦累,三江的夜,才有桃園的夢境與輝煌。還在白天的時候,三江人背著竹簍上山采茶,或扛著鐵犁下地耕耘,一路侗歌,一路歡樂。突然間有一兩句爭論,但很快就被山峰、森林和河流淹沒。其實就是你要脫貧,你要趕上時代。而我怎么就不要脫貧?怎么就不趕上時代呢?你快點去準備了,今天要舉辦扶貧搬遷工程竣工儀式,我們要去拿房門鑰匙啊。哦,那我們快去準備吧……于是,在廣西柳州市三江縣城的一處風水寶地,一棟棟新蓋起的高樓前面,彩旗飄飄,鑼鼓喧天,聚集著扶貧搬遷的侗家人、三江縣政府、三江縣的各界群眾以及參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文藝家們。他們在臺上表演節(jié)目,為搬遷的貧困戶寫對聯,畫吉祥圖。侗家人吹著蘆笙歌,跳起扁擔舞……這白天的夢,喧嘩了,沸騰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边@是春天嗎?那我怎么會有這種感覺?那么,白天之后的三江是什么樣的呢?晚飯過后,我們五六人,在一位老師的帶領下,往河邊的大道走,希望走出個所以然來。一走到大道上,看到一座頗具民族風情的風雨橋橫架兩岸,橋上車來人往,熱鬧非凡,燦爛輝煌。我們不由地拍照留影,發(fā)朋友圈,引來點贊無數。繼續(xù)往大道走,來到一個民族畫小展館。館內三五人,其中一二閑聊品茗;其余的坐于畫臺前描抹,在畫三江的人物、山水和風情;望眼四周,墻上臺下,竟然有許多這樣的畫作,或草稿,或框架,或成品,可謂琳瑯滿目,精妙絕倫。這就是有名的三江農民畫,據說還曾經到過北京展覽,引起很大的轟動。這時,一位好客的姑娘對我們說,幾位客人請坐下來喝茶。老師是本地人,好像有點心事,不時看看手機,最后說不喝了,我們到民族廣場看演出吧。我們就微笑地跟主人道別,走到大道上,繼續(xù)往下走。走不多時,我們才發(fā)現有人沒有跟上來,那是報社的一位記者,估計還在民族畫展館采訪吧。這時,我手機有微信發(fā)來,是我們那里的一個書法家,說邀請我去喝油茶,就在今天搬遷戶的新房里。我口渴了,骨子軟了,差點答應去了,但看看同行,他們正悠哉樂哉地往廣場方向走去。我只好硬著頭皮跟他們走,胡亂地走了一會兒,看見大道下的河水幽幽,波光瀲艷,似乎有歌聲飄了上來。三江是個山城,得名于境內的三條大江,即榕江、潯江與苗江。那么,縣城的這條河叫什么呢?我不得而知,也不去問別人,我想江河自有她的來去,她的性情,她的愿望……
我們一邊走得漫不經心,一邊聽老師解說三江。至于解說了什么,我不清楚,估計他們也不清楚。我想,要了解一個地方,必須住上一段時間才行。也許是這樣的原因,臨近廣場的時候,老師真的有事離開了??粗莻€偌大的民族廣場,的確熱鬧非凡,不知為什么,我也有想唱想跳的感覺??吹酵械拿琅?,她們的腳步輕盈,很有節(jié)奏地往前臺去,這歌舞吸引的不止我一人。我問一個剛才跳完舞的老人,每天晚上都來這里跳舞嗎?他笑哈哈地說每晚都來,一天的疲勞都跳走了。再看不遠處,有幾個外國人,他們在學跳著侗族舞蹈,雖然看起來不像,但是看他們很高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三江的民俗,三江的風情,三江的歌舞,早就是世界的了。于是我決定,我會再來三江,不喝酒,不干事,真心生活一段時間,如這樣一個美好的夜。
第二天醒來,就收到老師的微信,說,大家起床吃過早飯后,立即出發(fā)去下一個采風地點——肇興侗寨。
也許還沉浸在昨晚的歌舞美夢中,我一時弄不清楚,問同宿的先生,這是個什么地方?先生說,千年侗寨,一個很美的地方。一路上天氣不怎么好,半瞇著眼睛,我用余光看著車窗外,風景模糊。我一直在迷惑,這到底是一個什么地方?真的很美嗎?車上的美女比我還急,上網查了告訴我,真是個很美的地方,保全了侗族的原生態(tài),它的“侗族大歌”還是世界文化遺產啊。我頓時睜開眼睛,感覺窗外的光線亮了。
車子很快到了肇興侗寨。環(huán)顧周圍,果然群山巍峨,氣勢不凡,有如仙境,如桃花源。沿著侗寨小道,我們蜿蜒而行。這時陽光燦爛,感覺每一戶人家,都在閃耀金光,都在歡迎我們的到來。走不多時,在一座橋上發(fā)現有一條河,從遠山上逶迤下來,清亮,透明,溫柔,像一根飄帶繞村而過。我們沿著小河而上,兩岸是吊腳樓和風雨橋以及有宗教色彩的祠堂,頗有民族風情和江南水鄉(xiāng)的味道。我們不時停下來拍照,且行且歡樂。終于來到住處,的確是個好地方。一進大堂,就有幾個侗族姑娘,唱著歌,跳著舞,歡迎我們的到來。我奇怪,她們怎么沒端酒杯呢?接著上樓入宿。如果走在房前的走廊上,可以面對小河、兩岸及遠山。不覺間,暮色降臨,燈火燦爛,一派迷人的景象。
老師說,趕緊去看“侗族大歌”演出吧。
我們便快步下樓跟他前去。從來路去,一路往下走,走到一個石橋向左直行,就聽到演出的聲音了。只見一個偌大的舞臺上,正上演著“侗族大歌”,有故事,有情節(jié),彰顯侗族人的生存理念和頑強精神,讓人震憾。演出結束后,臺上的演員走下來與我們手拉手舞動成一大圈子。就這樣看完演出,老師有些失望,他想看最原生態(tài)的東西。吃飽飯回到旅館,熱情的主人升起碳火,讓我們有了回家的感覺。老師說,我們這次出來采風,大家要談談創(chuàng)作的感受。有人建議朗誦詩歌,還叫我先來。我推脫了一下,朗誦《當你老了》。我想也是這個季節(jié),葉芝對情人寫下這篇名詩,我在他相似的時間和地方朗誦很好。我的聲音在侗寨里激情回蕩,不知道相信愛情的人聽到了嗎?希望就像“侗族大歌”的愛情故事,付出的總會有回報吧……
之后,我倚在走廊的護攔上,看河流,看燈光,看夜色……隱隱約約聽到打更的聲音,又像是唱戲的聲音。我想來時有個小孩對我伸手要錢,我問他是這里的人嗎?他失望地不回答我跑了。又想到吊腳樓下的老婦,揮舞著大錘在敲打一塊黑布,那黑布連接到樓上,那里有染成了五顏六色的布料。再想起大街上的姑娘,手里玩著手機,臉上露出甜蜜的笑容……這一切成了晚上的夢,讓我們徜徉在這侗寨的天地間。
明明還是在夢中,老師就叫我們起床了。
不知道我是否起床了?反正我看到他們匆忙地往下面去,又從來處去,一路走下去,走到一個石橋往左直行,來到一個有山有水有風車的花園里。老師還是想去看原生態(tài)歌舞演出。結果還是來晚,拍了些照片就回來了。我還是在肇興的夢中,我想一切是在夢中的好,她會由著我們的想象,唱著歌,跳著舞,奔向健康、美好和自然的新一天,這就夠了。我們何苦再去驚擾她呢?
佩服老師的勁頭,離開肇興之后,我們直奔一個叫三龍的地方,聽他說那里的侗族歌舞最有原生態(tài)的感覺。
由于匆忙趕路,他們的車下錯高速公路,往另一個方向去了,叫我們的這輛車自行先去。
不知過了多久,他們說看到“三龍”的字樣了。
我來了精神,看著山上的侗寨說,就是這里嗎?怎么一個人沒有呢?
他們說,可能天氣冷,要等老師來了才知道。
于是我們下車。我看到山下有條河,有幾座橋,有些牛羊。冷風從山上吹下來,并沒有吹散天上的云,天灰蒙蒙的。我沿著河邊走到一家農舍,里面真有人在,正圍坐在堂屋里烤火,問我從哪里來?我說從廣西來,想看你們的歌舞表演,最原始的。他們哈哈大笑,說你這個時候來?怎不見有人跟我們說呢?我看到他們質樸的臉上,有些遺憾的表情。出得門來,老師已到了很久。老師說,還是看不到什么,我們去黎平縣城吧。
黎平,寓意黎民平安。而黎平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是貴州的東南邊陲。我是學歷史的,來黎平之前,一心想去看看紅軍在黎平的經歷及意義。第二天,我們早早地來到一條商業(yè)文化街——翹街。在入口處,有一個蠻大的廣場,可容納近萬人。陪同的黎平文友說,這是紅軍來到黎平時召開群眾大會的場所,稱作“紅軍廣場”。我依稀聽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偉人在臺上號召黎平的群眾起來“打土豪、分田地”……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突破國民黨封鎖線,進發(fā)并占領黎平,形勢相當嚴峻,黎平絕對承擔著中國革命的意義與未來。沿著臺階往上走,進入到這個商業(yè)文化街里。在右邊一個門面,見幾個八九歲的少年在彈貝斯,充滿活力,充滿激情,我不由駐足聽了很久。問老板才知是一個教學和賣樂器的場所,想不到這里地處偏僻,竟然也開放、張揚和時尚。旁邊是“中央紅軍干部休養(yǎng)連”的舊址,我低頭進去,看到敬仰許久的鄧穎超、蔡暢、李堅真、劉英、康克清等女紅軍畫像,仿佛看到她們正忙碌著為紅軍首長、戰(zhàn)士治療傷病。走到后面有個門,進去是園子,種有桂花數株,不見花開,卻聞得香氣縷縷。前方一小坡延伸而上到一個小門,門頭上寫有“進士居”字樣。我頓時來了興致,進去才知是毛澤東在黎平的住處。來到大街,走到中部,看到一個叫“福音堂”的教堂建筑,是博古、李德的住處。出來向前走幾步,就看到一臨街門面上,有陳云同志手書的“黎平會議會址”六個大字,我們照了一張合影記之??戳死锩娴慕榻B,知道是清嘉慶年間修建的一個商鋪,建筑結構三進三出,后有花園,歲月靜好。我們看到了黎平會議的場地以及軍事指揮部,時光穿越其中,平靜而真實,從容而淡定,一切都塵埃落定,又光彩照人。會議開得緊張激烈,最后的決定,使中國革命看到了希望……這樣想著,我又回到大街上,旅客也多了起來,黎平文友帶來熱乎乎的紅薯、芋頭,這黎平的土特產、真心意,讓我們感覺分外的甜蜜、綿長……
走到翹街外面,太陽出來了,照得我們心頭亮堂堂的。黎平文友建議,再到另一個景點去看看,那就是王昌齡被貶的隆里古城。我們決定馬上去。路上有人問,他怎么會被貶到那里的呢?我想這是古代懲治官員的一種辦法,這么邊遠荒涼的地方,被貶的官員能有好下場么?連他的好友李白都寫詩感嘆:“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但是,真正到了那里,就完全改變我的想法。我們先到了他辦公、讀書和住宿的地方。一條清澈的河流旁經秀美的“真武山”而過,上面有座“狀元橋”,過去一大片水田,在中央開辟出風水寶地,王昌齡就在那里辦公、讀書和生活??磥硭谋毁H處境不差啊,可見,黎平的侗族人沒有嫌棄他、排擠他,還把他當圣人來看待。來到隆里古城(據說這里最早屬于黎平管轄),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座古城完全是一個漢族人的居所。聽黎平文友說,這里原是侗族人居住的地方,由于發(fā)生暴亂,官府從安徽、江西、湖南等地調來軍隊鎮(zhèn)壓,而后屯兵不止,以安頓邊防,所以我們看到的,盡是漢族居所及江南風格的建筑。走在古城里,我卻在尋找侗族人的蹤跡,難道這里就沒有侗族人了嗎?答案是多著呢,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他們早已經漢化了。是啊,我們很少看到穿民族服飾的少數民族了,除非在節(jié)假日,在特殊的環(huán)境里。
(本文圖片來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