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雨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展現(xiàn)自我思維的過程。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部分,通過課堂提問,教師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落實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內容。低年級語文課堂的提問應該具備生成性、邏輯性、緊密性三大特性,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善動其思,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參與者。由此可見,探究低年級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特性是極為必要的。
一、生成提問,思思不息
低年級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就是認知新世界、新思想、新知識的過程。低年級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著強烈的求知欲,總有各種不同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不斷提問,從而達到以問生問、深入探究語文課堂的目的,促使學生“思思不息”,在語文課堂上大膽表達個人疑問,主動參與到課堂當中。
例如:在《四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春日生機、夏日絢麗、秋日涼爽、冬季純白的場景,給予學生不同的課堂體驗感,讓學生與閱讀內容一一對應。在開展閱讀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會提出問題:“冬天一定會下雪嗎?”“夏天一定有鮮花嗎?”此時,教師可以將問題拋回給學生,讓學生在討論后思考四季的特征。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說道:“冬天不一定有雪花,海南的冬天就不會下雪。”“南極的夏天不會有鮮花。”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此時,教師可以沿著學生的思維,繼續(xù)提問:“為什么文章中說春日有草、夏日有荷葉、秋日有谷穗、冬日有雪人呢?”學生很自然回答道:“這是四季最典型的特征,但有些地方是不同的?!弊詈?,教師繼續(xù)與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讓學生思考在寫作時如何描寫四季特征,突出每個地域的季節(jié)特征,延伸課堂價值。
二、邏輯提問,層層遞進
提問的課堂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循循善誘地為學生講解語文知識,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為學生設置課堂懸疑,并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為學生打造提問課堂,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尤其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所思所想均有所不足,認知缺乏邏輯性,教師運用邏輯性提問打造語文課堂,一方面能夠構建智慧、有趣、生動的語文課堂,一方面也可以引領學生的認知思維。
例如:在《影子》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文章內容,掌握“前”“后”“左”“右”等重要概念,掌握影子的特性。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文章講了什么”“影子都在哪個方向”“影子都有什么特性”這三個層次遞進的教學問題,幫助學生探究《影子》的文章內容,為學生的閱讀過程提供思路,幫助他們提升閱讀思維,強化閱讀效果。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困難,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并回到《影子》原文中去探究答案。教師可以以邏輯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注重問題之間的關系,既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又能形成集合效益,引領學生的閱讀思維,推進課堂教學活動。
三、相機提問,見縫插針
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之前,可以通過精心設置語文課堂目標、內容、方法等,優(yōu)化語文課堂設計,讓語文課堂更加富有秩序性。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是天馬行空的,會讓語文課堂教學出現(xiàn)“變數(shù)”。面對學生的學情動態(tài)性,教師要相機提問,推動語文課堂的開展,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教師要見縫插針,抓住提問時機,并結合學生的關注焦點,提升提問的價值。
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學生要通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感恩他人的付出精神。在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對毛主席與戰(zhàn)士為鄉(xiāng)親們挖井的原因很感興趣,教師可以結合時機,提出問題:“毛主席和戰(zhàn)士們是什么樣的人?”讓學生先從毛主席及戰(zhàn)士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入手,理解他們的挖井行為。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共同研究鄉(xiāng)親們?yōu)槊飨蛻?zhàn)士們立碑紀念的行為,體會鄉(xiāng)親們的感恩之情。此時,教師也可以提出問題:“如果在生活中接受了他人的幫助,我們應該抱有什么樣的心理?”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時,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相機開展提問,聚焦學生的關注重點,滿足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提升語文教學的適用性,提升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價值。
提問,提出學習之問、教學之問。教師要為學生構建提問式語文課堂,要真正把握提問特性、提問價值、提問作用。教師在提問時,不能只是為問而問,而要考慮學生的學情、教學需求、課堂時機等,精設提問內容,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
本文從生成性、邏輯性、緊密性三大特性出發(fā),提出了提問方法以及課堂構建方式。語文教師在借鑒時,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重新構建語文提問課堂,用問題引領語文教學方向,發(fā)揮提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