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星
河南溫縣第二人民醫(yī)院椎間盤科 溫縣 454850
老年人群骨質量下降、骨微細結構被破壞,常表現(xiàn)為骨強度降低、脆性增加,增加骨折風險[1]。近年隨著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OVCF)的發(fā)病率日趨升高。臥床休息、佩戴支具和藥物鎮(zhèn)痛等傳統(tǒng)保守治療OVCF,制動時間長,骨折愈合時間慢,并會進一步導致骨量丟失,加重骨質疏松,導致壓瘡、肺炎、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和遺留脊柱后凸畸形等風險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危及生命安全。后路椎弓根內固定術等開放手術,術后臥床時間短,矯正脊柱后凸畸形效果可靠,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且骨質疏松有造成內固定失效等風險大。選取2017-01—2018-06間收治的50例OVCF患者,均予以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治療,效果肯定,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50例患者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術前經X線片、CT等臨床檢查明確診斷。(3)新鮮性單節(jié)段OVCF。(4)以胸腰背疼痛、活動受限及胸腰椎后凸等為臨床主要表現(xiàn)。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循環(huán)、內分泌、血液等系統(tǒng)及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腫瘤等疾病者。(2)伴有脊髓和神經根損傷者。(3)多節(jié)段脊椎骨折或爆裂脊柱骨折、脊柱病理性骨折。(4)存在其他手術禁忌證者。男15例,女35例;年齡60~79歲,平均71.05歲。致傷原因:跌滑倒37例,擊打傷6例,無明顯外傷史7例。傷椎位置:T105例,T118例,T1210例,L114例,L27例,L36例。
1.2手術方法患者均取俯臥位,腹部懸空,椎體處于拉伸狀態(tài)。常規(guī)消毒、鋪巾,C型臂X線機透視認傷錐錐弓根皮膚作為進針點。1%利多卡因逐層局部浸潤麻醉,置入穿刺針,透視下確定穿刺針位于傷椎體椎弓根內,深度達椎體前1/3處后。拔出針芯后插入導針[1]。再沿經工作套筒置入螺旋推進器,鉆一骨隧道至椎體前緣2~3 mm。然后將螺旋推進器取出,通過骨隧道將可擴張球囊置入后,球囊內推注造影劑。確定椎體高度恢復滿意后停止加壓,抽出造影劑并球囊退出。將預先調制好至拉絲期時的骨水泥緩慢注入椎體內,當骨水泥達到椎體后緣1/4時推注停止,如出現(xiàn)骨水泥浸潤椎體后緣或已出現(xiàn)向椎體外滲漏現(xiàn)象,應當立即停止推注[2-3]。C臂機透視下觀察骨水泥分布滿意且完全固化后拔出穿刺裝置,縫合包扎切口。術后囑患者仰臥制動24 h,應用抗生素2~3 d預防感染,嚴密做好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同時觀察下肢運動感覺及二便功能變化情況。術后繼續(xù)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適時佩戴腰圍下地活動和行腰背肌功能鍛煉等。
1.3觀察指標(1)骨水泥滲漏、脊髓神經損傷及感染、血腫、疼痛等并發(fā)癥。(2)術后第3天及1個月、12個月的VAS評分、ODI評分、椎體前緣高度及Cobb角改善情況。
50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2例(4.00%)骨水泥輕度滲漏(均為椎管前方),未予特殊處理,后自行吸收。術后第3 天及1個月、12個月的VAS評分及ODI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前,椎體前緣高度及Cobb角較術前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隨訪期間均未發(fā)生脊髓、神經和血管損傷及鄰椎骨折等并發(fā)癥。
表1 患者不同時間點VAS評分等指標比較
注:*P<0.05
OVCF可導致急性或慢性腰背疼痛、脊柱功能受限、胸腰椎椎體畸形、椎體高度丟失等癥狀及體征,導致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4]。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椎體成形術( PVP)和 PKP 普遍應用于OVCF的治療。與傳統(tǒng)術式比較具有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其中PVP具有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較快、骨水泥用量較少等優(yōu)點。但在改善疼痛及恢復傷椎高度和矯正脊柱的后凸畸形方面尚存在一定局限性,且術椎再骨折危險性增高。PKP是近年在PVP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脊椎微創(chuàng)技術,不僅創(chuàng)傷小,同時術中置入球囊擴張,可增加骨水泥注射空間,在為脊柱的恢復提供穩(wěn)定的力學環(huán)境的同時,將因骨質疏松而骨折塌陷的松質骨均勻擠壓至椎體的上下終板及周圍的骨皮質使其致密,更有利于椎體高度的恢復[5]。
我們對50例OVCF患者均予以PKP治療,術后椎體高度恢復好,腰背疼痛等癥狀及功能較術前改善明顯,且并發(fā)癥較少,應用效果肯定。不失為一種治療OVCF的有效手段。治療中應注意:(1)圍術期做好抗骨質疏松藥物及行為治療,改善骨質疏松狀況和加強患者預防意識,是防治OVCF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2)術前應根據影像學等檢查結果全面評估病情,了解傷椎椎體皮質骨有無破損等情況,嚴格篩選病例,按術前X線 、CT、MRI檢查設計入路方案[6]。(3)術中規(guī)范操作,借助C型臂透視定位后邊進針邊透視,準確把握穿刺的進針點、方向、深度等,避免出現(xiàn)穿刺失誤。(4)掌握好骨水泥注入時機和量,防止骨水泥過稀或過稠,同時借助C型臂透視實時監(jiān)控骨水泥彌散情況,防止骨水泥向椎管、椎旁或椎間隙滲漏而引起損傷脊髓、神經,以及防止椎體再發(fā)骨折及相鄰節(jié)段退變等風險。
由于本研究中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不長,其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待后期進一步完善大樣本、多中心等研究方法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