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素芹
[摘要]古詩詞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小學生在文化認知、語言基礎、個體經驗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短板,自然會形成許多“空白”。教師需要有補白意識,通過針對性講解、展示、分析,幫助學生順利銜接思維,與古詩詞表達形成更多的情感共鳴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閱讀感知能力。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補白;時代文化;表達形式;個體認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3-0018-01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詩詞內容,這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視角。但在具體施教過程中,由于時代文化隔膜、表達形式差異、個體認知經歷等方面都存在客觀制約,自然會使學生形成很多認知“空白”。教師需要對這些“空白”進行梳理,對學生的認知短板進行補償性操作,引領學生順利進入古詩詞內涵之中,從而領略古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和情感美。
一、從時代文化隔膜角度補白
古詩詞誕生于特定時代的特殊時期,小學生對古詩詞的產生背景缺少認知,自然難以進入古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巾,更不能對詩詞內涵有到位的認識。教師需要有主動“補白”意識,利用多種教輔手段,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來源,讓學生在信息整合中了解古詩詞產生的歷史背景,掌握作者的特定心理,這樣才能消除時代文化隔膜的影響,幫助學生順利展開古詩詞的閱讀學習。
如教學《村居》時,教師先為學生進行示范誦讀,然后引導學生反復練讀,感受詩歌描寫的特殊意境。在詩意解讀時,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疑惑進行引導:“詩人看到農村二月的景象,不由得觸景生情,描繪了這幅春意盎然的‘樂春圖。在具體設計時,詩人關注了自然景色,也寫了‘人景,這些人都在干什么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思考:“詩人專門寫了‘兒童散學歸來早,然后‘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個場景描寫得非常生動,給整篇詩作帶來了無限生機。”學生不理解詩人為什么對這些景象有那么多難以割舍的情懷,教師從歌詠春天的角度進行解讀,給學生帶來了更多啟迪。
二、從表達形式差異視角補白
古詩詞大多有韻律要求。小學生雖然有背誦古詩的諸多經歷,但對這樣的表達形式還是存在一些困惑,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fā),對古詩詞特定的表達形式進行針對性引導。古詩詞的音律特點太過專業(yè),教師不宜對學生講述平仄、詞格等內容,不妨從誦讀節(jié)奏、韻腳等方面引導學生補白,讓學生在反復誦讀體驗中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
《詠柳》是一首贊美春天的古詩,十分經典。“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些詩句都已經成為千古名句。教師在對詩句進行解讀時,強調了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作者要對景色進行生動描寫,需要借助一些方法,如修辭中的比喻、擬人、夸張等。在這首詩歌中,作者就運用了這些手法。找出相關詩句進行具體感知。”教師布設任務后,學生順利進入欣賞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對古詩韻律美有更真切的體驗,教師在誦讀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劃分了節(jié)奏,點出了韻腳,并針對性引導學生展開誦讀。學生根據教師引導展開實踐操作,對古詩豐富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教師從名句鑒賞、古詩誦讀等角度進行施教,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感知體驗的機會,促使學生順利建立了學習認知。
三、從個體認知經歷層面補白
古詩詞內容大多涉及“仕途”“政道”“民生”等主題,而小學生這方面的認知基礎還比較薄弱,不能與作者的思想形成契合,教師要注意從這些方面進行補白操作,通過信息搜集和展示,引導學生從外圍信息整合巾逐漸感知古詩詞的深刻內涵,自然形成嶄新的閱讀認知。如果有需要,教師也可以為學生講述古詩詞作者的奇聞逸事,或者是相關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從更多方面展開閱讀操作,這樣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閱讀認知。
杜市的《絕句》涉及不少社會環(huán)境內容,學生理解時會存在一定困難。教師先與學生一起梳理詩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學生找到了“黃鸝、白鷺、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等詞語,教師結合絕句內容進行講解。黃鸝和白鷺是兩種鳥,學生不常見,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了相關圖片信息,給學生留下了清晰印象。關涉“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等內容時,教師給學生講述了歷史知識,讓學生結合詩意理解歷史背景,引領學生順利進入詩境之中。這就是一種認知層面上的補白操作,能為學生閱讀古詩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古詩詞都屬于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內容,其文學鑒賞價值極高。讓小學生從欣賞的角度展開學習,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豐富的美感體驗,還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受到洗禮。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補白意識,及時為學生提供閱讀指導,讓學生順利進入詩詞核心,從而形成完善的學習認知體系。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