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爍 楊長青
在進行肝移植的肝硬化患者中,約5%~26%存在非腫瘤性門靜脈血栓(PVT)。盡管目前PVT的分類正由解剖層面向功能層面過渡,但未涉及移植期間門靜脈重建方式對預后的影響。本文綜述該領域相關進展,擬彌補現(xiàn)有分類指導手術決策的局限性,定義生理性和非生理性門靜脈重建的概念,并提出肝移植候選者非腫瘤性PVT的新分類,協(xié)助臨床醫(yī)生制定個體化的手術方案,盡可能保證移植肝血供并控制肝前性門靜脈高壓。
肝移植后門靜脈灌注通暢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決定移植肝活性和患者預后,因此,門靜脈血栓(PVT)曾一直是肝移植的絕對禁忌。自1985年首例PVT患者成功接受肝移植后,各大移植中心展開了對PVT患者肝移植的研究[1]。2000年以前,普遍認為合并PVT的患者肝移植預后較差,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肝移植術后死亡率與PVT分級相關[2]。盡管已有分類涵蓋了血栓范圍和患者內臟血管特征等指標,但沒有提出保持門靜脈吻合通暢的方法。
目前,Yerdel[3]、Jamieson[4]和Charco[5]分級系統(tǒng)在描述血栓范圍和指導術式方面得到廣泛應用。Yerdel 4級是指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SMV)近端和脾靜脈等內臟靜脈完全栓塞。其缺陷在于,沒有考慮到患者可能存在大的自發(fā)或外科建立的側支可用于門靜脈重建,對手術的指導能力有限。Jamieson和Charco 3級為內臟靜脈彌漫性栓塞,患者有通暢的大側支可用于門靜脈重建,4級指內臟靜脈廣泛性栓塞,僅有微小側支。根據(jù)肝移植術式,將Yerdel 4級以及Jamieson和Charco 3、4級PVT歸為“復雜性PVT”,Yerdel 1~3級PVT歸為“非復雜性PVT”,這類患者于門靜脈主干和/或脾靜脈和/或SMV最遠端存在栓塞,可通過血栓切除、標準門靜脈重建或SMV與移植肝門靜脈搭橋解決。
現(xiàn)有報道中,非腫瘤性PVT的患病率為5%~26%,復雜性PVT的患病率為0~2.2%,其中,Yerdel 4級PVT的發(fā)生率為14.6%,占全部肝移植患者的2.8%,在器官獲取和移植網(wǎng)絡(OPTN)的肝移植名單中,PVT的患病率為6.8%~8.7%。但10年前各移植中心將PVT視為肝移植的禁忌,患病率可能低于實際值[2]。
非生理性重建是指無法行門-門靜脈吻合的門靜脈重建,包括腎-門靜脈吻合(RPA)、腔-門靜脈半移位(CPA)或門靜脈動脈化(PVA)等。從功能角度,建議將內臟靜脈(部分或全部)回流入移植肝視為生理性門靜脈重建。因此,除門-門靜脈吻合術外,通過門體分流將血液引入移植肝也屬于生理性門靜脈重建。這種分類的意義在于,生理性門靜脈重建可在肝移植后消除PVT引起的肝前性門靜脈高壓(PHT),而非生理性門靜脈重建后PHT持續(xù)存在甚至惡化。這一分類下,非復雜性PVT均屬于生理性重建,復雜性PVT則根據(jù)下面情況分為生理性和非生理性重建。
(一)生理性門靜脈重建
一部分接受肝移植的終末期肝病患者存在大的自發(fā)性門體靜脈分流,可用于門靜脈重建。此外,大側支(靜脈曲張)如胃左靜脈、膽總管周圍靜脈,以及很少擴張的右上結腸、回結腸、胃網(wǎng)膜或結腸中靜脈也可為合并PHT的肝硬化患者提供門靜脈重建通路。然而,這些分流與側支可作為流入道的比例及在復雜性PVT患者中的發(fā)生率目前仍不清楚。
1.存在自發(fā)或外科門體分流:研究發(fā)現(xiàn),存在脾-腎分流(SRS)的患者可經(jīng)左腎-門靜脈端-端吻合將內臟血液經(jīng)左腎靜脈引流至移植肝。隨后,Kato等[6]經(jīng)過改進,成功對手術開放遠端SRS的患者進行靜脈搭橋。Czerniak等[7]將一名完全性PVT患者體內大的胃左靜脈作為自發(fā)性門體分流與門靜脈進行吻合,從此創(chuàng)立了胃左/胃冠狀靜脈-門靜脈吻合術。對一些復雜性PVT患者而言,主膽管前外側大的膽總管周圍靜脈曲張是連接門靜脈的唯一通道[8],可通過與門靜脈端-端吻合進行門靜脈重建。膽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可能損傷膽總管周圍靜脈曲張,應慎重選擇。其他利用右上結腸靜脈[9]、回結腸靜脈[10]、胃網(wǎng)膜靜脈[11]或中結腸靜脈曲張[12]重建的方式與胃左-門靜脈吻合類似。當存在自發(fā)性髂結腸系膜靜脈或手術建立的腸腔靜脈分流時,可選擇腔靜脈半移位[13]。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嘗試腸系膜-性腺靜脈吻合+RPA術重建門靜脈,但從長遠來看,這一術式能否真正消除PHT實現(xiàn)生理性重建有待驗證。
2.無分流的復雜性PVT:在一些罕見病例中,患者脾靜脈中段開放但不存在大的門體分流。這種情況下,可通過側-側脾腎靜脈吻合+端-端RPA實現(xiàn)生理性門靜脈重建。另一類脾靜脈近段(脾門內)開放但不存在大的門體分流的患者,可在脾窩處行異位肝移植[14]。對于彌漫性PVT患者,應根據(jù)血栓程度和管壁質量選擇肝門或結腸下靜脈連通門腸靜脈系。尤其在門靜脈炎性改變或纖維化時,首選結腸下靜脈入路。即使是Yerdel 3級PVT患者,一旦出現(xiàn)門靜脈炎,建議從SMV進行跳躍搭橋[15]。
3.肝臟與多器官聯(lián)合移植:隨著技術進步,對合并彌漫性PVT的肝移植受體(沒有其他方法構建移植肝的腸系膜引流道和生理性門靜脈流入道)進行多器官聯(lián)合移植(MVT)已取得不錯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MVT將切除肝臟、胃、胰十二指腸、脾、小腸和部分大腸等多處器官,并進行多臟器移植,術后可能出現(xiàn)排異反應、慢性腹瀉和移植物抗宿主病。
(二)非生理性門靜脈重建
1.腔-門靜脈吻合(腔-門靜脈半移位):腔-門靜脈吻合后血液經(jīng)下腔靜脈引流至移植肝,從這方面來講可視為生理性重建,但患者術后持續(xù)存在PHT,易并發(fā)出血,仍屬于非生理性重建[13]。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術后PVT及腔腸系膜靜脈栓塞發(fā)生率較高,這可能與腔靜脈血液入肝時流速減慢有關。此外,約30%~50%的患者在CPA后出現(xiàn)腹腔內出血[16]。大部分受體在肝移植后出現(xiàn)腹水(多數(shù)可自行消退)。
2.腎-門靜脈吻合:與CPA相比,RPA利用更為匹配的吻合血管,維持灌注量、保證肝后IVC血流[16],同時避免下肢水腫、肺栓塞和深靜脈栓塞等CPA并發(fā)癥。理想情況下,這種非生理性門靜脈重建后將出現(xiàn)與選擇性門腔靜脈分流類似的虹吸效應,壓力較高的內臟血液流入壓力較低的腔靜脈系,門靜脈系壓力降低,從而緩解PHT。但存在與否尚未得到證實[17]。
3.門靜脈動脈化:在PVT患者中,可通過以下兩種形式實現(xiàn)PVA:(1)保留本體門靜脈流入道,并通過門靜脈重建增加入肝血供的PVA;(2)不保留本體門靜脈流入道的PVA(復雜性PVT的補救措施)。PVA可導致內臟源性肝營養(yǎng)因子喪失,過度“動脈化”可引起肝纖維化和肝內門靜脈分支瘤樣擴張,屬于非生理性重建。
PVT患者圍移植期需考慮如何避免:(1)非復雜性PVT向復雜性PVT進展,(2)PHT未能在移植后消除,以及(3)移植后門靜脈栓塞?;仡櫜v資料發(fā)現(xiàn),所有肝移植時發(fā)現(xiàn)PVT的患者中,高達31%在初選名單中即已明確PVT的診斷。表明對肝硬化和肝移植候選者進行PVT篩查,以及應用抗凝藥物預防PVT進展的重要性[18]。應根據(jù)患者等待移植時間的長短調整抗凝藥物劑量。對于存在抗凝禁忌或抗凝期間PVT進展的患者,可嘗試 TIPS預防血栓進展并促進門靜脈再通[19]。EASL臨床實踐指南建議,TIPS可用于Yerdel 3級的PVT患者,一旦進展為4級,不建議行TIPS治療[20]。
對于有靜脈曲張出血史或3級靜脈曲張的患者,建議在等候期通過內鏡治療積極根除靜脈曲張[21]。對于考慮肝移植的患者,為避免失去同種異體血管移植的最后機會,在糾正難治性肝性腦病時應慎重選擇門體分流栓塞術[22]。最后,對于行非生理性門靜脈重建及存在高凝狀態(tài)的患者,可通過長期服用華法林預防移植后PVT[16]。但由于藥物相互作用以及對手術和內鏡操作的影響,抗凝治療將使術后隨訪變得復雜。Lerut等[15]提出,血栓未能徹底清除或移植后早期出現(xiàn)PVT的患者必須接受抗凝治療,而高凝狀態(tài)和代謝障礙可通過肝移植糾正,并非抗凝的絕對指征。
新的分類根據(jù)管理策略不同將彌漫性PVT分為復雜性和非復雜性,并根據(jù)是否從功能性/血流動力學角度消除肝前性PHT,將門靜脈重建分為生理性和非生理性。提出PVT患者肝移植術中門靜脈重建決策依據(jù)(圖1)。
圖1 肝移植術中處理非癌性門靜脈栓塞的決策線路圖
有關復雜性PVT患者肝移植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突破,但仍存在挑戰(zhàn),包括術前評估時排除的復雜性PVT比例、復雜性PVT和/或持續(xù)性PHT對術后患者和移植肝存活率的影響、供體特征和術后門靜脈血供對預后的影響等尚無定論,仍需大量病例報道和遠期預后(5年)數(shù)據(jù)支持。研究發(fā)現(xiàn),PVT是影響肝移植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移植獲益而言,不建議對終末期肝病(MELD)評分<12或>30合并PVT的患者進行尸體供肝移植[23]。在MELD評分較高的復雜性PVT患者中,高死亡率更多與疾病本身及內、外科(移植期間失血更多)并發(fā)癥相關。就活體供體而言,應平衡風險與獲益,將供體安全放在首位。當前技術下復雜性PVT患者活體供肝移植難度較大,預后較差,應及早對失代償性肝硬化伴Yerdel 1~3級PVT患者進行活體供肝移植[24]。
新的PVT分類能幫助臨床醫(yī)生制定個體化的手術策略,保證移植肝門靜脈灌注,盡可能控制肝前性PHT。此外,通過全面記錄隊列選擇和分析流程,有助于提高該領域的教學和研究水平,從而更加精確地預測重度PVT(尤其存在血管并發(fā)癥)患者肝移植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