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玲
(廣東潮州韓山師范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17—18世紀歐洲興起了“中國風格設計”,中國、日本、印度所生產(chǎn)的手工工藝品在歐洲廣受歡迎,貴族們從稀有價值的占有慢慢轉(zhuǎn)向?qū)徝赖男蕾p,需求量也隨之加大。2004年版《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描述:“中國風格(Chinoiserie):指17—18世紀流行于室內(nèi)、家具、陶瓷、紡織品和園林設計領域的一種西方風格,是歐洲對中國風格的想象性詮釋?!敝袊佬g的裝飾手法和樣式被歐洲應用和融合到各個領域。
17世紀中期明清朝代更換,工藝品外銷停滯,歐洲藝術家開始模仿中國工藝品,融入歐洲人自己對東方的想象,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他們將中國的工藝品特色,日本的漆器與瓷器、印度的印花棉布等的風格,同時借助出版物中的與中日圖像資料,一并融入到中國風格的仿品中去。當時出版的紐霍夫的《中國出使記》、基歇爾的《中國圖說》等書籍的插圖,正是當時流行的東方風格人物與風景藝術造型的重要參考。
中國工藝美術在17—18世紀被歐洲尤其是法國接納,中國文化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藝術各方面影響著歐洲,主要體現(xiàn)在時尚工藝美術品的追求和推崇上。歐洲藝術的發(fā)展一直延續(xù)自己的風格規(guī)律,從文藝復興、巴洛克到洛可可,再到新古典主義風格;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美術工藝品一直影響著歐洲藝術發(fā)展的各個階段,為歐洲藝術帶去新鮮的血液和生命活力,成為組成當時流行風的藝術支流,反映歐洲對整個東方地域及文化的想象。
17—18世紀初的巴洛克風格,也叫路易十四風格,宏大、輝煌、壯麗,相對刻板做作,主要表現(xiàn)在繪畫和雕塑上,并影響歐洲其他國家。在17世紀50年代以后,巴洛克華麗的裝飾感、昂貴的材質(zhì)、奢華的氛圍,與當時流行的中國工藝美術作品風格正好一致,如外銷工藝品瓷器上有著迷人的釉色和精美的裝飾,極為光潔的中國漆家具,中國錦緞和刺繡呈現(xiàn)出的富貴與華麗都受到歐洲貴族青睞。在巴洛克時期,中國風格的工藝品呈現(xiàn)多元風格,歐洲人將中國、日本、印度各國特征混雜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混合的東方神秘風格。
17世紀荷蘭代爾夫特歐洲釉陶完全仿效進口的中國晚明青花瓷,隨著發(fā)展代爾夫特窯逐漸將中國和日本瓷器中的紋樣提取出來,用在設計中作為“裝飾元素”,同時結(jié)合歐洲其他元素。在代爾夫特的瓷器里,中國的寶塔、青花圖案的裝飾以及希臘神話的海底女妖混搭在一起;或者中國的神靈和日本的街道人物混合在一起,同時讓非洲黑人狩獵的畫面出現(xiàn)在中央。17世紀50年代法國納韋爾釉陶開始發(fā)展并形成巴洛克風格,中國紋樣、中國人物和龍紋圖案出現(xiàn)在當時的納韋爾器型和建筑裝飾中。
“漆屋”與“瓷宮”,是巴洛克風格在室內(nèi)設計中的典型表現(xiàn),最初主要用來擺放東方漆器和瓷器,后來逐漸形成一種裝飾室內(nèi)的藝術風格,比較典型地展示了東方漆。“漆屋”,是指一個房間的四周墻面用進口的東方漆繪壁板或其仿制品來裝飾,強調(diào)東方情調(diào),配置漆繪效果?!按蓪m”是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初的用中國瓷器裝飾的房間。通常房間的墻面和室內(nèi)空間,包括柱梁,都擺滿了各種瓷器,整個空間都是為了展示東方藝術。
路易十五時代,洛可可風格開始從法國逐漸席卷歐洲,17世紀晚期就開始在歐洲盛行的中國工藝品,與洛可可迷人優(yōu)雅的風格正好符合,到18世紀40—50年代,中國工藝品對歐洲風格的影響達到頂峰。洛可可的藝術特征大致有:喜歡采用C型與S型曲線、打破對稱的構(gòu)圖,鮮麗的色彩,女性風格氣質(zhì)的精致裝飾滲透著中國元素,讓洛可可風格更為著迷。這些風格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法國上流的享受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的豐富想象。
隨著中國貿(mào)易的展開,傳教士、知識分子的介紹和人們對地理概念的認知提高,歐洲開始區(qū)分中國與印度的差異,但依然混淆中日風格界限。在當時歐洲人眼里,中國的粉彩瓷器柔麗迷人的色彩、漂亮的絲綢繡袍正是他們奢侈生活的需要,這種風格追求一直持續(xù)到法國大革命。
18世界30年代以后,法國的家具工藝融入東方元素,將中國帶有漆繪紋樣的家具平面重新組合在自己的家具上。這樣的處理手法讓法國家具呈現(xiàn)出洛可可風格特有的曲線和中國特色并存的藝術風貌,歐洲其他國家也效仿法國采用這種家具處理手法。
18世紀中葉,洛可可風格重要的代表性畫家布歇隨擅長中國風設計,他設計的9幅“中國皇帝”壁毯,風格上多了一種奢華逸樂的氣氛,人物風情萬種,這正是洛可可中國風格的特征,無論從題材上還是裝飾風格上,他們所刻畫的東方神靈、景觀和人物形象倍受歡迎,被許多藝術家紛紛效仿。
1761年由威廉·錢伯斯爵士設計修建的丘鎮(zhèn)寶塔非常典型的反映了當時歐洲人所理解的中國園林風格,錢伯斯爵士將中國藝術特色與洛可可的秀麗柔美風格雜糅在一起,設計了獨具特色的弧形頂和鍍金塔尖,以及騰躍的飛龍和典雅的廊臺,建筑內(nèi)部細節(jié)是依靠自己的想象完成的,人們可以把真實的世界擴展成奇思妙想中激動人心的夢幻生活,他將歐洲的真實世界與心中的想象東方夢幻般交織在藝術作品里,寄托了設計者對美的無限追求。
18世紀60年代,正當洛可可風格盛行時,一種新的美學思潮要求回歸古典主義傳統(tǒng)。到法國路易十六統(tǒng)治時期(1774-1793),法國流行的路易十六風格,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第一個階段,到90年代以后,基本上進入了新古典主義時期,與洛可可水乳交融的中國美術風格設計也進尾聲。
18世紀60年代起,并不太了解中國的歐洲貴族將清代晚期的廣彩瓷與廣式家具與歐洲人設計中國風小建筑畫上等號,認為這些就等同于中國藝術,而直到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西方才對中國工藝藝術真正有所了解。新古典主義的興起,是對洛可可風格后期過于輕浮與煩瑣的一種反抗。18世紀晚期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中國工藝美術風格裝飾,以古典主義的方式加以處理中國的人物,裝飾題材更沉穩(wěn),對稱構(gòu)圖,總體感覺比較寧靜。古典主義,室內(nèi)設計與家具的線腳與邊框大采用直線,色彩運用也頗為節(jié)制。如法國當時生產(chǎn)的提花錦緞,采用中國人物形象與東方花卉樹木,在當時的流行新風格引領下,采用的主要是直線和黑金兩色為主,漆繪上的花環(huán)和裝飾圖案顯得端莊而有節(jié)制,充滿理性主義色彩。
中國工藝美術對歐洲設計風格的影響已經(jīng)成為歐洲17—18世紀藝術遺產(chǎn)的一部分,雖然沒有成為歐洲風格主流,但一直存在于歐洲建筑和室內(nèi)陳設裝飾題材和形式里。17世紀后期至18世紀初,中國對歐洲人來說是神秘的,當時中國風設計充滿想象中的異國風味,喜歡用奢華的風格氣勢,耀眼奪目的裝飾和多元混合搭配效果。18世紀依然處于想象階段,當時認為東方國度富足而美好,藝術上將洛可可的柔美女性風格與東方風格融合在一起。18世紀末,歐洲對中國開始進一步了解,風格也發(fā)生轉(zhuǎn)變,錢伯斯及其丘園寶塔是這種轉(zhuǎn)變的代表,但隨著中國的優(yōu)勢地位逐漸被歐洲取代以及歐洲古典風格的興起,中國工藝美術風格漸漸退出歐洲舞臺,但依然保留了一些風格,出現(xiàn)在新古典主義與中國風相融合的設計作品中。
中國風設計多為表面裝飾,一般不涉及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導致的,因而東方文化只能改變歐洲裝飾紋樣表層的符號系統(tǒng),而不可能涉及歐洲設計結(jié)構(gòu)等層的技術系統(tǒng)。而表面的裝飾符號非常容易隨流行而變化,而要改變技術系統(tǒng)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達到,需要長時間的傳統(tǒng)積淀,很難輕易改變。
遍及各地的中國風小建筑,盡管有著寶塔頂和檐角上翹的曲線,卻不可能用采用中國的斗拱與梁架系統(tǒng)。中國式園林也只是在景觀上增添了一些中國亭臺樓閣與拱橋而已。家具、金屬制品和陳設品大多采用歐洲的工藝和結(jié)構(gòu),只是表面采用中國風設計。陶瓷的情況有點復雜,紋樣和造型均有采用中國樣式的,如中國的蓋罐、葫蘆瓶等,但總的來說,對紋樣的借鑒更甚于對造型的借鑒。紡織品在紋樣上有采用中國風的,但織造技術,甚至絲線的加捻方式,都與中國絕然不同。因此,歐洲對中國藝術的借鑒以表面裝飾的模仿為主,主要是為了創(chuàng)造或緊跟一種時尚,而當時尚不再時,要更換裝飾是很容易的。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17—18世紀大部分藝術家在其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東方藝術尤其是中國美術和日本浮世繪等異域文化的影響。東方美術所蘊含的審美要素和東方精神是西方古典設計風格組成的一部分,歐洲設計師們從未間斷研究并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人類共同財富,融合外來異域文化。
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全球化促使我們必須以更加宏觀的視野來重新審視設計發(fā)展的歷程,并以此為基礎重新解讀設計史,特別是重新梳理設計歷史中文化與藝術的交流與沖突現(xiàn)象。同時證明,我們的幾千年美術發(fā)展留存下了豐富的設計素材和裝飾語言,在重拾裝飾的后現(xiàn)代風格下,我們本民族的設計文化更加不應該放棄美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