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魯華,徐佩風
(新疆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放射性腸炎是盆腔腫瘤放射治療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文獻[1]報道,放射治療導致放射性直腸炎發(fā)生率一般為6.4%~21.6%,呂銀等[2]報道宮頸癌放射性直腸炎的發(fā)生率為10.6%。放射性直腸炎的發(fā)生常常阻礙了放射治療的順利進行,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對于放射性直腸炎的治療大多采用藥物灌腸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治療效果。我們根據(jù)對放射性直腸炎好發(fā)部位的觀察,以及對臨床灌腸治療過程的思考,對灌腸體位進行了改良探索,現(xiàn)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我院放療科收治的出血性、放射性直腸炎女性患者72 例,納入標準:①接受放射后行電子腸鏡檢查診斷為放射性腸炎,病變的部位、范圍及程度明確;②具有清楚的語言表達能力。③灌腸治療試驗(按照常規(guī)保留灌腸的規(guī)范操作,即讓患者排便后,將一次性導尿管插入肛門7-10cm,緩慢滴入藥物60mL,溫度37-39℃,取左側臥位)后灌腸液保留在2小時以上者。排除標準:①年老體弱,肛門內外括約肌松弛,保留灌腸液小于2h 的患者。②病變范圍超過直腸。③有其他肛腸疾病的患者④合并直腸陰道瘺或膀胱瘺。納入的72 例患者中,宮頸癌64 例,卵巢癌2 例,子宮內膜癌2 例,陰道癌4 例。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對72 例患者隨機按照灌腸治療試驗的先后順序,一位觀察組一位對照組,依次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配最終觀察組納入34 例,對照組納入38 例。對兩組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3]分級情況、照射野劑量、年齡差異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1.2.2 灌腸后體位方法
灌腸藥物配方:三乙醇胺(比亞芬)10g,維生素B12 注射液0.5mg,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5mg,0.9%鹽水100mL[4]。
灌腸及體位方法:按照常規(guī)保留灌腸的規(guī)范操作,即讓患者排便后,將一次性導尿管插入肛門7-10cm,緩慢滴入藥物100mL,溫度37-39℃。觀察組和對照組采用不同的體位方法保留腸內灌腸液。①觀察組:患者灌腸后,囑患者全身放松,先平臥位10 分鐘,慢慢翻轉至左側臥位10 分鐘,然后俯臥位10 分鐘,最后右側臥位10 分鐘,以此類推循環(huán)交替保留2-6 小時,整個保留過程中不用抬高臀部。②對照組:患者灌完腸后,囑患者全身放松,取床頭抬高45-60°,半俯臥位和半坐臥位交替,保留藥液2-6 小時。插管時動作輕柔,導尿管及肛門用石蠟油潤滑,灌腸時采用灌腸器與一次性導尿管連接緩慢滴入的方法[5]。灌腸時及保留藥液時采用與患者聊天,讓患者看電視、聽廣播、聽音樂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告知患者通過深呼吸來放松可以減輕便意,盡量延長藥液保留時間。;兩組均是晨起排便后進行灌腸,7d 為一個療程[6]。治療2個療程即14 天人無效者轉入其他科室治療。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灌腸治療試驗后平均藥物保留時間比較
1.3 評價兩組治療效果,記錄患者癥狀消退時間。灌腸治療效果的判定標準[7]如下:①治愈:腹痛、里急后重、下墜感消失,無肉眼血便,便潛血試驗(-)。②顯效:腹痛、里急后重、下墜感消失,無肉眼血便,便潛血試驗(+)。③有效:腹痛消失,有時排便有下墜感,肉眼血便消失,便潛血試驗(+)或(++)。④無效:腹痛、里急后重減輕、肉眼血便未完全消失,便潛血試驗(++)或(+++)。有效率=(有效例數(shù)+ 顯效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資料收集后用SPSS 13.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算資料的比較采用t 檢驗,患者療效等級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灌腸治療試驗后平均藥物保留時間比較(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表2)。
觀察組31 例治療有效的患者癥狀平均消退的時間為(9.06±3.31)d,對照組31 例治療有效的患者癥狀平均消退時間為(10.71±2.90)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83,P=0.042)。
表2 兩組治療2 個療程后治療效果的比較
放射性直腸炎是盆腔惡性腫瘤放射治療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是由于放射線損傷直腸粘膜血管、周圍組織及粘膜上皮,使腸壁局部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導致直腸粘膜缺血、壞死脫落,以致形成潰瘍、結締組織增生和組織纖維化,造成腸壁僵硬,粘膜水腫、增厚、脆弱易出血、易感染及腸腔狹窄。直腸具有豐富的動脈、靜脈和淋巴叢,供血充足,腸道給藥后可以很快的進入血液循環(huán),腸道在吸收液體的能力在病理狀態(tài)下仍然很強。治療放射性腸炎采用保留灌腸給藥,起效快,不良反應小,能使藥物高濃度直達腸粘膜,給藥后正確的保留藥液的體位非常關鍵,否則會導致病變部位未吸收藥液而至腸道炎癥難以愈合。因此,有效的體位方法對急、慢性放射性直腸炎起到更為關鍵的治療作用。
保留灌腸給藥是由腸粘膜吸收藥物達到治療目的,灌腸藥液是否能全面的覆蓋病變部位和作用在病變部位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根據(jù)盆腔臟器的解剖位置,直腸長度10-15cm,肛管長2-3cm[6]。直腸緊貼陰道后壁宮頸癌接受放射治療后,直腸炎好發(fā)部位多在相當于宮頸水平面[8](即直腸下段距肛門4-8cm)的直腸前壁。常規(guī)藥液保留體位是取床頭抬高45-60°,半俯臥位和半坐臥位交替,或抬高臀部[5],灌腸時尿管插入7-10cm,正好是直腸炎易發(fā)部位,而半坐臥位或半俯臥位抬高臀部時,灌入藥液流出到肛管(半坐臥位)或至結腸部位(半俯臥位),不能停留在直腸炎的病變部位。本研究中,通過體位的臨床觀察和患者感受,改變傳統(tǒng)的體位模式,采用新型的體位方法,通過體位的交替將藥液黏附在直腸的全方位不同面,保留灌腸的深度為7-10cm,正好是直腸炎易發(fā)部位,藥液充分和直腸壁融合吸收,患者盡量延長藥液的保留,使灌入的藥物較長時間停留在直腸好發(fā)部位利于吸收,從而達到治療效果。同時,為了減輕藥液對直腸刺激,改變體位時動作緩慢,輕柔,藥液滴注速度不宜過快,并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等方法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