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東樂,全海英
(吉林醫(yī)藥學院附屬醫(yī)院,吉林)
口腔癌是一種發(fā)生在口腔內部的惡性腫瘤,臨床上以男性患者居多。本病在早期無典型臨床癥狀,一旦確診大多數(shù)患者已達到中晚期階段,對于中晚期口腔癌,臨床上首選手術治療方式,但是對于已轉移的腫瘤,手術效果并不佳[1]。近年來隨著放、化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術前接受誘導化療對提高手術療效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2]。本次研究針對所選病例,探討術前誘導化療聯(lián)合術后放療治療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結果如下。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Ⅲ、Ⅳ期口腔癌患者30 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數(shù)字隨機表法平分對照組和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符合《口腔癌診療判定標準》,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排除有嚴重內科疾病或其他惡性腫瘤;有放療和化療禁忌癥患者。對照組15 例患者,其中男性10 例,女性5 例,年齡在36-66 歲,平均(48.9±2.2)歲,觀察組15 例患者,其中男性11 例,女性4 例,年齡在37-71 歲,平均(48.5±2.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手術治療,在癌變切除術后4-6 個星期進行放療。觀察組在手術前給予誘導化療,主要是使用多西他賽、順鉑、5-氟尿嘧啶,其中多西他賽、順鉑各給予75mg/m2,5- 氟尿嘧啶給予750mg/m2,21 天為1 個療程,兩次化療時間間隔2 個星期左右,在進行手術前至少化療2 個療程,誘導化療后行癌變切除術,術后4-6 個星期進行放療。兩組患者化療均使用電子直線加速器,5 次/周,劑量為1.8-2.0Gy。
(1)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2)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2年,觀察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后1 生存率和2 年生存率;(3)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皮疹、口腔黏膜受損、白細胞減少等。
依據(jù)WHO 關于腫瘤療效測量指標相關標準對本次研究臨床療效進行評定。CR 完全緩解:腫瘤完全消失,無新病灶出現(xiàn),腫瘤標志物正常,持續(xù)4 周以上;PR 部分緩解:腫瘤面積縮小達50%以上,無新病灶出現(xiàn),持續(xù)4 周以上;SD 疾病穩(wěn)定:腫瘤面積縮小50% 以內或增大在25% 以內,無新病灶出現(xiàn),持續(xù)4 周以上;PD疾病進展:腫瘤面積增大25%以上,出現(xiàn)新的病灶??傆行?(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shù)×100%。
將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輸入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對比,臨床療效、生存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即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取χ2值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療效經(jīng)評估為86.67%,與對照組的46.67%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對所有患者隨訪2 年,觀察組1 年生存率、2 年生存率分別為86.67%(13/15)、66.67%(10/15),與對照組的46.67%(7/15)、33.33%(5/15)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χ2=4.821,P<0.05)。
在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發(fā)生各種不良反應的病例均高于對照組,各種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兩組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在臨床中,口腔癌是在頭頸部較為多發(fā)的惡性腫瘤。該病在早期無典型的臨床癥狀,超過65%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經(jīng)到中晚期階段,對于中晚期口腔癌,一般采取癌變切除術治療,單純的手術治療雖然可以去除病灶,但是術后容易復發(fā)且常伴有淋巴結轉移的情況,效果不夠理想,隨著放、化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其應用在腫瘤疾病上效果越來越明顯[3]。
有相關研究表明,術前誘導化療對于亞臨床轉移灶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放療是目前臨床上根治性治療腫瘤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既可以在治療中單獨應用,也可以與手術或其他化療技術聯(lián)合使用[4]。對晚期口腔癌患者的治療中,放療是極為重要的一步,但是對于放療應該在綜合治療中如何應用的問題,在醫(yī)學界一直未有定論。臨床證實,口腔癌患者在手術后,可以結合手術過程的記錄和在手術中獲得的標本等資料,在開展放療治療,效果更好[5]。
誘導化療是一種新型的輔助化療技術,實施在放療之前。通過鉑類化療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減輕腫瘤的負荷,改善血液循環(huán),從而提高患者對放療的敏感度[6]。在Ⅲ、Ⅳ期口腔癌中應用術前誘導化療聯(lián)合術后放療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①提高機體對放療的敏感度,降低腫瘤細胞活性,提高手術效果;②抑制已損失的亞致死性腫瘤細胞的恢復,提高術中區(qū)域療效;③對于在手術中難以切除或不能切除的腫瘤,誘導化療可以縮小腫塊,降低腫瘤組織之間的粘連度和組織內部的水腫,提高手術成功率;④可直接殺死腫瘤細胞[7]。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化療本身由于藥物的作用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良反應,例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有研究表明,在化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的程度越大,療效越高,并且患者由于誘導化療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程度一般較輕,且具有暫時性和易逆轉性的特點,因此患者在進行術前誘導化療后,再給予化療,化療藥物的毒性并不會影響藥效或者發(fā)生用藥不安全事故。
在本次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的30 例口腔癌患者進行分析研究,對照組15 例患者采取手術-術后放療方案,觀察組15 例患者采取術前誘導-手術-術后放療方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1 年生存率和兩年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是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高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白細胞減少等,在用藥2 天左右,大部分患者會發(fā)生惡心嘔吐情況,化療藥物對身體的損傷是造成白細胞減少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進行放療和放療的同時,應該加強對提高白細胞含量的積極治療。
綜上所述,對Ⅲ、Ⅳ期口腔癌患者實行術前誘導化療聯(lián)合術后放療治療,可顯著增強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