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偉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文言文教學,積極對文言文教學技巧進行探索,讓廣大中學生能夠喜愛上文言文學習,使我國優(yōu)秀文化能夠得到發(fā)揚與傳承,從而使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深層次意義能夠得到體現(xiàn)。文章在分析語文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實施技巧。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技巧;課堂提問;重點知識;串講;課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2-0030-02
語文文言文教學,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強化學生認識古代文學知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以現(xiàn)階段教學情況來看,文言文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許多學生并不樂于學習語文文言文知識,甚至認為文言文學習并無顯著益處,因而消極對待文言文學習,這對于學生語文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尤為不利。針對上述情況,在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升學生在文言文課堂上的主動性,從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水平獲得提升。本文以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為出發(fā)點,著重探討文言文教學技巧。
一、語文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以語文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來說,其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如教學模式僵化、學生學習興趣匱乏、學生文言文語感較弱等。針對上述情況,教師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就會影響到語文文言文教學成效的提升,以及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進步。現(xiàn)針對上述問題,詳細分析如下:第一,教學模式僵化。教學模式僵化主要指的是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會將重點放置在考試范圍之內(nèi),而忽視對其他內(nèi)容的教學,這嚴重抑制了文言文的韻律美及藝術美的體現(xiàn)。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文言文學習也采取一種應對考試的態(tài)度,較少深入研究文言文知識,對文言文知識的學習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次上。如此,非但不利于學生文言文學習水平的提升,也會阻礙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第二,學生學習興趣匱乏。眾所周知,興趣對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具備一定的興趣,才能在學習上具備更強的主動性。然而從目前的學習情況來看,許多學生對學習語文文言文知識興趣匱乏,這主要是由于文言文知識本身存在枯燥性,同時學生的學習基礎也較為薄弱,難以深入理解與探析文言文知識,容易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瓶頸。久而久之,學生就容易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對文言文學習產(chǎn)生抵觸情緒,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也就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第三,學生文言文語感較弱。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內(nèi)容都是古代人民的思想產(chǎn)物,其與現(xiàn)代人的敘事風格及語言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學生在誦讀和理解的時候會存在很大困難,如果不進行長期的積累和學習,就無法形成很好的文言文語感。甚至由于學生文言文語感較弱,難以在課堂上進行流暢的閱讀,所以無法營造良好的文言文課堂學習氛圍,致使文言文教學效率偏低。
二、語文文言文教學技巧探析
1.實施誦讀提問
實施誦讀提問,不但利于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還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極為有利。所以,在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實施誦讀提問,應采用課堂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誦讀文言文內(nèi)容,并根據(jù)誦讀內(nèi)容向學生提出問題,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深入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受益匪淺。
誦讀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小組誦讀及分角色誦讀等。對于小組誦讀來說,教師應先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小組之內(nèi)合理分配角色進行誦讀,之后要求每個小組在講臺前展示本組誦讀成果。教師可以根據(jù)小組誦讀成果,科學地提出關于誦讀的問題,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投身于文言文課堂的學習實踐之中。
另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誦讀為基礎,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積極對文言文內(nèi)容進行探析,在此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與同學或教師進行溝通的方式來有效解決。如此,則能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還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例如,教學《愛蓮說》這一文言文時,教師應積極實施誦讀提問的方式,先讓學生誦讀這篇文章,然后根據(jù)學生的誦讀結果向學生提出問題,以引發(fā)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思考,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文中諸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等句子,從而使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2.剖析知識重點
對于學生來說,需要能夠讀懂文言文,并善于翻譯文言文。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文言文學習基礎,掌握諸多的文言文語法知識,這樣才能準確翻譯文言文句子。而若想使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就應該重視剖析重點文言文知識,幫助學生深刻領會字詞含義,特別是對于特殊語言及通假字的教學,教師更應該重視,為學生學好文言文奠定基礎。
為此,教師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科學分配課時,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一舉兩得。再者,教師應要求學生記錄筆記,將重點文言文知識記錄在筆記本上,并時時翻閱,以鞏固記憶,深化對文言文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學生的遷移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例如,教學《核舟記》這一文言文時,教師應該注重剖析文章中的重點內(nèi)容,以深化學生對重點內(nèi)容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法知識。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文言文學習水平的提升。
3.進行合理串講
若想使語文文言文教學質(zhì)量得到提高,教師還應進行合理串講,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言文字詞的含義,以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有效學習。而且串講方式的實施,還有利于提升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進行串講,以文言文總體著手,強調(diào)字詞句及各個段落的文意,并將文言文的語言美感展現(xiàn)出來,以燃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在文言文課堂中的主動性,使語文文言文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均能得到提升。
4.拓展課外閱讀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文言文句意,而且中考試卷中的許多文言文是來自課外的,并非局限于課本中的文言文內(nèi)容。所以,在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拓展課外閱讀內(nèi)容,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文言文知識,使學生的文言文理解和翻譯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能夠從容地解決試卷中的文言文問題。在幫助學生拓展課外閱讀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積極尋找一些課外閱讀資料或歷屆中考文言文內(nèi)容,然后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探析相關文言文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文言文學習能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語文文言文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久開不敗的一簇鮮花,優(yōu)美的文言文篇章能夠滋養(yǎng)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語文教師應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積極落實文言文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文言文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強化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成效,從而使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獲得總體性提高,使語文文言文教學質(zhì)量獲得整體性提升。
參考文獻:
[1]錢毅,羅幸.中學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及建議[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
[2]華修松.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技巧探究[J].現(xiàn)代語文,2017(07).
[3]閆左鳳.初中文言文字詞教學獻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09).
[4]于洋.關于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學改革實驗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8).
[5]和雨瀟.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
Analysis on Teaching Techniques of Classical?Chinese in Chinese Teaching
Hu Jianwei
(Nine-year School, Yinjiacheng, Zhenyuan Coun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00, China)
Abstract: In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teaching skills of classical Chinese so as to make the major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all in love with classical Chinese learning, by which,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our country can be carried forward and inherited, and the deep mean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can be reflect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skills of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skills; raising questions in class; key knowledge; knowledge going-over; extracurricula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