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花
(普洱市人民醫(yī)院 云南 普洱 665000)
腸梗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下進行經鼻置入腸梗阻導管是腸梗阻的常用治療方法,其減少了置管的盲目性,提高操作安全性[1-2]。本次研究主要探討DSA 下經鼻置入腸梗阻導管治療不全腸梗阻的護理措施,為類似病例的護理提供一定參考,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收治30 例不全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資料。本組研究對象男女比17:13,年齡45 ~80 歲、中位年齡67 歲,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痛苦面容、惡心嘔吐、貧血貌、排便不暢、腹痛、腹脹等癥狀。1 例患者出現(xiàn)內環(huán)境紊亂癥狀。排除幽門梗阻、食道狹窄病例。
置管方法:DSA 監(jiān)視下,對患者的咽部與口腔進行表面浸潤麻醉,采用經鼻插入型一次性腸梗阻導管,置管前,采用胃管將胃內的胃液與空氣吸盡以免嘔吐作用下前氣囊返回胃中,透視狀態(tài)下,采用左前斜位、半臥位,將導管與超滑超硬導絲經鼻孔置入并進入十二指腸,DSA 下可見腸管擴張,對梗阻情況進行觀察。將腸梗阻導管沿著導絲置入十二指腸遠端后造影證實。確定留置位置后,將15~20ml 滅菌蒸餾水注入前氣囊,觀察患者是否有不適癥狀。無明顯不適則固定導管,負壓吸引觀察效果。
30 例患者均接受DSA 下經鼻腸梗阻導管治療,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導管護理后,患者依從性良好,癥狀緩解,經相應治療后治愈出院。
不全腸梗阻患者擔憂自身病情,外加缺乏對DSA 下經鼻置管的認知而容易引起對治療的一定恐慌、緊張的心理,對置管操作的預后以及安全性存在一定疑慮,這些因素都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影響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心理護理以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疏解患者的不良情緒。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者講解置管的必要性,通過圖片、3D 動畫等形式為其講解置管操作的過程以及相關知識,介紹置管過程、成功案例、配合措施等,從而讓患者形成對置管的正確認識,打消其疑慮心理,消除其不良情緒,提高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3]。
置管前,對患者的配合程度、意識狀態(tài)、器官功能狀態(tài)等進行評估,排除禁忌證,從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為成功置管提供保障。
置管即刻:置管后,采用氣囊內固定法將導管妥善固定,對氣囊狀態(tài)進行定期觀察。置管成功后,立即連接負壓吸引器以免腸管內容物由于壓力過大而噴涌,對引流效果進行觀察。對導管鼻端刻度進行標記與記錄。采用膠帶將導管固定在頸部,確保頸部導管與鼻腔之間預留一定長度以便于緩慢進入[4]。將交接班工作做好,當發(fā)現(xiàn)有脫出風險時及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保持引流通暢:妥善、正確連接導管,熟練操作,對引流情況進行觀察,杜絕外露管段折疊、扭曲等。導管內腔可能會受到造影劑、內容物等影響而出現(xiàn)堵塞,對內腔狀態(tài)進行嚴密觀察。發(fā)現(xiàn)引流不暢時,杜絕盲目加壓操作,否則會增加腸腔壓力而引起腸穿孔等并發(fā)癥;應將導管理順,也可以沖洗的同時輕輕扭轉導管。
導管安全護理:對鼻腔外導管長度進行記錄,判斷是否存在導管脫出或者深入。牢固固定負壓吸引器,以免內容物過多墜帶導管而脫管。對意識清醒的患者講解導管護理方法,教導其翻身時不能過快過猛,否則可能會增加氣囊破裂或者移位的風險。
置管期間的導管護理:腸道蠕動作用下,導管時常會被帶往梗阻部位,護理人員對導管前行狀態(tài)以及開通狀態(tài)進行及時觀察,對導管進行調節(jié)與固定。留置7d 后,攝X 線片以觀察梗阻解決狀態(tài)與導管情況。置管后,將前氣囊中的蒸餾水每周更換一次[5]。
記錄出入量與導管刻度:對引流液的性質與量進行每日觀察與記錄;測量、記錄導管體外長度以及腹圍。
拔管指征:當患者自行排氣、排便;腹圍恢復正常;每日引流量不超過400ml;X 線觀察梗阻解除時,可考慮拔管。拔管前,吸盡氣囊中的水,導管內給予適量石蠟油潤滑后緩慢拔管。
本組研究對象經護理干預后,患者依從性良好,未見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導管固定良好,經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癥狀緩解,最終全部順利出。可見給予患者心理護理、置管相關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其原因在于我們通過心理護理緩解了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緒,患者得以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這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關鍵;通過直觀前后的護理,患者得以順利置管,提高了置管的舒適度與安全性,也能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這都充分保障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DSA 下經鼻腸梗阻導管治療不全腸梗阻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給予患者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