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春華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北彼沃渭?、文學家王安石的這首耳熟能詳?shù)脑娋洌鑼懥怂麘購木┛谖鹘蚬哦蓳P舟北上赴京,抵達瓜洲后,依然依戀鐘山的心情。京口與瓜洲都是大運河交匯長江的古渡口,分列大江南北,向為漕運要津。京口者,今鎮(zhèn)江也,古代又稱潤州。
鎮(zhèn)江是一座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襟山帶水,江山如畫,有著詩一般的美妙意境,歷史風物甚眾,令人心馳神往。鎮(zhèn)江以“三山”,即金山、焦山、北固山最為有名,為鎮(zhèn)江旅游的金色名片。王安石曾在京口乘船北渡的西津古渡,亦是聞名遐邇的六朝遺跡。
西津渡位于鎮(zhèn)江城西的云臺山麓,依山臨江,風景峻秀,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稱為“西津渡”,是當時鎮(zhèn)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自古便控江河要津,扼漕運咽喉,乃長江鎖鑰,兵家必爭之地,被稱之為“江南第一渡”。
西津渡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后,由于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當年的西津古渡口已離長江江岸約300多米距離。西津渡古街始創(chuàng)于六朝時期,原是臨江依險峻的蒜山東北峭壁開鑿的一條棧道,是溝通南北渡江水道古西津渡的通道,也是古時鎮(zhèn)江城里百姓騎著毛驢上金山的必經之路。古街全長約1000米,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guī)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厚載著千百年的歷史遺存,不大的西津渡街區(qū)就有3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及14個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鎮(zhèn)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qū),是鎮(zhèn)江的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西津渡古街古渡殘陽,昔日的醉人畫面依稀尚存。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昭關石塔,便坐落于西津渡古街東端之巔。
昭關石塔是古城鎮(zhèn)江現(xiàn)存的著名石塔,為佛教遺物,因其建筑形制被稱之為“覆缽式”,石塔狀似瓶形,是藏傳佛教喇嘛塔典型的建造式樣,故當?shù)匕傩沼址Q其為“喇嘛塔”“瓶形塔”,也有人稱它為“過街石塔”或“西津渡石塔”。
史料記載,元武宗海山帝下旨于“西津岡顛”,將答石忽剌云山寺,都打吾兒忽木剌聚明山寺改建為金山寺般若禪院,命畫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劉高仿京剎梵相于西津渡建造昭關石塔,并使其成為金山寺般若禪院的一部分。據(jù)考證,劉高的先人劉元從師著名的尼泊爾匠師阿尼哥·八魯布,苦學得西天梵像畫風和營建梵式佛塔(噶當覺頓式石塔)的建塔技藝,并傳授給了后輩劉高。因此,塔之風格與北京妙應寺的白塔、白塔寺的白塔及五臺山大白塔具有一定的傳承性就不足為奇了。
西津渡昭關石塔竣工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是元代后期噶當覺頓式石塔杰出代表作,至今已經歷了700多年的風雨滄桑,依然矗立于西津渡古街鐫有“同登覺路”石額的第三道券門旁,與建于唐宋的觀音洞、鐵柱宮廟觀毗鄰,香火繚繞,梵音不絕,成為古城一景。
千百年來,昭關石塔門洞下的西津渡古街是往返長江水道上的重要渡口西津古渡的必經之路,此處勝景自然免不了引發(fā)文人墨客的詩興,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游、馬可·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許多為后人傳誦的詩篇。唐代才子張祜夜宿鎮(zhèn)江西津古渡小山樓,那首《題金陵渡》,就是他在此登樓眺望長江,思緒游動,信而走筆的七絕:“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此詩前兩句交代詩人夜宿的地點,點出詩人的心情;后兩句實寫長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襯托出詩人孤獨落寞的羈旅情懷。全篇詩旨甚明,神韻悠遠,在藝術結構方面更是獨具匠心。清代文人于樹滋也曾有詩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穩(wěn)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昭關石塔選址選景頗具匠心。塔址選擇在西津渡街入口最高處,尊踞古街,俯瞰萬物。石塔跨街而過,東面云臺的門洞對著入街處的又一勝景五十三坡,行人登五十三坡,就如同善財童子參行五十三位神佛,請教佛法。在石塔下走過,據(jù)說可受觀世音、黃財神的庇護。石塔建在古街的轉折處,行人至此,“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便油然而生。
昭關石塔設計精妙,巧奪天工,頗顯元代特色。石塔由門洞支柱、過街平臺、云臺、塔身四部分組成。云臺上部是承塔的方形青石蓋板,蓋板下部則是四個支柱,每個支柱均由七層青條石壘成。在支柱與青石蓋板之間,縱橫方向置有以青石制成的八對雀替,以縮減石板的跨度尺寸,巧妙搭設石板,便之上下呼應。雀替下緣為多弧曲線,相當于柱頭托木。這種石仿木結構,美觀大方,自然得體,在石塔建筑中極為罕見。
石塔過街平臺則是用五道寬80厘米的石板搭設,東西二門為長方形,南北二門則為六邊形梯狀,其形制與北京居庸關云臺的大門相似。云臺頂上的石塔,由二重亞字形須彌座及塔身構成,其形制與北京白塔寺的白塔一般。雖然塔身尺寸比云臺僅高85厘米左右,但石塔的豎向構圖與向上內收的造型,在視覺上均有挺拔峻峭之感。塔身由寶瓶、傘蓋、相輪、四出軒式座基、覆缽、基座構成。塔高4.69米。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皆用青石雕刻建成,式樣別致,雕工精細。塔基須彌座上為覆蓮圓座和扁鼓形塔身,再上有13圈帶形浮雕,象征十三天,上置法輪和圓形仰蓮小座,輪上刻有“八寶”,其上便是塔頂,上冠傘蓋和寶珠。
石塔東西門額均有“昭關”刻字,東西兩面石柱外側刻有“當愿眾生,所共瞻仰”的漢字。門洞南北兩面橫額上刻有大書梵文“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兩側邊款分別刻有“法輪常轉”“佛日增輝”“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等字。東西兩石柱外側刻有“當愿眾生、受天人供”八字。四個塔柱內側皆刻有“南無大方佛華嚴經”。
石塔臺座的東西門洞右方與左方邊款分別鐫刻修塔時的鎮(zhèn)江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經歷、知事和丹徒知縣、縣丞、主薄、典史等題名。其后鐫刻“萬歷十年壬午十月重修”及募緣僧名等。石柱、云臺、塔身的各種雕飾和刻紋,生動精妙,實為石刻藝術之精品。
昭關石塔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重修后,雖數(shù)經修治,但因歷經滄桑,石柱北側塔身欹斜,石梁裂痕累累,后修混凝土支架與石塔極不協(xié)調。為保護石塔,恢復其原貌,2000年獲鎮(zhèn)江市政府批準,采取拆落石塔、植基山巖、加固石構件、防水防腐、歸安復原等措施。對石塔予以重修,工期80天,于2000年12月20日告竣。維修后的昭關石塔,尊踞如初,重顯輝光,榮獲200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歷史文化遺產優(yōu)秀保護獎。2006年5月,昭關石塔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修昭關石塔時發(fā)現(xiàn)塔內珍藏著錘線刻銅板曼荼羅兩件。一件是觀音菩薩曼荼羅,內刻觀世音菩薩像一尊,其外環(huán)繞有相同式樣觀世音菩薩八尊。菩薩像為游戲像,坐于寶相蓮花座上,有頭光及身光。另一件是黃財神曼荼羅,直徑、厚度、中心圓形直徑皆與第一件相同,內刻黃財神像一尊,其外環(huán)繞相同式樣黃財神八尊。財神像也為游戲像,坐于寶相蓮花座上,左手握一吐寶鼠,右手當胸前,持一物,狀似海螺。
我國現(xiàn)存的石塔極其稀少,西津渡昭關石塔不僅在建筑結構及選景風格上別具特色,而且是我國目前惟一一座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過街石塔,其造型及工藝均系最高水平的建筑典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建筑和藝術價值,鎮(zhèn)江西津渡昭關石塔不愧為我國古塔中的瑰寶。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說過:“根據(jù)塔和門洞形式的推斷,此塔應是元人所建。上部的塔身形式與元代所建妙應寺白塔、武昌蛇山的勝象寶塔很相似。其下部過街門洞與北京居庸關過街塔云臺的形式一樣……明萬歷年間的重修,只是局部性的修補,塔下的橫梁、框柱可能更換過一部分,塔身還是元代的遺物……。過街塔在全國所存不多,元代的更少,完整的元代過街塔只存了鎮(zhèn)江云臺山塔這一處,至為可貴。”
如今,昭關石塔所在的西津渡古街,晚清時形成的青灰色古色古香的老宅商鋪林立。滿眼望去,一座座凸顯吳韻楚風,風格迥異的二層樓飛檐雕花窗欄的建筑,鱗次櫛比,斑駁的柜臺,杉木十板門,古樸典雅,真所謂“層樓浮地出,飛閣麗天空”。與昭關石塔相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