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麗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的重點在于學生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而非單純的知識灌輸,在小學階段加強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對學生一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語文、語文,語者,口頭表達;文者,書面表達。”可見,口頭表達的培養(yǎng)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口語訓練,改變重文輕語的傳統(tǒng)習慣,已是刻不容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訓練;培養(yǎng)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的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若講弊病,充其量將使學校里種種的教科書與教師的教育全然無效,終身不會有完整的思想和濃厚的感情?!?可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就必須從入學時就注重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使他們掌握說話這一人們賴以交際和溝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苯虒W中要教會學生熟練運用母語進行交際,最為基礎的則是說話,這是與他人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一個主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由于低年級學生受識字不足、詞匯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影響,常常出現(xiàn)“心中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的情況,針對此情況,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資源,進行說話訓練;要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說話語境;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很多:如描述畫面、問答、朗誦、背誦、續(xù)編故事、拓展課文、復述故事等。針對不同的課文,可以選用適合的方法進行說話訓練。作為低年級教師要根據學生對圖片、故事、動物等感興趣的特點,激發(fā)他們的說話欲望,這是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的首要條件。接下來我就教學中感受最深的兩種方法談談我的做法:
一、描述畫面,進行說話訓練。
低年級課本圖文并茂,穿插了很多形象生動的圖片,這是非常好的說話資源。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如在教學《要下雨了》一課中,可以讓學生觀察圖畫,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他們在干什么,說了些什么。孩子們有圖可依,有話可說,自然興趣盎然,爭相描繪。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把話說通順,說完整,對程度好的同學可以引導他說得更具體一些。說完后再讓學生讀課文,與課文進行對比:看看自己說的哪些與文中一樣,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看看文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在對比中明確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進行說話訓練,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二、拓展課文,進行說話訓練。
教材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只要老師善于發(fā)現(xiàn),就能找到許多的口語訓練素材。如在教學第二冊課文《荷葉圓圓》后,在學生學完課文后,讓孩子們想象除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還有哪些朋友也來到了池塘邊?根據學生的說,我相機出示相應的圖片,孩子們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接著引導學生想象:他們都是怎么說的,又在池塘里做了些什么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揮想象,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說得有聲有色。有的學生說:“小蝴蝶說:‘荷葉是我的舞臺。小蝴蝶在荷葉上跳起歡快的舞蹈?!庇械膶W生說:“小螞蟻說:‘荷葉是我的蹦蹦床。小螞蟻在荷葉上蹦來跳去,玩得很開心?!比绱朔N種,顯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模仿課文語言的過程中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像這樣的訓練機會在很多課文中都可以用到,比如說《春雨的色彩》等。
三、聯(lián)系生活,拓寬說話語境。
俗話說“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除了教材中的口語訓練資源,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更是無窮無盡,只要我們老師善于發(fā)現(xiàn),就能挖掘出源源不斷的教學資源。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關于春天的,但由于北方的春天來的比較晚,學生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何談能理解呢?于是我相機對進度做了調整,將這組課文放到了第三單元來講。此時大地春回,周末我布置學生到田野里找春天。上課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找到的春天,因為他們看到了,有話可說了,自然興趣盎然,再來學習課文,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完課文我引導孩子們:課文把春天寫得這樣美,你能把你找到的春天也說得這么美嗎?孩子們爭相說著自己眼中的春天,不知不覺地用上了文中的語言,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覺得模仿是很有必要的。
四、創(chuàng)設情境,實踐中用語言。
“學以致用”,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有實踐語言的機會。低段教材中有不少描寫小動物的課文或故事,如《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等,孩子們十分喜愛小動物,也愛聽童話故事。教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課文故事講一講,或是演一演,回家還可以講給自己的父母親友聽,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來續(xù)編故事,這樣讓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表演故事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并運用到說話中,使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我認為低年級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首先就是要讓學生有話可說,不愁說什么;其次,是要讓學生有例可依,不愁怎么說;最后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語言的能力,不愁怎么用。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機會,激發(fā)其表達的欲望,把握契機,有步驟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在其過程中培養(yǎng)了他們想說、敢說的心理素質和語言的適應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
正如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所言:“說話訓練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訓練方式力求多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找準切入點,把說話訓練與語文各環(huán)節(jié)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地培養(yǎng)和提高說話能力。
參考文獻
[1]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2000.3
[2] ?《語文課程標準》2001.8
[3] ?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語文實踐活動得研究[J] 2012年第8期
[4] ?加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訓練的構想.教育評論,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