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寧
(焦作大學法律與政治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情感是構成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二字中的“感”字,有感覺、感受之意,它側重于表達人在情緒過程中的感受,也是人類行為中最為復雜的一種感受?!缎睦韺W大辭典》解釋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彭聃齡教授在《普通心理學》中認為:“情感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高級社會情感,常用來描述那些具有穩(wěn)定的、深刻的社會意義的感情?!盵1]概括而言,情感是人的需求與客體之間關系的一種內心體驗,這種體驗所產生的情感可能是積極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總之它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
在《情感教育心理學》中,盧家楣教授把情感教育定義為:“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充分考慮認知因素,同時更要十分重視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從而達到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盵2]換言之,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要十分重視情感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妥善處理好學生的情感與認知關系,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育目標。在貫徹實施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情感的重要性,它不僅是情感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手段和途徑,更是教學的內容和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道德行為規(guī)范對受教育對象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使他們的行為規(guī)范達到一定的社會要求的實踐活動。思政教育,簡言之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主體對象是人。而情感作為一種心理活動,它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動之中,并且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學習、交往、生活等其他實踐活動[3]。因此,在大力推進思政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形勢下,要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利用情感教育理論對學生加以引導,培養(yǎng)其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切實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感染力和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要想將情感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并發(fā)揮積極影響,教師就要善于運用情感因素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從了解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著手,充分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情緒等信息,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和教育,調動其對思政理論課的學習興趣,以此提升教學實效性。
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程的改革創(chuàng)新面臨著許多難以回避的現(xiàn)實困境,例如:師生之間缺少互動交流、課堂氛圍較差;學生對思政課不夠重視,學習積極性不高等等。探究其深層原因,是因為思政理論課對認知教育過度依靠教育者所采取的單一的理論說教模式。因此,面臨如此困境需要教育者積極利用情感教育方法來改善教學現(xiàn)狀。在高校貫徹實施情感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運用一定的方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以此來提升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成效。
以情動情的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授課過程中始終以自己飽滿、富有激情、真誠、積極的情感基調,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以此來感染學生對授課內容產生情感共鳴的一種教學方法[4]。
以情動情方法的運用,要求教育者自身具有較高的情感素養(yǎng),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調和豐富得體的肢體動作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授課內容產生興趣,引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共情,進而促進學生加深思考和領悟。以情動情還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觀察和分析不同學生個體所具有的情感特點,有針對性地給予引導教學,加強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對話,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 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以理動情的方法是指教育者授課必須要以一定的科學理論知識為支撐,授課內容要到貼近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由淺到深、由表及里,使其對授課內容產生認同感,愿意主動接受知識,從而不斷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理性分析能力。
以理動情方法對教育者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和教學技能有著極高的要求。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抽象概念或較難理解的重要理論等知識點,則要求教師必須在自己準確掌握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案例,將知識原理以通俗易懂且規(guī)范化的語言向學生進行講授,提升學生的理性認知能力,增強其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境促情方法是指教育者利用情境教學法,通過音頻、視頻或演繹等方式,創(chuàng)設一些主題鮮明具有感染力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某種情感體驗,使其通過身處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覺獲得深刻持久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升其對理論知識的認知高度。
情感的激發(fā)還受特定情境的影響,當學生處在某種情感場景之中,情緒更易于受到感染從而產生共情。利用以境促情方法,激發(fā)學生與老師產生情感共鳴,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同感。
實踐育情法是指教育者通過組織開展一些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課內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效參與到教學當中,調動他們對課程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通過實踐活動所獲取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從而外化于行??偠灾瑢嵺`育情法要求教育者將書本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效結合,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情感、行為加以正確引導,使其更好地領悟教學內容的目的和意義。
情感教育是使人的心理活動得以高度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只有遵循學生認識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有效運用情感教育才能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5]。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能夠促進認識過程的發(fā)展,強化主體的意志,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例如: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生心情愉悅時對新事物可能保持一種愿意接受的良好心態(tài),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深化課堂的教學內容。反之,當心情低落沉悶時可能會自動屏蔽一切外來信息,保持一種拒絕接受的心態(tài),造成課堂教學效果極差,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依據情感的適應性特征,幫助學生調整狀態(tài)積極適應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方向,有效提高認知能力。
情感教育對潤化師生關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人的基本生存狀態(tài),不帶任何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必定會帶著一些感情因素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通過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增進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有效溝通。通過情感互動,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使彼此之間在教、學中協(xié)作互助,建立良好的默契度,最終達到提升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一個人的價值取向是指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問題以及各種事物的矛盾關系時所持的基本立場和態(tài)度。價值取向常常受到主體需要的影響,當主體對某一需要感覺強烈時價值取向就會傾向這一需要。
情感教育可以通過放大或弱化主體某些方面的需要來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當代社會所宣揚的主流價值觀想結合,通過情感熏陶、情感共鳴使學生在是非面前能夠做出正確判斷,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的積極影響??傊?,教師必須以明辨是非、愛憎分明的情感態(tài)度和堅定立場,確保教學實踐活動所傳達的價值觀的正確性。此外,實施情感教育對教育者的自身修養(yǎng)也有著嚴格要求。所以,教師要時刻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發(fā)揮榜樣帶頭作用,以自身行動感染學生,使其明白當代大學生所應肩負起的時代責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情感教育法是實現(xiàn)高校思政教育目標的有效保障,充分把握學生的情感和認識心理活動的特點進行思政教育,對于提高高校的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各高校所取得的教學成效和學生所取得的學習成績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情感教育的開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貫徹實施情感教育,準確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把握其情感規(guī)律,培養(yǎng)其形成積極穩(wěn)定的情感態(tài)度,利用情感教育,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此外,通過情感交流,融洽師生關系,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增強其對政治理論課的學習熱情,使其參與到主動式、創(chuàng)造式的學習之中,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通過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提升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最終實現(xiàn)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除了要注重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外,情感教育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正在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和學生素質教育的提升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說過:“教育離不開情感,情感最能教育人?!币虼?,要十分重視情感教育的作用,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及情感需求,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思政課教學實踐之中,從而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最終達到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