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昌
增速趨緩,癥結何在?只有找準癥結,才能對癥下藥。
增速趨緩,短期看在需求側,表現為“三駕馬車”拉動力下降,實際增長率下行。長期看在供給側,表現為生產要素增長率不足,根子在潛在經濟增長率下行。
潛在增長率是指所有生產要素被充分利用的條件下,一國經濟能夠實現的增長率。它由生產要素的增長率所決定,包括勞動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等。由供給方因素決定的潛在增長率,決定了經濟增長的基礎、潛力和可能性,是經濟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
改革開放初期,得益于人口紅利、外資引進和技術模仿,我國要素供給充足,潛在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處于高位并相互匹配。潛在增長率1978-1994年為10.4%,1995-2009年為9.8%, 但“十二五”和“十三五”則分別下降為7.2%和6.1%。
潛在增長率為什么會下降?有勞動年齡人口下降、人口紅利消失的因素,有技術模仿空間減少、后發(fā)優(yōu)勢減弱的因素,有生產成本上升、投資收益率下降的因素,更有改革不到位、生產要素不能充分自由流動、全要素生產率不高的因素。
供給與需求密不可分。潛在增長率表明的是一國經濟增長的潛能,潛能能否轉化為實際的增長率,還要看是否存在能充分釋放這一潛能的實際需求。短期來看,實際增長率可能低于也可能高于潛在增長率,“低于”表明生產要素的潛力沒有充分發(fā)揮、大馬拉小車,“高于”表明生產要素供給不足、小馬拉大車。長期來看,實際增長率不會背離潛在增長率的變化趨勢,總是圍繞其周期性地上下波動。中國目前6.1%的年實際增長率與潛在增長率是匹配的,是內在經濟規(guī)律的正常外在表現,是可以而且應該接受的,“增長率焦慮癥”沒有依據。
經濟是周期性下行還是結構性下行,不同的原因判斷,會導致不同的政策和政策后果。周期性下行,決定因素在需求,可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刺激性的財政政策,以刺激需求的方式熨平經濟周期。結構性下行,決定因素在供給,就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人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財政和貨幣政策不可能改變潛在生產率,不能混淆經濟增長的供給因素和需求因素,否則政策會事與愿違、南轅北轍。
這方面已有前車之鑒。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經濟下行時,沒有認識到人口紅利下降導致潛在增長率的下降,錯誤地把經濟下行的原因歸結為外部沖擊導致的需求不足,放松銀行管制,大水漫灌、寅吃卯糧,最終陷入經濟停滯。部分發(fā)達國家經濟增速低下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口老齡化、資本收益率低、創(chuàng)新活力不足等導致的潛在增長率低下。
當然,潛在增長率也是可以改變的,這需要向改革要紅利。比如,以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深度推進城市化、農民工市民化,提高全社會勞動參與率;通過教育優(yōu)先和技術進步提高人力資本和智能化生產水平,增加高水平供給;通過改革減少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障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自強則恒強。2020年,中國面臨國際上巨大的不確定因素,面臨中美貿易戰(zhàn)的巨大壓力,但這都只是外部因素。從根本上看,發(fā)展經濟還是要反求諸己,提高潛在增長率,提升供給水平和競爭實力,辦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