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伊
(山東大學 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研讀馬王堆帛書《易傳》可以發(fā)現(xiàn),帛書《易傳》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不見于今本《易傳》。帛書《易傳》的卦爻辭解釋方面獨具特色,其中《衷》篇不但表現(xiàn)了深刻的剛柔思想,而且對剛柔思想中蘊含的天人之道做了抽象解釋。
《衷》篇的剛柔思想,集中表現(xiàn)在“子曰:萬物之義”等章節(jié):
子曰:萬物之義,不剛則不能動,不動則無功,恒動而弗中則[亡,此剛]之失也。不柔則不靜,不靜則不安,久靜不動則沈,此柔之失也。[1]
剛、柔分別對應著動、靜的屬性。這段話的意思是,萬物因具有剛柔的屬性而能產(chǎn)生動與靜的狀態(tài),只動不靜則不安定,適度的動才是能夠長久的,而長久的保持健動就會導致滅亡,這就使得剛健的屬性流失。同樣的,柔靜也是不能恒久的,若是長久的保持靜止也是會導致沉滅的。剛健的因素可“功”成,是不可缺少的。恒“動”則會有亡失的結果,這是因為不含有“柔”的因素,也就是恒“剛”而無“靜”會導致用以保持平衡的狀態(tài)被打破;恒“靜”(“柔”)而無“剛”、“動”以配合則始終沉寂,從另一面描述“剛柔相濟”的剛柔觀?!吨浴菲镞@種剛柔相濟的思想可以說是對易道“剛柔相推”思想的一種說法的轉換?!叭f物之義”將陰陽、剛柔、動靜聯(lián)系成為一個整體,與《衷》篇全文的意蘊內(nèi)涵相協(xié)調(diào),與今本《系辭》中所講的“剛柔相推”思想也保持一致。今本《系辭》有“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等多處表述涵義相通,都是在描述剛柔相濟以及在剛柔摩擦激蕩的過程中萬物的吉兇變化之理。萬物宜剛柔適中,在“動”與“靜”、“無功”和“不安”、“亡”和“沉”之間尋求到一種“中”道,從而使得“剛”、“柔”無失。
剛柔之外,《衷》篇的作者已經(jīng)認識到武之極和文之極以及這兩種極致的偏頗。
故武之義保功而恒死,文之義保安而恒窮。
無論是文與武、剛與柔,偏向一方都是不能長久的。雖然乾之剛健強悍的精神為《衷》篇所認可,但“群龍無首”的情況卻得到了“文而圣”的評價:
“炕龍有悔”,高而爭也?!叭糊垷o首”,文而圣也。
川六柔相從順,文之至也,君子“先迷后得主”,學人之胃也。
奮發(fā)向上也不能忘記立柔守弱。君子體坤之柔德而行動,必有所獲。雖然初始可能會顯得不知所措,但終將獲得成功。這一段話與《彖傳》“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钡膬?nèi)涵一致,都在強調(diào)柔順的德行宜于守正,君子有所往,“先迷”而失其道,“后”因柔順在握而得其道。
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文”與“圣”是密切相關的,因此《衷》篇的“川之至德,柔而反于方;鍵之至德,剛而能讓。此鍵川之參說也”。從卦象上來看,川卦顯示為純陰之象,其德為柔順;鍵卦顯示為純陽之象,其德為剛強。文有“文之義”、武有“武之義”:文治能使天下安寧卻不是強有力的屏障,武力威懾強大卻不能以武獨大。文治和武功發(fā)展達到各自的極至,就會開始漸墮衰亡。用武可建功立業(yè)但因為過剛易折不可長久;重文能夠確保安寧但因為柔者易衰容易使國家實力軟弱。既要并行文治武功,在施政時就應剛柔相濟,文武兼?zhèn)?。剛柔相濟對應著文武相濟。文治武功的相互配合和相互補足能衛(wèi)功保安,否則便有“保功而恒死”和“保安而恒窮”之失,文武融和之治可保社會的有序昌盛。在這種剛柔、文武的配合中,可以察覺到萬物都是處在動態(tài)變化中的。剛柔之道是一種關系,不是獨剛獨柔,獨文獨武,變易是在剛柔相濟的關系中變易。剛而無柔,或柔而無剛,都是有過失的,只有在“剛”的狀態(tài)中蘊含有“柔”的因素,處于“柔”的境況時也持守著“剛”的德行,使兩種要素相互補充,才能吉無不利。
天之義剛健動發(fā)而不息,其吉保功也,無柔救之,不死必亡。地之義柔弱沉靜不動,其吉保安也,無剛救之,則窮賤遺亡。
這一段以天地之義來說明剛柔與健順相對應的特點,并點明了剛柔相濟在天地長存中的重要作用?!吨浴菲枋鲐载承纬稍砼c意義的內(nèi)容與今本《說卦傳》開篇幾章的內(nèi)涵近似,只文字表達略有不同。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圣人作易與陰陽剛柔的關系緊密。卦形的變化是通過體察天地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而演算出來的,爻位的變化是通過發(fā)揮卦之剛柔屬性而生化出來的。從剛柔的角度來看,剛是陽的本質(zhì)特征,柔是陰的本質(zhì)特征。剛柔與陰陽是相互對應的。其中,地之道可以由柔與剛來表征,但這里的剛柔不僅僅只是作為地道的特性。此段雖是天、地、人三才分立分說,但這只是一種表達方式。程頤曰:“陰陽、剛柔、仁義,只是此一個道理”[2]56,故而把這句看作是對普遍的“道”的表述較為妥當?!吨浴菲躁庩杽側崛跀z天地之義,再延伸至文治武功,強化了“易之義”在社會政治方面的內(nèi)涵,是易之三才中人道的昭彰。
《衷》篇擁有獨特的剛柔關系。《衷》篇認為,割裂天地、陰陽、剛柔相生相成的關系就不能使萬物生長化育。萬物恒長發(fā)展若要長生不死,必須“合德”,這種“合德”在《衷》的語境中,就是天地匯合、陰陽交融、剛柔相濟,也就是《系辭》的“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剛與柔在不同情境下會有所側重,但總體上是講求剛柔協(xié)調(diào)的?!吨浴吩疲?/p>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鍵川也者,易之門戶也。鍵,陽物也;川,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化。
《衷》以鍵之陽那種剛健武德作為“湯武之德”,顯示了剛健宏大的氣象;向下落實到人事時崇尚文德,講求能“隱”能“靜”。這樣的陰陽交互、文武兼?zhèn)洳粌H,表現(xiàn)出《衷》篇剛柔相濟的宗旨,也隱含了西周以來人文氣氛濃郁的文化景象。
子曰:鍵六剛能方,湯武之德也?!皾擙埼鹩谩闭?,匿也?!耙婟堅谔铩币舱?,德也?!熬佣真I鍵”,用也?!跋σ嗜魠枺瑹o咎”,息也?!盎蜍S在淵”,隱[而]能靜也。“飛龍[在天]”,□而上也?!翱积堄谢凇?,高而爭也?!叭糊垷o首”,文而圣也。
這一段議論著重強調(diào)“龍德”是剛而能柔,剛強與柔順的交互??梢钥吹?,《易》對于“龍德”的崇尚在《衷》篇也是非常顯著的。
夫龍,下居而上達者……在下為潛,在上為炕。
龍,能處居于下又能向上升騰。龍居下的狀態(tài)稱為“潛”,騰飛于最高處的狀態(tài)稱為“炕”。
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太過剛強,是“剛之失”?!吨浴分鲝埣m正這種過剛之偏?!翱糊堄谢?,高而爭也”與《文言》“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之義近似,都是旨在告誡剛強到了極致,將由盛轉衰,出現(xiàn)災殃?!肚ご笙髠鳌酚小疤煨薪 ?,剛強者如天體運行一般剛健不息。長久地保持著剛健的運行便是過剛之偏,這時陽剛者就需要得到陰柔的輔助——“群龍無首,文而(圣)也”。《衷》以“剛柔互濟”作為原理,闡明了文武互補之道是社會得以長期存在發(fā)展的規(guī)則。
同樣是對剛柔思想進行闡發(fā),帛書《衷》篇和《老子》是值得拿來比較的。貴柔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觀點?!独献印焚F柔,認為“柔弱勝剛強”。在《老子》中,“剛”與“柔”被抽象成了兩種相對的力量,二者是相待而又相克的:
柔弱勝剛強。(《老子·三十六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三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在《老子》中,柔弱的地位是絕對高于剛強的。在描述剛與柔時,《老子》用人之性、物之性來喻證柔弱者為生,剛強者為死?!叭崛鮿賱倧姟敝幸粋€“勝”字表現(xiàn)了“柔”所具備的充分的力量感。通觀《老子》,可見其貴柔抑剛?!独献印分鲝堃匀岬脑瓌t自持,以柔的方式在世?!独献印芬謩偅驗樵凇独献印返囊曈蛑校皠偂笨偙憩F(xiàn)為氣勢逼人的“銳”、奪目耀眼的“光”等種種的帶有威懾力的樣式。與之相對,《老子》的“柔”蘊含了不耀眼、不影響他者的存在方式,以“慈”的態(tài)度待人接物,具體方式有“儉”有“嗇”。這一接納外物的過程中既不因他者改變自身,并且也不因自身去改變外物?!叭帷敝x不是單純的“順”,而是“讓”,即讓位于他者,這也類似于《衷》篇的“讓善”?!白尅笔亲杂X主動的施與,充滿了包容和接納。
子曰:“讓善之謂也。君子群居,莫敢首,善而治,何磃亓和也?”
孔子描繪的理想情景下,君子擁有讓德,互相推讓而不敢為首?!白尅笨梢哉f是“柔”在人事上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衷》之“讓善”并非意在引導人們安于處下、固守一處,而是主張順從環(huán)境,根據(jù)情勢作出一定的讓步,以求得長遠的亨通順達。
老子之“柔”并非完全的寂滅不動,而是以“慈”待物,以“儉”“嗇”處物?!叭帷钡氖址睾蛥s力量強大,但絕不是威懾和挺舉自己,它無意以己加于人;柔的姿態(tài)足以“馳騁”剛強,使自身無失。柔與剛體現(xiàn)了萬物的兩個不同生命方向的道路。在《老子》中可以看到,以“剛”的姿態(tài)發(fā)展是一條不可持續(xù)的道路,因為“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55章)。這與《衷》篇“‘炕龍有悔’,高而爭也”有相通之處,都是強調(diào)剛強至盛則優(yōu)勢不再的道理?!叭帷眲t是充滿生機的,可以進行創(chuàng)造和生發(fā)。故而《老子》的“尚柔”與“貴身”是緊密聯(lián)系的:“尚柔”是“貴身”的“用”,是保身貴身的方法;“貴身”是“尚柔”的“體”,是“柔弱勝剛強”的目的和出發(fā)點。任繼愈先生說《老子》“把柔弱勝剛強抽象化、絕對化”[3]51,誠然,《老子》論剛柔思想除了水象之外不涉及具體事務。
顯然,同樣是對剛柔思想進行闡發(fā),《老子》與帛書《衷》篇的區(qū)別是明顯的?!独献印焚F柔;《衷》篇崇尚剛柔相濟。在對“柔”這一方面的觀點論述上,《老子》中“柔”偏重表現(xiàn)為“柔弱”的一面,這與《衷》篇“柔”側重于表現(xiàn)為“柔順”的一面是有所區(qū)別的——“川六柔相從順,文之至也”,《衷》篇里的“柔”是與《川》(坤)卦之柔順義是緊密相關的。“柔”的力量在現(xiàn)代也叫作“軟實力”?!败泴嵙Α备拍畹奶岢稣呙绹鴮W者約瑟夫·奈曾指出中國古代文化深諳此道。
《衷》篇的剛柔思想之所以具有獨特性,除了對剛柔關系的表述外,還有就是將?;焱x的“陰陽”“剛柔”兩組范疇概念分開使用,使得兩組概念在《衷》的文字中得到更明確的說明。雖然以“剛柔”解《易》的卦爻辭已在今本《彖傳》中見過了,但《衷》對《易》六畫而成卦的描述更加具象化。
六剛無柔,是謂大陽,此天之義也。六柔無剛,此地之義也。
《衷》的解說以“剛柔”串聯(lián)起乾坤二卦的卦象和爻辭,融攝了對天地之德的抽象表達。
通觀《系辭》等易傳可以發(fā)現(xiàn),“剛柔”與“陰陽”這兩組概念在描述和指代卦畫時,基本上是同義的。但在使用“陰陽”這組概念時更偏重于描述事物的普遍性,而“剛柔”概念更偏向描述事物變化的趨勢和結果,與人事發(fā)展的聯(lián)系更緊密。
德義的“剛柔”代表著剛健或柔順的德行,進而與政治之德關聯(lián)起來。《衷》在文武之義的基礎上協(xié)調(diào)剛柔,才能“柔而不缺”、“剛而不折”,實現(xiàn)“文而能朕”、“武而能安”的理想境界。帛書《易傳》將“文而圣”作為文德教化的最高理想?!吨浴菲f:“群龍無首,文而(圣)也?!敝笥痔岬健独ぁ坟粤侈o“直方大,不[習],吉”,這不只是單方面強調(diào)陰與柔,而是倡導兩個方面都立起來——文武兼?zhèn)?,剛柔相濟,方能得“中”道?!吨浴返膭側嵯酀枷胧窃诳隙▌倧姷那疤嵯?,指出要和之以柔。它主要是試圖糾過剛之偏,而非主張柔弱勝剛強。中正之道,既不偏于陽剛,又不偏于陰柔,而是陰陽合德剛柔相濟。《說卦傳》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今本《易傳》中將“陰陽”、“剛柔”、“仁義”并舉,可見“剛柔”在易中的重要地位。此處的論述將“陰陽”歸天、“剛柔”歸地、“仁義”歸人,但這樣的說法僅僅是一種表述方式,實際上“陰陽”、“剛柔”、“仁義”的屬性是天、地、人所共有的。正如伊川先生云:“陰陽剛柔仁義只是一個道理。”[2]6雖說陰陽,不可只解為陰陽,雖說柔剛,不可只解為柔剛?!皠側帷彼稣卟粌H只限地道,實際上囊括了天、地、人之“道”,是無所不包的那個“道”關于“剛柔相濟”的分支:
天之義,剛建動發(fā)而不息,其吉保功也。無柔救之,不死必亡……地之義,柔弱沉靜不勭,其吉[保安也。無]剛文之,則窮賤遺亡。故武之義,保功而恒死;文之義,保安而恒窮。是故柔而不枉,然后文而能朕也;剛而不折,然而后武而能安也。
“天之義”為“剛建動發(fā)而不息”,但若“無柔救之”,只會走向滅亡;“地之義”為“柔弱沉靜不勭”,但若沒有“剛”的元素的加入,也只會走向滅亡。這就是說,“剛健動發(fā)”和“柔弱沉靜”孤立地單打獨斗是不能恒久的,“剛健”須有“柔”元素的補救補足,反之將會“不死必亡”;“柔弱”須有“剛”元素的襄助,否則“過柔”便會“窮賤遺亡”。《衷》篇以武為剛而以文為柔。這旨在強調(diào)“剛柔”“文武”雙方必須相互配合、相互補足,形成“剛柔相濟”的效果和局面,方能使事物長久。之后又講到“柔而不枉”或“剛而不折”,再次強調(diào)“柔弱”而有“剛”則不會“枉”,“剛強”有“柔”則不至于“折”,也是“剛柔相濟”之義。
可以說,《衷》篇乃至整個帛書《易傳》“剛柔”的相互配合、相互補足是對“剛柔”觀念的重要把握和理解?!皠側帷笔恰兑讉鳌方狻兑住返囊唤M基本范疇概念。《衷》篇正是在對“剛柔”的相關述說中闡發(fā)對《易》天人之道的理解?!皠側嵯酀辈粌H是事物生化發(fā)展之理,也是宇宙大化流行變動的法則。剛與柔相對卻也是一個整體,表現(xiàn)在“火水不吉”、“武死文窮”等相對待的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因而《衷》篇將易之道總述為天、地、人三才的關系,以“陰陽”、“柔剛”、“仁義”的屬性喻指。
雖然《衷》篇的具體成書年代還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篇作于由重《易》之卜筮功能轉向崇《易》的“德義”內(nèi)涵的過渡階段。由此帛書《衷》篇將“剛柔”這組形上范疇與“文武”這組形下范疇對舉,使得宇宙大化流行與現(xiàn)實社會人事緊密聯(lián)系為一個完滿圓融的大系統(tǒng)。這種“重德輕占說”推理闡釋《易》之卦爻辭的義理,并將其落實到人事的道德原則中,強調(diào)注重剛柔相濟、文武并舉來形成動態(tài)平衡,以期遵循天地運行之德來行人事。作為一種思想范型,剛柔相濟的觀念對中國古代哲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兑住冯m是卜筮之書,但在歷史上發(fā)揮作用的主要內(nèi)容是天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