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立
2017年夏季,在探訪英國倫敦多家博物館的過程中,有人發(fā)現竟然有3個臭名昭著的斐濟美人魚“樣本”被展出。這些模樣半人半動物、形象恐怖的人造美人魚,在這三家大博物館(分別是不列顛博物館、霍利曼博物館和科學博物館)中與那些真正的博物珍品一起陳列。人們自然要問:既然所謂的美人魚“樣本”都是騙局,那么它們怎么會進入博物館,而且至今還在展出?
雖然也被稱為美人魚,但斐濟美人魚與神話傳說中誘惑水手的海上美人魚形象相去甚遠。那些所謂的斐濟美人魚樣本不僅奇丑無比,而且表情驚恐。它們那哺乳動物似的軀體表面有模糊的毛。通常,美人魚的表情都像是它們剛從噩夢中解脫出來那樣,而非像是在美妙的海洋中游弋那樣。此外,它們的個頭也小,與一條鮭魚的大小相仿。
19世紀,斐濟美人魚開始出現在歐美一些博物館里。斐濟美人魚在美國的故事。始于一個在1842年7月中旬到達美國、名叫格里芬的英國人。人稱格里芬博士的格里芬,真名叫萊曼,是美國馬戲團老板兼博物館館長巴奴姆的助手。格里芬疑為美國紐約“英國自然歷史學會”成員。
巴奴姆和他展出的斐濟美人魚。
格里芬來美國時帶來了一條美人魚。他說這條魚是在太平洋南部的斐濟群島附近海域捕捉到的,因此這類美人魚得名“斐濟美人魚”。格里芬及其美人魚樣本到了紐約后,這一大新聞很快就被紐約新聞界嗅到。記者們蜂擁至格里芬所住的酒店,要求一睹美人魚的風采。雖然格里芬只讓他們看了一眼他帶來的美人魚,但他們居然就確信了它是真的。之后不久,巴奴姆造訪紐約各大報社。他對記者說,他力爭說服格里芬在他的博物館里展出美人魚,但格里芬不愿意?!安磺伞钡氖?,他已提前為這場展覽準備好了一幅海報(上面有三條典型歐洲美人魚的一幅木刻畫),但現在看來這幅畫用不上了,但他愿意把這幅畫送給決定發(fā)表它的報社。據說,巴奴姆還在紐約全城散發(fā)了1萬張上面印有漂亮美人魚形象的宣傳畫。
其實,這一切完全是巴奴姆的策劃。很快,格里芬?guī)淼拿廊唆~成為紐約最熱門的話題。最終,格里芬同意在百老匯大道上的音樂廳展出他的美人魚一周時間。這次展出大獲成功,因此格里芬同意在紐約更長時間展出美人魚,最終“商定”的展出地點是巴奴姆在紐約開辦的“美國博物館”,展出時間為一個月。展出期間,格里芬以演講的形式,向前來參觀者講述這條美人魚的故事。
參觀者看見的根本不是在巴奴姆的宣傳海報上那動人的美人魚形象,而是小猴腦袋連接著魚身魚尾,并且這所謂的斐濟美人魚面容猙獰,整個身體很像木乃伊(干尸)。當然,巴奴姆展出的斐濟美人魚并非是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條美人魚據信于1810年前后制作于日本,最初由荷蘭商人買下,1822年高價轉賣給一名美國海軍軍官。該軍官未能通過展出美人魚賺錢,反而入不敷出。他死后,其子把美人魚賣給了一個叫金泊爾的人。巴奴姆是從金泊爾手中租到這條美人魚的。
在巴奴姆的美國博物館展出了一個月后,這條美人魚踏上美國南部之旅,但因在美國加州南部引發(fā)爭斗而導致展出終止。隨后20年里,這條美人魚都在巴奴姆的博物館或金泊爾的博物館(位于美國波士頓)中展出。1859年,它被送去英國倫敦展出。返回美國后,它進入了金泊爾的博物館。之后,它下落不明。
一種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巴奴姆的美人魚1865年在他的博物館大火中被燒毀。但實際情況是,這條美人魚當時可能是在金泊爾的波士頓博物館中展出。19世紀80年代初,該博物館失火,美人魚“殞命”。但有人稱,這條美人魚被從大火中拯救出來,今天依然在某地展出。
日本漁民有制作美人魚的傳統(tǒng)。日本福岡一家寺廟里保存著一個13世紀的美人魚樣本。18世紀時,這條美人魚的骨架被浸入洗澡水中,據說是為了保佑沐浴者不受瘟疫侵犯。
斐濟美人魚展覽海報。
在一家現代博物館展出的斐濟美人魚。
實際上,在日本和東印度群島等地區(qū),過去的工匠和漁民經常制作美人魚用于展出牟利,當時護身符上常有美人魚圖案。當西方人來到日本后。很可能是因為古希臘神話中影響力很大的美人魚傳說與日本的美人魚文化契合,所以美人魚贗品(當然不可能有美人魚真品)貿易紅火。1854年,隨著日本對外貿易擴大,更多日本人制作的美人魚被出口到歐洲和美國。在此過程中,歐美一些人更相信美人魚真實存在,畢竟來自于日本的斐濟美人魚為此提供了“活生生”的證據。雖然據說這些美人魚都來自太平洋南部的斐濟群島,但既然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美人魚,那么斐濟群島出產美人魚之說也純屬捏造。
在巴奴姆之后,美人魚制作之風更盛,許多所謂的斐濟美人魚最終進入了多家博物館。19世的歐美博物館都不太規(guī)范,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雖然這些博物館號稱自己是學術和科學機構,但這并不妨礙它們展出一些“另類”玩意兒。
2018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皮柏第考古學和人種學博物館舉辦的第150屆全球博覽會上,展出了該館收藏的斐濟美人魚,原因是它象征著博物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該博物館的文獻記錄表明,這個美人魚樣本來自金泊爾的波士頓博物館。
19世紀40年代,由金泊爾建立的波士頓博物館可真的很“博物”:該博物館里有自然歷史、人種志和西方藝術分部,也有劇場和蠟像館。實際上,今天歐美許多博物館依然受到像波士頓博物館這樣的老博物館影響,因而這些博物館啥都收藏,啥都展覽,而不論展品是否屬于真正的科學和自然,其目的是迎合不同觀眾的需求。
既然皮柏第博物館的美人魚是原先波士頓博物館的藏品之一,那么它也就是美國出現博物館時期的遺產之一。這個美人魚可能與巴奴姆有牽連。在巴奴姆的自傳中,他承認自己從金泊爾的波士頓博物館借來一條美人魚樣本,作為真正的美人魚來展覽。不過,目前仍不清楚皮柏第博物館的美人魚是不是巴奴姆展出的那條斐濟美人魚。
實際上,美國至今仍有數量驚人的美人魚樣本藏品。而在英國,當你徜徉于不列顛博物館里的啟蒙畫廊中,就能體會到哪怕大博物館的藏品也可以真假不分,良莠不齊。在英國巴克斯頓博物館和美術館中,美人魚有長頭發(fā),是神話中美人魚的迷人姿勢,但模樣依然恐怖。一個名叫威爾克姆的英國人在20世紀初獲得了至少3條美人魚樣本,很可能把它們作為人類學研究對象。但奇怪的是當時已經很少有人相信美人魚是真實動物。
畫家筆下的美人魚(1910年畫)。
威爾克姆所獲的一條美人魚樣本,如今藏于倫敦的霍利曼博物館。威爾克姆1919年買到的這條“日本猴魚”,1982年進入霍利曼博物館,被標注為“美男魚”。2018年,該博物館開啟“世界畫廊”,美男魚被納入人類學藏品。該博物館曾運用顯微學、攝影學、放射學、DNA檢測和CT掃描檢測美男魚,發(fā)現它的動物部分主要是魚,并無猴子的身體組織,而它那張看似哺乳動物的臉其實是包裹在木質頸部的毛發(fā)纖維束,魚下巴被塞進“猴子”口中以凸顯魚的特征??茖W家分析了霍利曼美男魚和其他美人魚的制作方法:用纖維塑造身軀;取出魚的內臟,把魚皮粘貼在這個身軀上。之所以取出內臟,只用魚皮,是因為如果把魚的身體直接作為美人魚的身體的話,美人魚就會臭不可聞。
在日本民間的美人魚傳說中,吃美人魚會讓人長生不老,捕捉美人魚則會令水手倒霉。如果在廣告中聲稱或隱含美人魚真實存在之意。那么博物館也好,馬戲團也罷,展出美人魚的動機就顯然不純。一些博物館以美人魚屬于永久性收藏為由,繼續(xù)把美人魚樣本與真品并列展出,這只能提醒我們:對世界文化(包括神話)的扭曲會夸張到何種地步。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絕不應該真假不分,良莠不辨,只為吸引觀眾眼球,不顧教育意義和知識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模樣猙獰的美人魚簡直就是象征著過去博物館的幽靈。
美人魚在世界各地的民間傳說中都存在。在傳說中,美人魚生活在海里,其上半身多為美女(也有說是男性的),尾部為魚尾。在亞述(亞洲西南部之古國)神話中,阿塔加提斯女神因為偶然殺死了自己的人間戀人而蒙羞,不得不把自己變成了一條美人魚。有時候,美人魚被與一些災難性事件(如洪水、風暴、沉船和溺死等)聯系起來。但甚至就在同一種傳說里,美人魚也可以象征善良和慷慨,賜福和賜愛。
民間傳說中也不乏美男魚。雖然有關美男魚的神話傳說和“目擊”報告不如對美人魚的多,但美男魚被普遍認為和美人魚共存。關男魚和美人魚有時被合稱為魚人或人魚。西方人的美人魚概念很可能受希臘神話中的美人魚形象影響,而希臘神話中的美人魚是半鳥半人,但后來演變成了半魚半人。探險家哥倫布當年探索加勒比海時記述了對美人魚的目擊,而且可查證的這樣的目擊還不少。但可以判定人們目擊的并不是美人魚,而可能是海牛之類的動物,因為這些動物在海面上遠遠看去朦朦朧朧就像是傳說中美人魚的樣子。雖然并無證據表明美人魚存在于傳說之外,但至今仍有美人魚目擊報告?zhèn)鞒?。甚至,一些學者還在繼續(xù)把美人魚當成真正的動物來研究。這種美人魚情結,顯然過分了。
一家博物館展出的琵琶魚干尸。它顯得像“美人魚”。
海牛近看也有點像“美人魚”。
畫家筆下的美人魚(1900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