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丕顯
摘? 要:在中學語文課標不斷修正的引領中,語文教學打破了教師在教學中束手束腳的現(xiàn)象,落實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實現(xiàn)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教學內容的融會貫、說、讀、寫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xiàn)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蛻變。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從課改開始,中學語文教學經(jīng)歷了層層抽絲剝繭的蛻變,從對人文性的趨之若鶩,對工具性的噤若寒蟬,到多學科的雜糅整合,語文教學或者濃墨重彩,或者淡脂薄粉,始終罩著一層看不清的幕遮。在課標不斷修正的引領中,語文教學終于撥開了課改初期的層層迷霧,得以洗去鉛華,素面朝天,從喧囂歸于寧靜,從浮華歸于質樸,打破了教師在教學中束手束腳的現(xiàn)象,落實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實現(xiàn)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一、實現(xiàn)了自主和主導和諧統(tǒng)一
課改初期,很多教師唯恐犯了教師講多了的“忌”,在課堂上,放手,放手,再放手,卻把握不好收的時機和方法。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熱鬧的學生,無為的老師”,教師隱居幕后,以突出學生主體,學生的思維信馬由韁,教師不敢及時“懸崖勒馬”,唯恐“喧賓奪主”,課堂被評價為不以學生為主體,不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造成了課堂教學的高耗低效。相對課改之前的課堂來說,這是矯枉過正?,F(xiàn)在,我們的課堂教學基本趨于成熟,教師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沒有教,何來學!課標中也明確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相輔相成”。課堂上教師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但是教師針對學生遇到的比較集中的問題及時講解,“該出手時就出手”;在學生說錯的時候,及時糾正學生的認知,不再因為生怕?lián)p害學生的自尊心,而給予模棱兩可的評價;沒有探討價值的問題直接給出答案,不組織無效的、無意義的討論……語文課堂教學終于正本清源,還了教師一個知道怎樣做的課堂。
二、實現(xiàn)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教學內容的融會貫通
幾版新課標都提到“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边@也正是一個時期的語文教學課堂上只重視文本的情感內涵而忽視教材所承載的語文知識的緣由。在語文課上,教師終于敢于名正言順地講解語文的基本知識和進行基本語文技能的訓練。我們欣喜地看到:課上注重寫字的訓練。有指導、有示范、有練習、有展示。并且學生的寫字姿勢都得到了規(guī)范。
課上普遍注重積累。語文課文都是精選的各類美文,學生大量的時間在課上,所以課上的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反復閱讀,加深記憶和理解,最終達到熟讀成誦。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吸納文字所承載的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從而也陶冶了情操,凈化了靈魂,升華了思想。教師也無痕地完成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三、實現(xiàn)了說、讀、寫的有機結合
語文教學其實就要解決三件事: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閱讀和寫作能力。要讓學生說的清楚明白、有條有理;讀的聲情并茂、繪聲繪色;寫的入情入理、有滋有味。新課標也強調要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就如游泳只能在水中學,同樣的道理,離開了實踐,學好語文是空中樓閣。要學生說的能力得到發(fā)展,除了大量“張嘴”之外,別無他法;要學生讀的能力提高,除了大量閱讀而外別無其他途徑;要學生的作文能力增強,除了堅持寫作實踐沒有捷徑可言。
可喜的是,這些已經(jīng)成為我們很多語文教師的共識。語文課上,呈現(xiàn)了“繁茂”的語文實踐活動。每節(jié)課上,教師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說,生生對話、師生對話,每個學生在課上都有大量的開口說話的機會;杜絕了一問一答式,盡可能引導學生探究能拓展思維空間的問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沒有思維就無從表達,即使表達了也是空洞的;給學生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表達機會,并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有條理、去掉口頭語、可以加上肢體語言等等。學生正處于可塑性很強的年齡階段,只要我們教師訓練到位,學生的能力必會日漸提升。
課文是最好的仿寫范本。寫作最初就是從模仿開始,包括有形的模仿,無形的模仿。有形的模仿就是參照文本中某一段的具體范例,照樣子模寫。無形的模仿就是學生把所有寫作的精華——包括好詞佳句、謀篇布局之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再通過自己的筆表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我們的課堂上練寫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仿照例句和例段模寫、寫出自己的感受、寫出自己的評價等等,讓每節(jié)課都成為了學生的一次語文實踐之旅。
四、實現(xiàn)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蛻變
語文課程內容是“教什么”,教材內容是“用什么來教”。課文只是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例子,我們不能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分析課文內容上,至少是不能整節(jié)課的“理解與分析”。對于中學語文教學而言,語文的課程內容主要是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這些課程內容應該是相對穩(wěn)定的,是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當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也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課程內容,但這一點并不是語文學科特有的,而是各科共有的課程內容。語文教師應該將這一課程內容滲透于具體的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
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教師逐步認清了語文“教材內容”與“課程內容”的區(qū)別,認識到課文僅是作為語文教學的例子,作為教師應該考慮的不是如何講這個例子,而是如何利用這個例子來滲透、實施語文“課程內容”教學,即拼音、標點、批注方法、閱讀方法、寫作方法等方面的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會、感受這些課程內容,學習這些課程內容,理解這些課程內容,運用這些課程內容。在語文教學中,依然用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與分析課文內容的現(xiàn)象正逐步減少,而利用課文內容進行課程內容學習和訓練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語文教學正在實現(xiàn) “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華麗蛻變!語文課上,學生每節(jié)課的收獲也越來越實在,語文課也越來越有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