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
一、羅牧生平簡述
羅牧生于明天啟二年(1622年),字飯牛,號云庵、牧行者、竹溪等。江西寧都縣釣峰鄉(xiāng)人,卒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工書畫,得魏書(石床)傳授,又繼承黃公望、董其昌畫法。其畫筆意空靈,林壑森秀,墨氣翁然,獨具風格。他不僅是清初著名畫家,還是江西負有盛名的畫派開派山水畫家,被“揚州八怪”譽為“一代畫宗”、還被譽為“江西畫派英才”。作品被康熙皇帝鑒賞,旌為“逸品”。
羅牧二十四歲時便開始尋師習藝。后經人介紹,初從魏書學畫(此時羅牧約三十歲)。魏書,字石床,梅江鎮(zhèn)人,工詩文,善書畫,真草隸篆無所不能,尤善山水、竹木、鳥獸,且鳥獸姿態(tài)萬千,在當時的寧都是一位極負盛名的畫家。羅牧在其門下學藝,刻苦專研,深得其法。承魏書放浪不羈之性情,不入俗流,且常嗜酒并大醉,每與人論古今,大為縱情奔放,并毫無忌憚。羅牧深受其師影響,以致他慷慨,不拘小節(jié)之性情的養(yǎng)成,并且他一生好游歷與交友。
二、羅牧繪畫特征及江西畫壇形成略談
他的畫造詣極高。他的山水畫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擦筆皺,纖細嚴謹;二是筆致粗獷、墨色鮮明;三是煙雨迷蒙具有“米氏云山”的風格。因此為行家所贊頌。羅牧不僅繪畫造詣頗高,且對藝術的態(tài)度極為嚴謹,同時也通曉詩詞。在羅牧山水畫作品構圖中,尤以一下兩種最為常見:一時全景式構圖,山石高聳險峻或隔江平渚,樹木不多且多為雜樹,多表現深秋蕭疏景色,無過多山路環(huán)繞,茅屋簡陋大多空無一人;二是無背景的枯木孤石,蕭瑟之景猶如被死神凝固一般。但他一生為人謙虛,并不因此而傲傲然。由于羅牧家境貧寒,很多時候也會繪制一些花鳥、山水畫出售,以補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畫作流傳甚廣?,F在國內多個博物館、海外日本等地以及個人都有都珍藏。
羅牧移居南昌時,居住在當時風景優(yōu)美秀麗的東湖區(qū)的百花洲,同時畫畫,也制茶,并常與南昌一些文人畫家相邀聚會(尤其以八大山人為代表的南昌文人及畫家),或吟詩作畫,或切磋藝技。如當時有名畫家徐世溥贈詩曰:“彩筆常懸夢里思,十年古道見頁眉。云山本是無常主,更寫云山賣與誰?”后來,隨著羅牧年事漸高,他對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越加癡迷。為了使當時江西畫壇能夠壯大隊伍,還與八大山人等組建了“東湖書畫會”,由于他當時在繪畫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較為突出,已“頗為名流稱重”,所以受到時人推許,因此他與八大山人都成為“東湖書畫會”主要領導者。當時參加書畫會的大多都是在南昌的書畫名家,如臨黃庭堅書法的徐煌和董其昌書畫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謨、李仍、蔡秉質、涂岫、閔應銓、朱容重、吳雯炯等人。他們一同交游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藝術意趣,豐富和提高了他們的藝術情操、藝術品味和藝術追求等,因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江西畫壇的畫家群體。
三、《疏林幽澗圖》淺析
《疏林幽澗圖》是羅牧己亥春月時所作,款識:疏林未落上方月,幽澗忽生平地云,己亥春七十四歲畫。云庵,牧。鈐?。毫_牧私?。ò祝╋埮#ò祝?。時年羅牧已七十四歲(在當時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像他這樣已經是非常高壽)。作品為紙本水墨,縱140.5厘米,橫58厘米,現藏與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如果給羅牧繪畫作品分一個時期,那么,此圖應該是羅牧晚期作品。因為此圖與他八十三歲所作《林壑蕭疏圖》用筆用墨極為相似。
《疏林幽澗圖》為作者七十四歲所作,所畫山石線條自然流暢,且頓挫有致。山石無過多皴擦,多用自然流暢的長線勾出輪廓,轉折方畫,墨愈蒼勁,墨色沉靜,濃淡、疏密、干濕交錯并施,與布局相互統一。里面用極少斷線皴出山體結構,遠山輪廓外則多以苔點表示草木。羅牧山水畫筆法、墨法獨特,依靠對象的不同特點使用不同筆法,善用正鋒、側鋒,巧拙互參,隨筆轉折,揮灑自如。羅牧晚年的山水畫既有筆法秀潤的風格,又有“筆墨老到,丘壑渾成”的風格,筆墨運行變化達到純熟。他在學習傳統筆墨與融化的同時,又注重師造化,并且多次游歷廬山。按董其昌的原則“畫家以古人為師,已是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p>
《疏林幽澗圖》構圖平穩(wěn),山石樹木叢生,屋舍隱現與山腳,遠山重疊高聳,浮云繚繞。山巒坡石,筆法圓潤渾厚,似多吸收沈周、董其昌、龔賢等人之筆法,墨色變化鮮潤,于幽靜之中呈現出一種清新之氣。畫面中斷屋舍云霧環(huán)繞其間,下端溪水潺潺。全圖布景疏密有致,有崇山峻嶺占據畫幅,高低起伏,層次分明,所謂山外有上山,水外有水,縈回繚繞,極為光怪陸離之處,筆墨老辣,并無絲毫猶豫,所作為高遠之風景,整幅畫面氛圍濃厚。他晚年的山水畫中經常呈現出枯木怪石,多為冬山秋天之景色,或孤舟、茅舍,亦或是一二人垂釣和讀書的狀態(tài),此意境之幽靜,所造之境為可游可居之地,體現了畫家寄情于山水的隱逸思想。
清代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就首先提出說:羅牧的繪畫風格“林壑森秀,墨氣滃然,誠為妙品”,這充分肯定了羅牧的藝術成就。而明末清初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更為后世大批畫家所遵循。董其昌認為山水畫之所以分南北二宗,是因為繪畫的表現方法的差異,所導致繪畫風格相異,而視南宗為文人畫,北宗為行家畫,揚南而貶北宗。所以,董其昌所倡導的“平淡天真”、“自然渾成”等審美規(guī)范作為后來較多畫家的箴言,而羅牧則深受其影響,而追求“文人氣”、“士氣”。
《疏林幽澗圖》羅牧把對廬山景觀的感受加以藝術的幻化。峰巒氣勢奇拔,山腰間云煙浮動,山巒坡石秋樹槎櫟,屋舍樓宇中空無一人,畫作下端小溪緩流。筆墨老辣,蒼厚放縱。而羅牧更晚的作品,于1704年所作《林壑蕭疏圖》與他七十四歲所作《疏林幽澗圖》有極為相似之處,其筆勢更為蒼渾雄健,方圓并進,水墨淋漓,畫風渾厚峻拔。而他在畫上自識:“畫中原有詩,何必再為題,余白太高遠,兼之林壑奇。甲申五月并畫于種蘭草堂云庵羅牧時年八十有三?!?/p>
縱觀羅牧的存世作品,尤其以《疏林幽澗圖》為代表。其山水多以墨筆渲染為主;筆墨點染之間,處處透露著濕潤的筆調及景致;不管是山石還是草木,其線條都有些沈周粗闊筆法的影子,在轉折、頓挫中正側鋒并用,并且又有著充分的濕潤感;在山石筆法中,多用折帶的皴法和略顯方硬且直的線條,加上大筆的斧劈皴和長線條的披麻皴,兩者相結合;山峰上土石相間,多為樊頭皴,其構圖高遠虛實相生;煙霧繚繞,間以蒼松相映其間,雜樹叢生。
在清初畫壇上,羅牧和以“四王”為標準山水畫之比較,他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和追求?!八耐酢钡纳剿嬘霉P細秀圓渾,墨氣圓潤,丘壑經營繁密,意境雍容靜穆,羅牧的山水既有秀潤之筆,又有蒼厚沉靜之筆意,與“四王”相比較為筆墨松勁疏簡,流露出超然絕塵的文人理想。羅牧更注意于傳統的師造化,尋求詩情畫意在他作品中的抒發(fā),抒發(fā)了畫家怡山樂水的意趣,具有極為鮮明的個性特征,影響頗大,被譽為“江西畫派第一人”。
參考文獻
[1]? 黃篤? 江西派開派畫家羅牧的幾個問題.美術研究. 1989年第1期
[2]? 蔡驊? 江西開派畫家羅牧畫風研究及價值影響探析.美術與設計
[3]? 黃篤? 羅牧年譜.朵云. 1990年第2期
[4]? 胡丹? 華盡悠然物外天羅牧及其山水畫.收藏家. 2005年第8期
[5]? 毛冰霜? 羅牧與“江西畫派”藝術價值研究.美術大觀. 2018年第11期
[6]? 劉三品? 羅牧的十二條山水屏
[7]? 黃篤?? 羅牧年譜.云朵. 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