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英
春節(jié)前后,氣溫回升,小麥進入返青期,這是影響小麥畝穗數(shù)、穗粒數(shù)和提高粒質量的關鍵時期,也是小麥苗情轉化升級的關鍵時期。因此,要抓好春季小麥田間管理,根據土壤肥力、整地播種質量、播種期、播種量、土壤墑情、天氣情況、長勢長相區(qū)別對待,分類管理,科學調控,確保小麥豐產增收。
一、返青期至抽穗期
(一)因苗分類肥水管理
對于個體發(fā)育較差,畝群體數(shù)<60萬頭的麥田,趁雨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根據肥力,酌情增減。對于畝群體數(shù)>80萬頭的壯苗或有旺長趨勢的麥田,返青期和起身期不施肥,拔節(jié)期趁雨每667 m2追施尿素5~7.5 kg,但是弱筋小麥從品質方面考慮,盡量不施或少施氮肥。
(二)加強病蟲害防治
小麥返青后,病蟲害易發(fā)生。因此,應重點防治紋枯病、白粉病、條銹病、蚜蟲、紅蜘蛛等。特別是對于條銹病,應采取“準確監(jiān)測,帶藥偵查,發(fā)現(xiàn)一點,控制一片”的策略,控制蔓延。
1.紋枯病在小麥起身期至拔節(jié)期,當發(fā)病麥田病株率達到15%時,每667 m2用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0~30 g,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 g,或25%丙環(huán)唑乳油30~35 mL,對水50 kg噴霧防治,每隔7~10 d再施藥1次,連噴2~3次。注意將藥液噴灑在麥株莖基部,以提高防治效果。
2.白粉病、條銹病、葉枯病,每667 m2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100 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40~60 g,或25%丙環(huán)唑乳油30~35 g,或30%戊唑醇懸浮劑10~15 mL,對水50 kg噴霧防治,每隔7~10 d再噴藥1次。
3.蚜蟲。當蚜蟲百株蟲量達到200頭時,每667 m2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15 g,或10%蚍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對水50 kg噴霧防治。
4.麥蜘蛛。當平均每33 cm行長小麥田有200頭時,每667 m2用20%甲氰菊酯乳油30 mL,或40%馬拉硫磷乳油30 mL,或1.8%阿維菌素乳油8~10 mL,對水50 kg噴霧防治。
(三)搞好化學除草
返青期針對雜草發(fā)生較重的麥田,應及時進行化學除草。
(四)清好“四溝”
注意及時清溝排水,確?!八臏稀睍惩?,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間濕度,促進根系生長,嚴防濕害、漬害的發(fā)生。
(五)預防“倒春寒”和晚霜凍害
“倒春寒”和晚霜凍害對小麥產量有較大影響。因此,在寒潮來臨前要及時采取澆水、噴灑磷酸二氫鉀等措施預防晚霜凍害。一旦發(fā)生凍害,應立即采取澆水或趁雨雪追施速效性肥料等補救措施,一般每667 m2追施尿素5~10 kg加磷酸二氫鉀2~3 kg,促使小麥盡快恢復生長,將凍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抽穗期至成熟期
(一)防治病害
小麥抽穗揚花期若遇3天以上連陰雨天氣或霧霾凝露天氣,赤霉病極易發(fā)生。一旦發(fā)病,小麥就必定會減產,而且還會產生毒素,嚴重影響小麥品質。每667 m2可用25%氰烯菌酯100 g,或25%戊唑醇懸浮劑30 g,或25%咪鮮胺乳油80 mL,對水50 kg噴霧防治。如噴藥后24 h遇雨,應及時補噴1次。
(二)防治蟲害
每667 m2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 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40~60 g,或30%戊唑醇懸浮劑10~15 mL加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或40%毒死蜱乳油50~75 mL加水50 kg混合噴霧防治。
(三)根外追肥
每667 m2用磷酸二氫鉀0.2 kg加尿素1 kg,對水50 kg進行葉面噴施,預防干熱風、青枯病,防止早衰,促進籽粒灌漿,增加粒質量,提高產量。
(四)排澇除漬
經常疏通“四溝”,做到溝直低平,溝溝相通,雨住田干,排水暢通。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透氣性,防漬防病,保持根系活力,延長葉片功能。
(五)“一噴三防”
做好“一噴三防”工作。抓住抽穗期至揚花初期這個關鍵時期,全面噴灑高效對路藥劑預防,連防2~3次,確保防治效果。每667 m2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100 g+25%戊唑醇懸浮劑30 g+25%的氰烯菌酯100 g,或每667 m2用25%咪鮮胺乳油80 mL+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促進灌漿、增加粒質量的生長調節(jié)劑如強力增產素或豐產靈10~15 g,或蕓苔素內酯10 g,對水噴霧,隨混隨噴,不宜存放。
三、適時收獲
及時收獲,防止穗發(fā)芽和機械混雜。小麥成熟期常遇陰雨天氣,因此,小麥成熟時應及時組織機械進行搶收,防穗發(fā)芽和“爛場雨”,確保豐產豐收,顆粒歸倉。最適宜的收割期是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種植弱筋小麥的麥田,要單收單脫、單獨晾曬、單運單儲,防止混雜,影響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