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海俠
摘要:本文通過對漢英雙關源起、發(fā)展及應用進行比較闡述,.對比出漢英雙關懸殊的語言修辭地位,折射出東西方文化、生活的差異,從而加深了對二者的認識和理解,為學習和把握英漢雙關語產生有效影響。
關鍵詞:雙關語 歷史 地位 比較
作為一種極為重要的修辭技巧,雙關語無論在漢語還是在英語的文學作品中運用都是相當廣泛、源遠流長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喜聞樂見地存在著,已經受到大家普遍的關注。
一、漢語雙關的歷史發(fā)展
漢語雙關的使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年,在《詩經》的《風》中已經出現(xiàn),至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如《郜風·柏舟》中“泛彼柏舟,再汎其流。夜長不寐,亦有憂遊”。其中的“柏”諧音“伯”,指“意中人”,這首詩歌是把意中人看作河中央蕩著的小船,讓女子念念不忘,卻難以靠近。
進入西漢時期,雙關語在史書中尤其活躍,《史記》、《漢書》等史書中窺見一斑。如:
(1)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尤有高材者先得?!痘搓幒盍袀鳌へ嵬ā?/p>
其中“鹿”諧音“祿”,指富貴,暗示天下大亂,人人都在追求富貴。
(2)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嵩藜藿而共處之。(司馬遷《史記·鄭世家》)
鉸鏈詞“商人”既是指降服于周的殷商朝代的人,又寓意會經營商業(yè)、做生意的人,一語雙關,言簡意賅。
到南北朝時期,樂府民歌中開始大量出現(xiàn)雙關語,據(jù)《樂府詩集》記載,其中在《子夜歌》與《讀曲歌》應用最為廣泛,如:
(3)藁山種芙蓉,復徑黃糵塢。採到一蓮時,流漓瀅辛苦?!蹲右垢琛?/p>
(4)罷別四五年,相見綸故情。殘荷不斷藕,蓮心又復生?!蹲x曲歌》
“芙蓉”寓意“夫容”,是意中人的模樣,而“蓮”通“憐”,指憐惜。
唐宋時期及以后,文學作品中雙關語則隨處可見,而在運用范圍上也由文學領域輻射到各個方面。
與此同時,雙關語在民俗文化中也應用廣泛,人們用諧音雙關來表達自己避害祈安、趨利求福心理,如逢年過節(jié)吃雞、吃魚,“雞”通“吉”,預示“吉祥如意”;“魚”通“余”,象征“年年有余”。在我國許多地方的婚禮中,大棗、桂圓、花生、百合、蓮子、核桃等皆有喜慶雙關意義,由大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意“早生貴子”,桂圓還有“富貴圓滿”之意,核桃暗含“和和美美”,百合雙關“百年好合”寓意。
對于出現(xiàn)的雙關現(xiàn)象,很早就有一些文人對其關注并進行分析和理論詮釋。盛唐時期的方干最早起用“雙關”詞語,“袁都督府以佳釀寄吾,吾以山梅答贈誠唯四韻兼之雙關”,袁都督府以美酒贈與方干,方干則以山梅回贈。此時的雙關一詞雖然是記載中最早出現(xiàn)的,但并沒有修辭格雙關之意。晚唐皮日休提出一詞叫“風人之作”,其在《雜體詩序》中指出,“詩曰,‘唯南有箕……不可以挹酒漿。幾近于戲矣。古詩或為之,幾風俗之言也。古之采詩官,官曰‘風人?!畤鍧矓∫\,著子則依然。以此風人之作興焉”。這里的風人指雙關,風人之作指采用了雙關手法作的古詩,并提出雙關起源于風俗文化。北宋范仲淹最早確立雙關的概念,其在《賦林蘅鑒·序》文中提出,“兼有二物者,則謂雙關”。這一概念的提出在雙關研究的歷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真正對雙關進行完整科學定義的,應當非陳望道先生莫屬,他撰寫的《修辭學發(fā)凡》著作中將雙關定義為修辭格,為后來的雙關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應當指出,早期雙關語的出現(xiàn),迎合了漢語文化中言語含蓄委婉,語境蘊藉豐富的審美需求,后來雙關語的廣泛應用則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修辭方法與技巧。
二、英語雙關的歷史發(fā)展
英語雙關語pun顯著區(qū)別于漢語雙關語,在發(fā)展過程飽受爭議,可以說是“毀譽參半”。這是因為在西方哲學思潮、文學傳統(tǒng)和政治體制劇烈演變的背景下,英語雙關語自然隨波逐流,經歷了發(fā)展、衰微、復興與繁榮,可謂是大起大落、大悲大喜。
英語雙關最早出現(xiàn)在古英語時期,除了在日常交往中應用,還出現(xiàn)在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中。12世紀英格蘭被諾曼底征服后,拉丁語、法語和意大利語等外來語言也隨之進入英國,英語雙關也逐漸滲透在各個文體中,如愛情故事,民間小說和故事詩。進入十四世紀中期,隨著英語文學的復興,雙關語也大量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這一時期,誕生了大量偉大的詩作,杰佛里·喬伊的著作《哈特博雷的愛情》毫無懸念是其中最偉大的一部,文中多處使用了雙關修辭格。
文藝復興時期,英語雙關進入它的黃金發(fā)展時期。無論在日常交往還是文學作品中,雙關語隨處可見,散發(fā)著幽默風趣兼有嚴肅含蓄的氣息特質。在伊麗莎白一世時期,雙關主要用來制造趣味,而到詹姆士時期,雙關則主要用來調侃和娛樂,或是突出嚴肅和沉重。這一時期,許多名家如莎士比亞、瓊﹒彌爾頓、約翰、托馬思﹒富靳等都非常喜愛使用雙關,特別是莎士比亞,運用雙關絕對是駕輕就熟,空前絕后。據(jù)約瑟﹒莫里統(tǒng)計,莎士比亞共在作品中使用雙關3200多處,每部作品平均使用雙關八十余次,數(shù)量蔚為可觀,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17世紀初期,隨著工業(yè)革命興起資本主義萌芽,歐洲大陸政治運動迭起,科學、宗教、哲學、文學等各個領域都發(fā)生了重大變革,尤其是1656年由著名科學家約翰斯.洛克、哲學家埃撒克以及眾多知名學者聯(lián)合成立倫敦皇家學會后,雙關逐漸式微沒落,輝煌不再。倫敦皇家學會倡導簡約樸素的詞風應用風格,給蓬勃發(fā)展的雙關修辭格予以災難性地打擊。從此之后的150年里,雙關成為眾矢之的,在文學著作中難覓蹤跡。很多學者、專家批判雙關,桂冠詩人里約翰·德拉頓堅稱雙關是最無聊低級和最無意透頂?shù)挠哪绞剑@一觀點目前仍然有很多學者認同。但有趣的是,這位里約翰·德拉頓卻給英語雙關冠以pun這個叫法,并一直沿用至今。當時另一位歐洲文學的領軍人物—約斯夫·安迪生,也強調雙關是一種虛無假意的幽默。
進入19世紀,隨著歐洲文學的蓬勃發(fā)展,小說、散文、歌劇等文學呈現(xiàn)百花齊放,同時受到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啟蒙運動與大革命的影響,一些兒童及幽默文學作品開始使用雙關修辭手法。在路易斯·萊卡爾的兒童文學《愛麗絲幻境歷險記》中,大量雙關語的巧妙運用讓這部作品妙趣橫生,很快風靡西半球。如:
(5)“How is the bread produced?” 面包是如何做出來的?
“I knew it!” Alice shouted loudly. 我知道該怎么做。
“You need to use some flour.” 你需要使用面粉。
“Where can you find some flower?” asked the Queen eagerly, “In the park, or lay the lake?”到哪里采些花呢?公園里或者湖邊?
“Well, It was not picked,” Alice answered, “Its ground……”
嗯呢,花兒不是采的,它是種的。
“How many miles of ground?” asked the Queen.有多少米呢?
然而,這種復興僅停留在文學作品中,還沒有延伸到公眾的日常交際中,更談不上雙關理論的縱深研究方面。
二十世紀初,越來越多的詩人和文學家開始在一些文體和正式場合中使用雙關語,并開始深入理論研究。這一時期代表人物有G.M·喬亞斯和特斯·A.T, G.M·喬亞斯擅長使用雙關修辭,讀者在他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大量雙關語,特別是在《尤利西斯》作品中,比如:
(6)The soldiers must understand the fact that they only hang together,or they will hang to death.
戰(zhàn)士們必須明白大家只有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否則必定滅亡。
這是關于“團結戰(zhàn)斗”的一句名言,鉸鏈詞“hang”一詞有團結、懸掛、逗留、晾曬、絞死、滅亡等多種意思,本句中分別是“團結”和“滅亡,絞死”的意思,屬于典型的換義雙關。
而特斯·A.T則專注研究語義模糊和諧音雙關,他的繼任者約翰遜則把雙關理論研究推上了巔峰。二十世紀后期,雙關語的應用也走上了高潮,已經延伸到了廣告、謎語、動畫片和笑話等各個方面。此后,越來越多的作家、語言學家研究和使用雙關。
從古代英語到現(xiàn)代英語的兌變過程中,英語不斷融合其他民族的語言,最終完成了自己的重塑。這種語言的混合特質給雙關的產生提供了詞源基礎。
三、小結
綜上所述,漢語雙關作為極為重要的修辭技巧,在古代的詩歌、史書中就有使用,并且古代的文人、學者、史家已從理論的高度發(fā)現(xiàn)、探索、詮釋其本質內涵。當代的學者更是多維度詮釋雙關并形成理論。漢語雙關相比英語雙關來說歷史悠久,地位特殊。一直以來,英語雙關被認為是虛假低級的智慧,僅是搞笑逗樂,很難登上大雅之堂,淪為一種文字游戲,沒有上升提煉為修辭格。雙關很少在英語修辭研究中提及,漢英雙關懸殊的的語言修辭地位,折射出東西方文化、生活的差異,正如二者之間的差異一樣,漢語雙關在應用范圍上比較固定,使用規(guī)則比較嚴格、難以駕馭,而英語雙關則更加松散、寬泛,更易遵循。
參考文獻:
[1]馬國強.“雙關”稱名之由來[J].修辭學習,1998(06):40.
[2](唐)皮日休撰.欽定四庫全書.松陵集[M].北京:中國書店.2018.
[3](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4].Cann,R..Formal.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