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故宮建成的第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
600年前,永樂十八年(1420年),永樂皇帝朱棣在北京的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告天下,這座紫禁城(今故宮)已建成。
從建成之日起,它就是北京的中軸線。至今仍是。
建筑大師梁思成曾說:
“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chǎn)生?!?/p>
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字型里的“口”,當(dāng)中軸線穿過紫禁城,就組成了中國的“中”字。
真是一個非常巧妙的“中”字。
故宮,不僅是一座宮殿,也是一座很大的博物館,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聚集地和底氣。
“歷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產(chǎn)生了它自己的建筑。
但遺憾的是,并不是每個民族都能從古建筑中,理解并發(fā)揚自己的文化。”
是啊,全世界曾經(jīng)有無數(shù)的古式建筑,隨著時間經(jīng)過,早已在歲月的風(fēng)雨中變得面目全非。
就連同過去的記憶,也隨之模糊。
但幸好,我們有故宮啊。
故宮,也是中國朝代的最后榮光。
走進故宮的那一刻,巍峨的大殿、斑駁的光影、紅色的高墻和黃色的殿頂……一股厚重的歷史感迎面撲來。
無人不被這里的莊嚴(yán)和宏大所震撼,一時間也讓人真的像穿越回到了過去。
故宮,更像是一位原地觀望的智者。
600年,歲月流變,朝代更迭,坐在龍椅上的人來了又去,唯獨它紅墻金瓦今猶在,凝聚成一張記憶的網(wǎng)和文化烙印。成為所有中國人對歷史的一種特殊想象。
紫禁城的前世今生
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氣
今年,恰逢故宮誕辰600年。
故宮博物院特地為它做了一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丹宸”的意思,是指宮殿,“丹宸永固”就是“永葆故宮青春”的意思,也剛好符合“把壯美的故宮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的宗旨。
以600年時間軸中三大主題,用18個歷史節(jié)點為基點講述這里的故事。
而且,這次展出的文物,有不少都是首次展出,每一件都經(jīng)過精心挑選。
這樣的故宮和展覽,一生僅有一次。真的,機不可失。
上圖為部分展出文物。圖/微博“故宮博物院”
比如,這場大展最受期待的,一定是“千古風(fēng)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這或許是,歷史上首次舉辦的大型蘇軾書畫特展。
當(dāng)然,也少不了網(wǎng)紅“小神獸”。這次展覽,故宮把從古至今唯一一個擁有10只脊獸的宮殿——太和殿的這些脊獸,也搬進了展廳內(nèi)。
殿頂脊獸的數(shù)量,與殿宇規(guī)格相符合。數(shù)量越多,表示這座的宮殿規(guī)格越高,“級別”也越高。
通常排列順序不變,只會在數(shù)量上有變化。
故宮里,唯有太和殿的角獸為十只,其余從一只到九只不等。
這些脊獸,長年累月堅守著大殿,洞察一切,是故宮600年沉浮最忠誠的見證者。
故宮,意思是過去的宮殿。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王朝鼎革,留下過無數(shù)座“過去的”宮殿,才有了“故宮”這個詞。
王朝和宮殿之間,離不開關(guān)系。幾乎每座宮殿都藏著一代王朝的故事。只是,那些宮殿和王朝,都有著各自的命運與劫數(shù)。
能留到今天還完整如初的,只有這座600年前建成的“紫禁城”。
自1420年建成那刻起,至1912年清帝遜位,約500年間里,故宮曾歷經(jīng)明、清兩個朝代25位皇帝。
它是中國權(quán)利的中心、最高統(tǒng)治核心的代名詞。
故宮的大,甚至有些“過于”龐大了。
它大得像一座城,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72萬平方米,面積達到約15萬平方米,藏有超過186萬件(套)文物;
帶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九千余間,每間宮殿都雕梁畫棟、堆金彩畫;遍地是宮殿、廟宇、佛堂、花園、樓閣……
這些,幾乎凝聚了所有中國建筑的精髓。
故宮還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古建筑和宮殿之一。
有時候它也很小。
三大殿、后三宮加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就幾乎能囊括一個王朝的國與家。
有時候,一個人身處在故宮里,像是一粒沙子般渺小。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乾隆,一生之中也沒有走遍他的“家”和“國”。
茫茫幾十年,也許身處深宮之中的他,也會感到一種茫然無措吧。當(dāng)生命選擇緘默時,建筑依舊會向世人“無聲地”訴說那段往事。
宮殿建筑,是古代中國最為輝煌的藝術(shù)篇章之一。
在輝煌的背后,這座宮殿傾注了太多工匠的心血與命運,集古代最高建筑藝術(shù)成就于一身。600年,為故宮定制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不曾發(fā)出過一言一語。
2020年的第一天。
故宮博物院,在微博上發(fā)出了一組故宮幾百年來的對比照,一時間將無數(shù)人拉回到了當(dāng)年的故宮當(dāng)中。
任何人給故宮下的定義都無法解釋這座過于“龐大的城市”的所有。
它迷幻又神奇,既是一座宮殿,又是一座城市,甚至還能是一個人一生的所有命運的交織。
當(dāng)年的紫禁城,風(fēng)云莫測,無數(shù)故事在里面發(fā)酵、交織,甚至發(fā)生了轉(zhuǎn)向。
到了如今,它依然神秘依舊。
雖然全體建筑數(shù)據(jù)早已被繪測出來,但當(dāng)年里面的神秘,依然讓人無法猜透。
一個可測的空間,藏著太多神秘莫測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才算是給予“一座城市”的基本定義。
在這座“城市”之中,有著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所攜帶的所有“配件”:宮殿樓臺、廟宇佛堂、花園樓閣、庭園街道……同時,里面也擁有皇帝、妃子、太監(jiān)、大臣、廚師等人。
他們在各個建筑之間生存、相遇,或同氣連枝,或坑壑一氣。這里就像是一個最早的微型社會的一個縮影。
這些流動的人群,讓整座故宮變得鮮活、充滿靈動且富有生氣。
600年。
時間也在這座城市中留下了無數(shù)鮮明的痕跡。
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它從一座紫禁城,變成故宮博物院,從“城中人”到“故宮人”。
從“故宮人”的生活里
看見以前的“宮中生活”
“故宮人”,是一群在故宮里工作的人。
他們,有的負(fù)責(zé)“家里”器物的保管,有的會負(fù)責(zé)運送文物,有的則為故宮出版圖錄、舉辦展覽……
幾年前,大家應(yīng)該都被一部紀(jì)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刷屏了吧?
片中那些修繕文物的工作者,就是“故宮人”。
他們溫暖謙遜,執(zhí)著內(nèi)斂,像是隱世的武功大俠,貌似普通,卻個個身懷絕技。
大國工匠的風(fēng)范,就該如此啊。
破爛不堪的老物件,缺了圖案的瓷器,沒了印章的書畫,掉了齒輪的鐘表,缺了角的桌椅……
宮中所有東西,都在他們的修繕范圍之內(nèi)。
面對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價值連城的文物,他們沒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反而透著一股尋常日子般的風(fēng)輕云淡,把修文物當(dāng)成了宮中生活的一部分。
這便是“故宮人”的底氣。
一磚一瓦,就算再破,再舊,也依然有生命。
文物的價值,是一個時代的證明和傳承。
很多人認(rèn)為,只要把東西修好了就行了。其實并不是,而是在修文物過程中,需要和文物交流,把當(dāng)年的歷史和自己的理解,都融入到這件文物之中。
這樣,才能把一件文物修好。
中央美院畢業(yè)的木雕佛像修復(fù)師,屈峰。
在《我在故宮修文物》里有過這么一段獨白,既是他對藝術(shù)的理解,也是文物修復(fù)工作者對“文物保護”這件事的心聲。
“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么德性?。康?,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
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
很多人都認(rèn)為,文物修復(fù)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方面?!?/p>
宮墻外的世界,日變?nèi)f千,宮墻內(nèi)的生活,他們需要幾年時間來揣摩同一件文物。
復(fù)原一把鋒利的刀,要花3年;復(fù)原一副畫,要花18年……
復(fù)原的同時,要維護好原本留存的東西,過程漫長繁瑣,無時無刻不在考驗?zāi)托牡臉O限。
不僅一個“難”字這么簡單。
在他們身上,看見的是傳承下來的中國匠人的精神和牢固的信仰。
這些技藝的一代代相傳,就是故宮遺留下來的文化之一。我們看不見東西,一直留在宮里。
一個人用一輩子去做好一件事,用一生去揣摩與修煉,也許真的會因為熱愛,才選擇堅持。
“在修文物的這個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跟它的體悟,已經(jīng)把自己都融入到里頭了。
文物是死的,文物的目的就是傳播文化,如果只是靜靜放在那里,那就沒有什么價值了?!?/p>
如果“宮中的生活”由這群工作人員主內(nèi),那么一定不能不提故宮博物院的單霽翔院長(現(xiàn)已退休)。因為故宮對外事務(wù),都由他來主張。他,就像是故宮這座“超級四合院”的“看門人”。
故宮內(nèi),歷代皇帝都沒有走遍的九千多間殿宇,他走遍了。而且,他還是第一個精確了解到故宮有186萬件(套)文物的人。
他知道,越好的東西,越不能藏著掖著,就是要宣揚出去。
他上節(jié)目,捧紅了故宮。
他像一把打開故宮大門的鑰匙,揭開了故宮神秘的面紗,讓本在江湖之遠的百姓們真正地了解到“我們的故宮”。
有人說他“每天沿宮墻走一遍,踩破20雙布鞋”,自擔(dān)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以來,天天如此。所以,也有人說他“終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閑”。
“故宮人”保護“家”,是一份該有的責(zé)任。
被任命故宮博物院院長前,單霽翔距離退休也就幾年時間了。
有人說,他這是自找苦吃,他則認(rèn)為,既然來了就好好做,把故宮保管好,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在單霽翔院長的管理下,故宮真的在慢慢變好:
禁煙,防止煙火毀壞文物和建筑;
開了32個售票窗口,讓大家5分鐘之內(nèi)買到門票;
故宮越來越火,但價格卻沒漲,他擔(dān)心會把那些條件不好的參觀者拒之門外……
故宮,除了有莊嚴(yán)肅穆的宮殿……
還有一些可愛的,靈動的,貓。這些可愛的小貓咪,相傳是宮廷御貓的后代,它們生活在故宮里,每天守護著故宮。
單霽翔院長說,這些貓很盡職,文物的天敵是老鼠,有它們在,故宮里沒有出現(xiàn)過老鼠。
這些貓咪,都有自己的名字,鈕祜祿·大慶、小鳥、橘天真、烏拉那拉·二花、鰲拜、吉祥、如意、警長……
每只,都是羨煞旁人的故宮“在編人員”。
每天,都有五湖四海的貓奴給它們寄來貓糧,從北方的,從南方的,它們從不愁餓著。
甚至,大家還會有人點名送禮:
“延禧宮的貓主子,今兒個有您的小魚干,趕趟來拿一下唄。”
“慈寧宮的貓貓們,新貓糧進宮了,想吃的來領(lǐng)啦!”
也許貓貓們,都期待有一天自己會收到快遞吧?
不過,大家可以放心,這群可愛的小貓咪啊都有專人投喂,適齡絕育,定期疫苗。
樣樣到位,活得可歡了。
雖然,時間過去了600年,但你走在故宮里,其實還是能看到當(dāng)年帝王、妃子們在這里生活過的痕跡的。
莊嚴(yán)的宮殿,幽深的巷道,轉(zhuǎn)角的宮墻……處處彰顯著萬人之上的皇權(quán),是穩(wěn)定與安寧,也是舊時城中人留下的嘆息。
一代代王朝的更迭,都在這座城中發(fā)生,或徐或疾,為殊途同歸。
那些曾經(jīng)帝王的宮殿、樓閣、御花園如今成為游客參觀的好去處,當(dāng)年閑庭散步的妃子不知身在何處……
婆娑樹影間,殿頂?shù)募公F影子落在宮墻上,眼前一座座紅漆大門,背后都是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故事,屋檐下的墻磚還記得,門前的磚塊也還記得……
時空交錯,光影百年,原來這里一處處都是曾經(jīng)真實存在過的幻夢,與蕭瑟。
故宮。
一直都有“兩個”。
一個是政治歷史意義上的那個“故宮”,另一個則是中國人自己的“故宮”。
它既是一座城,也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這里一年四季都很美
想看風(fēng)花雪月,就來故宮吧
故宮博物院的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曾寫過一本《故宮六百年》。
書里那個“屬于中國人”的故宮里,四季皆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
“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禪師說的,好像是專門說故宮的。
故宮的四季,剛好囊括了風(fēng)花雪月。所以要看風(fēng)花雪月,還是來故宮吧?!?/p>
提及這里的一年四季,經(jīng)過或駐留的詩人和文人,也都為它寫過那么一首贊美的詩。
《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夏意》?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dāng)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秋月》? 程顥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
《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樓》? 張義方
恰當(dāng)歲日紛紛落,天寶瑤花助物華。
自古最先標(biāo)瑞牒,有誰輕擬比楊花。
密飄粉署光同冷,靜壓青松勢欲斜。
豈但小臣添興詠,狂歌醉舞一家家。
內(nèi)務(wù)府旁的臘梅,護城河畔的李花,傳心殿的白玉蘭,壽康宮的杏花,文華殿的海棠……
故人不在,芳菲依舊,要看風(fēng)花雪月,來故宮吧。
一個偉大的建筑群,屹立如昔,歷經(jīng)600個春夏秋冬,成為今天的頂級博物館。
“故宮人”永遠在路上,不會停止。
這個國慶,就去故宮看一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吧。
那里,也許有你未曾發(fā)現(xiàn)的,專屬中國的哲學(xu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