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日記》深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所帶來的西方近代化思潮的影響,是毋庸贅述的。而丁玲對莎菲女士心理上細致入微的描寫,所要表達的遠遠不止這些。如茅盾所述:“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愛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a在人性覺醒、思想解放的熱潮席卷中國的伊始,丁玲已經(jīng)開始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了。戴震(東原)所著《孟子字義疏證》《原善》 等義理之書,肯定了人欲的積極意義,以“血氣”為聲、色、臭、味之欲之所根, 類乎西人所謂欲望、生理本能;又以“心知”為 喜、怒、哀、樂之情之所根,亦即人倫之情所從出。b《莎菲女士日記》便有著關乎欲與心、性與哲的復雜的感情流露。
關鍵詞:丁玲 莎菲女士日記 情欲 龔剛 郁達夫
一、形式主義的心理呈現(xiàn)
莎菲女士是一個典型的五四運動的“既得利益者”。在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不斷的“革命”“運動”所取得的社會、思想、文化上的節(jié)節(jié)勝利,給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青年爭取到了前所未有的,而又夢寐以求的權利和利益:社會地位的提升、思想的開放、私有財產(chǎn)和獨立人格的保證,凡此種種。莎菲女士的形象,便是此時中國青年鮮明的寫照。當一個女學生獲得了男女平等的地位和個性的解放,追求自由戀愛也就成了那個年齡順理成章的事。然而很快莎菲女士便陷入了迷惘和焦慮,葦?shù)芎土杓慷汲蔀樯粕钪薪箲]的源泉,這很不可思議:一個得到了亙古未有權利及利益的女士,一個“我愛”的和“愛我”的男性角色天天圍在自己身邊打轉(zhuǎn)的女士,為什么會感到莫大的空虛和迷惘?作為經(jīng)歷了“五四”洗禮的作者丁玲,一定是觸及了當時女青年們靈魂共鳴之處。
“In order to return sensation to our limbs, in order to make us feel objects, to make a stone feel stony, man has been given the tool of art.”c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認為,文學藝術是一種工具,文學雖然具有詩性的語言和審美性的目標,但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感覺回到四肢”“把石頭還給石頭”,把生活的真實還給生活。丁玲用“陌生化”的手法,把五四女青年的心理的真實呈現(xiàn)給讀者。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自動化”已經(jīng)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很多疑惑在還未進行細究的時候,就已經(jīng)通過慣常的生活經(jīng)驗“想當然”地有了結論,這樣,生活的真實便被蒙蔽在了自動化的思維幕簾之下。而為了揭開自動化的遮蔽,顯露出生活的本真,便需要“陌生化”作為工具,這便是文學作品該有的意義。丁玲通過對莎菲女士心理的細致入微、不厭其煩的描寫,以及對情欲的夸張和毫不避諱的表達,來延長讀者的審美體驗,刺激讀者的感受,從而達到陌生化的目的,把復雜的心理活動客觀地擺到讀者眼前,讓讀者去體味感情迷惘的真相。
莎菲對凌吉士的感情從一開始便是肉欲的:“那高個兒可真漂亮,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男人的美,從來我還沒有留心到。”“他,這生人,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面龐,薄薄的小嘴唇,柔軟的頭發(fā),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是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眃
作者通過細膩的筆法和大篇幅的細節(jié)描繪,來表現(xiàn)出莎菲對凌吉士的第一感覺,是對凌吉士肉體的淋漓盡致的禮贊,那便是使莎菲不能自拔的真正緣由。并且,在如此篇幅的禮贊中,不包含任意一點關于精神上、內(nèi)在上的描寫??梢哉f,深深俘獲莎菲的單單是凌吉士那精致的肉體,而對于他的精神世界,莎菲本來就是沒有任何需求的。之后莎菲女士便順利地擁有了凌吉士的肉體,如愿以償了。這樣也便能理解,為什么當?shù)弥杓棵篮闷つ蚁碌某舐⒖仗摱直傲拥撵`魂的時候,縱使莎菲思想表層所擁有的驕傲、高貴和對高尚靈魂的渴望是有一千個一萬個不愿意,然而那些只是經(jīng)歷了高等教育和五四運動的洗禮,莎菲為自己的思維披上的、作為新時代的女性知識分子所應有的“自動化”思維的偽裝,而莎菲真實的思維世界,從來就沒有過拒絕凌吉士美好的肉體。所以,她在三月十四號的日記里得以記下“一揉開睡眼,便又思念那個市儈了”e這樣的話,便不足為怪了。
莎菲對葦?shù)軕B(tài)度的描寫,作者更加露骨與大膽。葦?shù)艿谝淮纬鰣?,作者便對莎菲做了非常細致的心理刻畫:“你,葦?shù)埽阍趷畚?!但他捉住過我嗎?自然,我是不能負一點責,一個女人應當這樣。其實,我算夠忠厚了;我不相信會有第二個女人這樣不捉弄他的,并且我還確確實實地可憐他,竟有時忍不住指點他;‘葦?shù)?,你不可以換個方法嗎?這樣只能反使我不高興的……對的,假使葦?shù)苣軌蛟俾斆餍?,我是可以比較喜歡他些,但他卻只能如此忠實地去表現(xiàn)他的真摯!”f
以真摯去換得真心,葦?shù)懿]有做錯什么,問題是很明顯地莎菲并不喜歡他,甚至是有點可憐他。說明莎菲并不喜歡他的靈魂,在后文中,作者多次描寫葦?shù)苘浫酢劭?、毫無男人氣質(zhì)的事實,如在三月八號的日記里,莎菲寫道:“他又來了,來了便哭,并且似乎帶了很濃的興味來哭一樣,我不喜歡那個高個子!那同你好的!哦,我這才知道原來是慪我的氣。我不覺地笑了。這種無味的嫉妒,這種自私的占有,便是所謂愛嗎?”g莎菲對葦?shù)苁菐е苌畹谋梢牡模诰駥用?,葦?shù)芙o不了莎菲任何東西。而文中又不曾對葦?shù)艿耐饷灿心呐掳朦c討喜的描繪,可見葦?shù)艿娜怏w對莎菲也不具有特別的吸引力。作為新時代的女性知識分子,莎菲當然覺得“我是不能負一點責,一個女人應當這樣”。這便是生活中“自動化”思考所帶來的表層結果。而作者毫無保留地揭開了這層表皮,向讀者們展示了露骨的本真。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tǒng)觀念是寫在國人的民族基因里的,也不屬于思想解放需要推翻的觀念。直至現(xiàn)在,中國的女性仍然很排斥和不熟、特別是不喜歡的人有任何的身體接觸,但莎菲并不太排斥那個令她鄙夷、可憐的葦?shù)芘c她的身體接觸。文中多次對此進行描述。如在葦?shù)艿谝淮纬鰣?,也就是十二月二十四日第一篇日記里,便寫道:“所以當葦?shù)苓M來時,我只默默地看著他;他以為我又在煩惱,緊握我一雙手。”h一月十八號的日記里,更是寫道:“我更笑了。這里面有七八張是葦?shù)艿膯蜗?,我又容許葦?shù)芪俏业氖?,并握著我的手在他臉上摩擦?!眎這些令人費解的描述,可以看出在面對無論是從外表上還是精神層面都絲毫不具有吸引力的葦?shù)?,莎菲在肉體接觸上依然是縱容的。這已經(jīng)超出了對“葦?shù)堋边@么一個具體的男人的范疇,作者是要借此表明,莎菲女士除卻了精神上的所有的寄托和束縛,對男女之間的最本能的肉欲是有所求的。
從莎菲對待凌吉士的心理,到莎菲對待葦?shù)艿男睦?,這些細致入微而又夸張大膽的描寫,丁玲一層層地剝離了社會生活,以及倫理綱常給女青年戴上的粉飾和偽裝,讓讀者在細細體味中,逐漸地找到最原始、最真實的女性視角。對男女之間精神層面的追求,可以是錦上添花的,亦可以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是可以是對葦?shù)芤约傲杓磕菢?,面對無趣甚至是卑劣的靈魂,是完全可以縱容忍受的。而對男女之間情欲的追求,正好揭示了“五四”女青年光鮮亮麗的社會外表下依然有著飲食男女的凡夫俗胎,說出了披上新的外衣之后女青年不敢啟齒的話。
二、個性解放和精神迷惘下的集體無意識
丁玲的《莎菲女士日記》和郁達夫的《沉淪》,分別站在相同時代的女青年和男青年的視角,著墨于對情欲心理的細致描寫,都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共鳴。這一現(xiàn)象的深層原因,筆者試著用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的視角加以分析。
榮格在描述集體無意識概念的時候?qū)懙溃骸盁o窮無盡的重復已經(jīng)把這些經(jīng)驗刻進了我們的精神構造中,它們在我們的精神中并不是以充滿著意義的形式出現(xiàn)的,而首先是‘沒有意義的形式,僅僅代表著某種類型的知覺和行動的可能性。當符合某種特定原型的情景出現(xiàn)時,那個原型就復活過來……”j具體到中國來說,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以前,魯迅所批判的“國民性”就是由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代一代遺傳和積累下來的,那種陳舊的、迂腐的、麻木不仁的潛意識共性,即舊時代的集體無意識。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就從根源鏟除了孕育這種國民性的土壤。經(jīng)過文學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洗禮,打破了三綱五常的束縛、經(jīng)歷了新文化運動的熏陶,而又沐浴在西方近代思潮春風下的青年們,正逐漸形成新時代的集體無意識。所有人都在談論自由,談論個性解放、談論人性覺醒。然而西方社會歷經(jīng)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yè)革命,近代化的社會風氣和思潮(如德先生與賽先生)是經(jīng)過了五百多年的打磨和錘煉,才真正占據(jù)了社會的制高點、逐步深入人心的。在中國的大地上,社會制度和民風的轉(zhuǎn)變,卻是來自于疾風驟雨般的社會革命和文學革命,胡適也曾表達過新文化運動在社會各個層面都取得了節(jié)節(jié)勝利的看法。
“那一雙雪樣的乳峰! 那一雙肥白的大腿! 這全身的曲線! ”k郁達夫在其代表作品《沉淪》中,發(fā)出了來自“五四”時代男青年們來自心底的呼喊。而在文中男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沉淪、走向最終的悲劇時,他的那句憤懣的哀嚎:“祖國呀祖國!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l很多人把這句話誤解成男主人公臨死前“甩鍋”給祖國,是給自己的悲劇找的借口。其實,這句話何嘗不是“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那批青年發(fā)自內(nèi)心的呼喊呢?美丑與否、高尚齷齪與否暫且不談,接受新文化的青年追求精神解放與性解放,又有什么可以指責的呢?《沉淪》里的主人公,以及錢鍾書筆下的方鴻漸,人物描寫和人格塑造上莫不有自嘲的成分在里面,而這種自嘲的背后,深埋著時下青年對文學革命、對祖國現(xiàn)狀的反問。文學革命的如火如荼讓滿懷報國熱忱的青年紛紛拿起書本、登上轟鳴的游艇開啟游學之路,然而獲得了自由、解放身份的青年們,卻面臨著精神層面上的巨大缺失。
人們迎來的社會意義上的解放,但是無法為自由、解放了的內(nèi)心匹配上一個真正向往的精神世界。身邊的人絕大部分剛剛脫下阿Q和孔乙己的外皮,還沒來得及有新時代的積累;那么在國外生活過的人會不會有更有趣的靈魂呢?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表示,范柳原這樣的公子哥,只不過用西方的生活方式粉飾了自己的外在,內(nèi)在世界實際上并沒有多大的改變,丁玲筆下的凌吉士又何嘗不是呢?
西方近代化的思潮,給青年們配備了一套接受更“有趣”的靈魂的借口,而青年大眾們卻苦于無法找到與之匹配的軟件。于是對高尚精神的追求,逐漸顯得迷惘,逐漸向著動物本能欲望的追求所低頭、屈服?!冻翜S》的男主人公驕傲的內(nèi)心無法去接受這樣的事實,一次次情欲的發(fā)泄帶來的是一次次的精神世界的痛苦,最后走向毀滅;莎菲女士看清了事實真相,即便是凌吉士這樣光鮮的外在,隱藏的也是一顆卑微的靈魂,于是甘于放棄對“有趣的靈魂”的渴望,而在凌吉士“美好的肉體”甚至是葦?shù)軣o趣的肉體里去尋找心靈的慰藉。
這便是“五四”一代青年的集體無意識,求之不得的精神世界所帶來的痛苦與妥協(xié),在丁玲和郁達夫的筆下得以充分展現(xiàn)?;仡^再看《沉淪》中的那一聲呼號,似乎就能夠理解了?!白鎳∽鎳憧诳诼暵暯o我們以精神解放和性解放,卻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隔離了一道萬尺寬的鴻溝,讓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我的死是你害我的!”《莎菲女士日記》,無疑是給因精神缺失帶來巨大的迷惘,而又因青春期或人性本能導致的情欲上的沖擊,感到惶恐和不安的“五四”一代青年一個最好的解釋和心理的慰藉。唯一不同的是《沉淪》的主人公跪在地上,一邊妥協(xié)一邊哀號著,而丁玲筆下的莎菲女士,一如丁玲本人的性格那樣,一邊妥協(xié)而又一邊高傲著。
a 茅盾:《茅盾選集(第五卷)》,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第160頁。
b 龔剛:《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欲”說新解》,《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3期,第147頁。
c Victor Shklovsky.Theory of Prose[M].Dalkey Archive Press, 1990:10
defghi 丁玲:《莎菲女士日記》,《丁玲文集(第二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第51—52頁,第70頁,第47頁,第67頁,第47頁,第63頁。
j 榮格:《榮格文集:讓我們重返精神的家園》,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7年版,第90頁。
kl 郁達夫:《沉淪》,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頁,第37頁。
參考文獻:
[1] 茅盾.文學人生[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1.
[2] 龔剛.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欲”說新解[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3).
[3] Victor Shklovsky.Theory of Prose[M].Dalkey Archive Press,1990.
[4] 丁玲.莎菲女士日記 [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5] 榮格.心理學與文學[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出版社,1987.
[6] 郁達夫.沉淪[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作 者: 楊校園,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