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能閉上的眼睛”這個意象的生發(fā),始于韓炳哲在《愛欲之死》中所描述的“閉上眼睛”這一動作。“閉上眼睛”因其所具有的否定性力量,在當今這個強調肯定性與積極性的“加速度社會”中成了一件困難的事。這就與麥克盧漢以及波茲曼等人的理論發(fā)生了不容忽視的密切聯系。深入觀察現代生活,我們會發(fā)現,不僅是“閉上眼”成為一件困難的事,經由視覺的“觀看之道”,我們的身體也在“不能閉上之眼”的凝視下而無法停止運動。眼與身皆為“積極社會”所逮,然而功績至上的主體往往自認為是自由的。什么是真正的自由?首先要閉上眼——閉上眼,以便看到更多。
關鍵詞:視覺 娛樂 勞動 韓炳哲
心會說謊,頭腦會愚弄我們,只有眼睛雪亮。用你的眼睛看,用你的耳朵聽,用你的嘴巴嘗,用你的鼻子聞,用你的皮膚去感覺,然后才用腦袋去想,這樣才會洞察真相。
——喬治·R·R·馬?。骸侗c火之歌》
維斯特洛大陸的戰(zhàn)士們如若秉持著這樣的信條來到現代社會,怕是在洞察真相之前,便會被各種涌動的信息流沖毀了神志,要么閉上眼睛逃回去,要么充滿血絲沉下來。然而我們并非此一世界的天外來客,沒有逃跑的選項可供選擇。我們生于斯長于斯,一步步將世界改變,也一步步被世界裹挾著,去向不知何方的無名地。
一、信息·娛樂·視覺
馬歇爾·麥克盧漢的那句“媒介即訊息”從20世紀中葉發(fā)聲開始,至今綿延不絕。在麥克盧漢的預言里,電子媒介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延伸,電子時代的人是感知整合的人,是整體思維的人,是整體把握世界的人,是“信息采集人”,“只偏重視覺的、機械性的、專門化的谷登堡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世界的發(fā)展確實驗證了麥克盧漢的言說,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得電子媒介升格成為數字媒介,信息也有了一個更具可掌控意義的別稱——數據。各種可穿戴式、交互式設備大大延伸了人體肉身所能觸及的邊界,然而那個預言中“感知整合的人”“整體思維的人”“整體把握世界的人”,卻似乎遲遲沒有出現?;蛘哒f,采集各種整體性信息的東西出現了,但那卻并不可以定義為“人”,它的名字確切來說叫作“數據庫”。這個像倉庫一樣的名詞聽起來并不具備施行“采集”這一動作的能力,然而它本身確乎同時履行著名詞與動詞的職能:“數據庫是數據管理的新方法和技術,它能更合適地組織數據、更方便地維護數據、更嚴密地控制數據和更有效地利用數據?!痹偌由稀霸朴嬎恪钡募映郑瑪祿毂阈纬闪艘粋€“存儲—管理—搜集”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那么人呢?我們不禁要發(fā)問。事實是,人將信息的采集交給“大數據”,自身則在媒介的感官延伸中沉醉,娛樂至死。
在20世紀,人們?yōu)殡娨暺聊凰?。電視屏幕上一直有新的東西可看,人們的眼睛沒有休息的時間?!敖裉?,娛樂晉升為一種新的范式,或者說一種新的存在程式?!彪娨暺聊恢饾u變得寬敞、纖薄、清晰,然而它卻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留住人們的視線。它或許不能理解昔日的“忠實觀眾”為何會被更小的屏幕“攝去了魂魄”,答案在于那個小屏幕背后涌動著信息與數據的浩瀚海洋。更多的信息與數據意味著更多的選擇,電視時代固定的節(jié)目與有限的選擇尚能制造出難以計數的“沙發(fā)土豆”,更何況可以自由自在選擇的、隨時隨地播放的、更具私人性與靈活性的智能時代。
靈活性的另一個名字叫“碎片化”。小屏幕吸引人們碎片化的注意力,各種碎片化的選擇匯成了大數據,大數據繼續(xù)在碎片時間里推送碎片信息,于是時間被分割為這樣那樣的碎片,人們再也沒有完整的時間,人的生命在碎片與碎片的接力中悄然度過。麥克盧漢所期待的“整體性的人”被“碎片化的人”取代了?!案兄稀币仓鴮嵤钦狭?,不過不是在加法意義上,而是減法意義上——人們的感官逐漸“整合”到了視覺上?!爸黄匾曈X的、機械性的、專門化的谷登堡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嗎?在筆者看來,至少視覺在今天仍然享有天然的特權。當今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都是建立在“視覺完備”這一前提之上的,這是人們無意識的、自發(fā)的思維慣性。我們不得不承認,城市建設總是健全的人們?yōu)榻∪娜藗兌O計的。盡管聽覺在今天依然擁有自己的媒介,然而不客氣地說,至少在“享樂社會”,聽覺只是視覺的背景音。失去聽覺,只是失去聲音;而失去視覺,則失去生活,或者說大部分生活的便利。
二、觀看·展示·身體
“觀看先于語言,觀看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位置”,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觀看在今天似乎已經取代了語言。觀看成了交流的全部,它是交流的目的,也是交流的手段。“交流”在某種程度上也發(fā)生了意義的滑動——交流似乎不需要實在的對象,它完成了某種自給自足式的閉環(huán)?!八说囊暰€與我們的相結合,使我們確信自己置身于這可觀看的世界之中”,而當“他者消失”,與我們目光交匯的又是什么?如上所述,虛擬時代碎片化的人們困于自己的碎片鏈中,根本無暇理會“他者”的存在。即便在真實世界中不小心與他人目光交接,人們也只是急速地閃躲回避,匆忙掉轉頭,扎進虛擬世界中安撫“相遇”所帶來的驚恐——在當下這個時代,“照片比人更生動”。代替從異質性的他者那里尋找自身存在的證據,現代人從觀看圖像中確證自身的存在。當圖像也被馴化,觀看就也變成了一種消費行為。人們持續(xù)不斷地觀看著由“大數據”推送給自己的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在同質化的“地獄”中不斷復制再復制。
在觀看這樣高度同質化信息的同時,人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想象著高度同質化的自我,甚至是自我的肉體。同質化的一個表征是健美的身材成為普遍追求的有價值的東西,以及健身作為健康生活的標志成為全球性的潮流。除了健身房數量的激增,更值得注意的是健身類APP的爆發(fā)性增長。相較于健身房所構建的審美與凝視集中的公共空間來說,健身APP展現了對“恐懼現實”的現代人的溫柔,它更大程度地保證了健身的私人性,同時也降低了健身的門檻與成本。然而,這無疑也助推了社會原子化的進程。“健身顯然與健康相關,但健身首先意味著一種身體管理”,直白地說,健身就是“人以管理物的方式管理自身”。說到底,健身也是一種數據管理,如體重、腰圍、臀圍、體脂率、熱量的攝入與消耗等,數字和數據充斥于健身話語中。在數字時代,身體的日益影像化催生了健身產業(yè)的發(fā)展,而人們通過健身所要塑造的身體必須是“臻于完美且可被展示的”,否則健身的意義就喪失了一半。由“觀看”到“展示”,看似進行了角色轉換,有了一種從被動變?yōu)橹鲃拥囊馕?,“我”成了“我自己”的主人,為自我身體的健康負責;然而在健身時代,我們看到的是身體和勞動的割裂,本體和影像的割裂——“身體成為外在于自我的一部分,是審美和凝視的對象”。健身APP則通過將身體回收到私人領域,“進一步取消了身體在公共空間的肉體存在”。
當“他者消失”,與我們的目光交匯的又是什么?答案在此或許是,當外在的他者消失時,我們將自我進行分割,將自我他者化;我們凝視我們自己。而在“無法再分割”(individual)的意義上,數字時代的“個體”顯然已經不包括自己的“體”了。“個體”這一稱謂也變得不夠準確,不如借用韓炳哲的說法,稱其為“徒勞的生命”。
三、功績·消費·自由
在前面兩個部分中,我們討論了當代社會的兩大消費行為:娛樂與健身。健身是否也屬于一種娛樂?持否定意見者或許會說,健身根本就是“受難”,何樂可娛?然而根據韓炳哲的觀念,“娛樂的純粹無意義性與耶穌受難的純粹無意義性是相似的”,所以就“無意義”這個最終結果而言,“受難”的健身亦是一種娛樂。而從“游戲”與“勞動”這對本是相互排斥的概念來說,并非通過勞動制造出來的肌肉也并未應用于勞動中,健身應與娛樂一同歸入“游戲”的范疇中,盡管身體在這兩種游戲中呈現出截然相反的狀態(tài)。但是,韓炳哲又說,“功績社會一直都是受難社會”。在現如今的功績社會中,績效原則統(tǒng)御了所有生活領域,包括游戲。于是游戲也成了一種勞動,游戲要服從于生產,生產也因此被游戲化。因而不論是娛樂還是健身,它們作為一種名義上的游戲,通過“消費”這一支付行為,被納入“勞動”的范疇中去,為功績社會提供了效益。當然,貨幣資本的回收只是“游戲”被轉化為“勞動”的一個表層現象,從深層次來說,這涉及韓炳哲的又一個概念——“精神政治學”。
“功績至上的主體自認為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一個奴仆,是沒有主人強迫卻自愿被剝削的絕對奴仆?!睕]錯,精神政治學的一個關鍵詞便是“自由”。處在娛樂與健身狀態(tài)中的人,自認為逃離了被統(tǒng)治、被壓迫、被剝削的日常社會生活。在他們“游戲”的片刻,自我是自我時間與自我身體的絕對掌控者,他們隨心所欲地觀看與展示,隨心所欲地揮霍與受難,他們堅信此刻自己是真正意義上的享有自由的人。然而“自由”作為一個人造的虛構概念,“僅僅存在于臆測之中,事實上人們是在剝削自己”。自由地揮霍時間,實質上是在通過“狂看”無須動腦筋的高度同質化的內容,對自己精神上可能的異質性進行自我閹割;自由地鍛煉身體,實質上是經由自覺地擔負起個人身體管理的責任,使之符合功績社會的預期,提升了可被剝削的價值量。精壯的、健康的身體與無知的、輕松的大腦,這樣的組合對于功績社會來說,形同一臺可自我修復的高質量生產工具,也意味著更大的效益?;蛟S以上所謂“深層”的剖析不過是體現了另一種“精神政治學”罷了。如果“快樂”是“自由”的近義詞,如果人們在娛樂或健身時感到發(fā)自肺腑的愉悅,那么,人們是不是真的自由或許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我的“精神政治學”還是讓我禁不住想要多說一句:貴族不需要娛樂,貴族也不需要自由。
如果非要談自由,那么對于我們來說,“閉上眼”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閉上眼睛這個動作是否定性的,是不被今天的加速度社會的肯定性和積極性所容忍的。(韓炳哲:《愛欲之死》)
參考文獻:
[1] 韓炳哲.娛樂何為[M].關玉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2] 韓炳哲.精神政治學[M].關玉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3] 韓炳哲.在群中: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M].程巍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4] 韓炳哲.他者的消失[M].吳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5] 韓炳哲.倦怠社會[M].王一力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6] 韓炳哲.愛欲之死[M].宋娀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7]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8]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9] 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戴行鉞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0] 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11] 李音.文學與現實、烏托邦、異托邦[N].文藝報,2018-11-23(005).
[12] 董牧孜.現代人為什么愿意去健身房“受罪”?[EB/ OL].微信公眾號:新京報書評周刊,2020-1-2.
[13] 董牧孜.從“廉價體育”到“健身APP”:大眾健身變遷史[EB/OL].微信公眾號:新京報書評周刊,2020-1-2.
作 者: 袁月,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 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