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段編年,透析顧城詩歌死亡意識的來龍去脈,夯實顧城死亡意識的文本印證。
關鍵詞:少年萌死 揾英雄淚 向死而生 愛光死愁 失愛斃命
死亡意識,即指人們對死亡的認識和觀念。顧城詩歌中的死亡意識,也就是指顧城詩歌中體現(xiàn)出來的對死亡的認識和觀念總匯。
據(jù)按顧鄉(xiāng)最新校編的《顧城詩全集》初步統(tǒng)計,顧城與死亡意識有關的詩篇共有440(上卷190篇,下卷250篇)篇。顧鄉(xiāng)至今收集到的顧城詩歌總數(shù)2100篇左右,顧城涉死詩篇就占了超五分之一。也就是說,顧城每五篇詩歌,至少有一篇是與死亡意識有關的詩歌。
顧城與死亡意識有關的詩篇包括兩類:第一類:篇名直接或間接包含死亡意蘊的,包括字面直指和隱含、意涉兩類;第二類:文本字面或內容意蘊指涉死亡意蘊的,包括字面指涉和內容蘊涵兩類。這兩大類中,以第二類文本字面或內容意蘊涉死的居多。
顧城五歲已知道人都是要死的,十歲親眼所見一死尸漂浮在一條小河道上,就確知自己終必也是會有一死的。從十七歲開始,顧城自殺念頭不斷,并曾先后幾次自殺未遂。
下面按顧鄉(xiāng)最新校編的《顧城詩全集》有記錄的詩齡,逐年掐算、簡析顧城與死亡意識有關的詩篇數(shù)目及其死亡意蘊走向。
一、十一歲至十九歲,少年萌死:一顆新生的露珠/在把死亡/大膽分析(化用《晨.二》)
初脫混沌,萬事好奇。顧城小小年紀就被下放農村,走向大自然。整天與花草鳥獸為伍,通鳥語,悉天機,七竅玲瓏心頓開,死意盎然現(xiàn)眼前。加上當時20世紀六七十年代把天真懵懂的小顧城倒逼近溫暖寧靜的天國死鄉(xiāng)自成一統(tǒng)自娛自樂。
從十一歲到十四歲,顧城涉死詩歌共有八篇。生老病死是詩學和人性同構的永恒母題,顧城少年穎慧,天資過人,早放詩心貼天飛。十一歲偶發(fā)“大地凍丟了綠,衣/期待著它溫暖的雪袍”(《寒秋》)的反季節(jié)詠嘆,怎么一凍丟綠衣,就去期待雪袍的溫暖?福祿壽相幾稀!十二歲早感悟到天長地久而生命短暫易逝,“不由自主走向結束”(《星星與生命》),十三歲般少年就老成感嘆“生命的美,千變萬化,卻終為灰燼”(《美》)。十四歲摹寫的《老樹》,一副“布滿皺紋”“顫抖”哀號的年老體衰,行將就死樣,樹耶?人也!顧城這年觀摩“哭唱走著”的灰荒“送殯隊伍”(《祝福》),還直寫“黑暗和寂靜,/是這里的全部主人”的《墳墓》,少年意氣都就這般哀音如縷,終恐非幸事。
十五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七篇。詩人奮書“睡吧!合上雙眼,/世界就與我無關”(《生命幻想曲》),渴望死后大休大息,擊節(jié)現(xiàn)實積抑憤懣,而見中彈大雁,仍身感烈士雄心(《中槍彈的雁》)?!白畛醯目藓?,/和最后的詢問/一樣,沒有回音”(《蟬聲》),感嘆蟬鳴如人生,生死兩茫茫;在《噩夢》死鄉(xiāng),則擬描死境,推測“死也許就是這樣的一場夢”。最有意思的是,在《瘋狂的海盜》中戲說文革七傷拳傷敵未知,已自嗨癲狂作死,船毀人亡的時代末路悲劇,何其夢幻典型。
十六歲,顧城涉死詩歌有兩篇。詩人摹寫死之前身、預兆的《病》,感慨《窒息的魚》,溫暖死了,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十七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七篇。這時正值最青春萌蕩,生死交感,顧城自稱“我是屬于黑夜的”(《我是黃昏的兒子》),憎恨“生死阻相知”, 聲稱“我愿天地崩,斷盡回頭路”(《小病吟》)地共赴銀河,永恒安息(《銀河》)?;蛑卑住捌娌艆捤酌≈鄱牲S泉(《懷古詩哲十二章.李賀》)”,甚至直寫渴望“黃沙相伴”(《春柳》),“讓死/來麻醉/我翻滾的心靈”(《雨》),“我合著眼,/永無天明”(《醒》)地唯愿長睡不愿醒,解脫蓬勃、灼熱、痛苦的滾燙少年心。
十八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一篇。這年,顧城已到街道服務所當工人,漸入“文化的我”的社會同化時期,生死之念被積極參與社會工作、生活擠薄成一線天,只有《再生》一篇仍在好奇發(fā)問:“門合上了/是死是生?”篇末還終于事業(yè)這“唯一的愛人”的現(xiàn)實有為取向??磥砩倌暝娙祟櫝菐捉]合破解生死困局,通過此時,直達此境了。
十九歲,顧城似更忙于融入社會工作、生活,口不涉死,一時與死脫鉤,十四篇雜詩中竟無覓死處。
二、二十歲至二十一歲,揾英雄淚:沖冠劍出鞘,緬悼周總理
1976年是周恩來總理逝世,群眾自發(fā)追悼并慘遭鎮(zhèn)壓的“四·五運動”元年。也正因為“四·五運動”的揭幕戰(zhàn),“四人幫”才在同年毛主席逝世后被逮捕法辦。
詩人群體歷來敏感沖動,小憤青顧城當時當?shù)囟际恰八摹の暹\動”的鐵桿戰(zhàn)士,以筆作槍,口誅筆伐。
二十歲,顧城涉死詩歌有八篇。欣逢當時“四·五”運動,其中至少有五篇是為悼念周恩來總理而作,包括理想勝利日,我在叢中笑的《遺囑》、山立水流祭忠魂的《祭》和“歷史豐碑添新人”的《碑前》。有些死亡感慨“死者不知悲”“萬千歡欣皆塵土”,大可作泛化理解,但“白骨天涯誰人說”(《震旦歌》)倒頗合讖語自悼意味。
二十一歲,顧城涉死詩歌又只有一篇蠻算。除了在舊體詩《愿》中“書罷《忠魂》死無恨”(《忠魂》一詩已佚,估計大概率仍與追悼贊頌周總理有關)聊涉死意,此期詩人正積極入世,極力尋求與現(xiàn)實社會同化,死神自黯然退場。
三、二十二歲至二十六歲,向死而生:“生是我的,死是我的,所以都幫我”(《遇》)
顧城此期從自然的“我”踏入文化的“我”,參與社會現(xiàn)實同化,諸多不適困惑更反激倒逼青年詩人造訪天國死鄉(xiāng)尋避世逍遙散和靈魂不死藥。何以解憂?向死而生!
二十二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九篇。“你或我的末日,/才是明天”(《復仇的哈姆雷特》)、“漫漫的黑夜啊,/你怎能淹沒/我這渺小的生命”(《東冢歌聲之一》)、“我欲別塵世,/不見鶴飛來”(《閑筆五則》)、“終生在猜測,/沒有謎底的謎語|”(《東冢歌聲之三》),顧城詩歌死態(tài)復萌,死語繽紛,依然想象、猜測、探索著死亡迷謎。
二十三歲,顧城涉死詩歌有四十一篇之多。這一年,顧城依然“在冥河邊漫行,/長久地歌唱生命”(《所為》),“告訴人們/死亡是怎樣開始的/又怎樣繼續(xù)”(《化石》),明告人“反正總是要死的”(《懺悔錄》),“死亡總還是忠心的伴侶”(《火葬》)。
雖然靈肉混戰(zhàn),靈魂尚難脫離身軀(《面對命運之三》),但青年顧城堅信“大批大批的人類,/在尋找生命和信仰的歸宿”(《時代》),連“祖先的靈魂”都恍惚會來“查看這個世界”(《黑鳳蝶》),因而反問“人死若有魂,/何必困此身”(《失夢》)?渴望像種子“在凍土里夢想春天”(《種子的夢想》),生命“都在春光中復活”(《錯過》)。此類復活與新生之歌,成為顧城詩歌死亡意識的原聲帶。
詩歌死亡學中的革命斗爭題材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新奉獻和折光反射,顧城此期詩歌也初露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英雄主義死亡觀及大無畏的革命氣概?!案锩脑又鸷?!/一剎那/就把它們連同僵死的軀殼一起/化為烏有”“即使化為碎片/也勝似在死港中腐朽”(《呵,我無名的戰(zhàn)友》),“摧殘殺砍吧/我樂于接受/傷口綻開了仍是傷口(《面對命運之一》)”,(珠貝)“將變成/一把小小的匕首”(《 珠貝》),“將丑陋的死亡判處極刑”(《新的耕耘》)。真不愧特殊時代的紅小兵!
當然,顧城當時也與時俱進,以人道主義精神對革命斗爭題材進行了反思、補充。后革命時代的詩中映像竟是“江邊高壘著巨人的頭顱”“戴孝的帆船/展開暗黃的尸布”(《結束》)?!渡匠恰穭t“是一封過時的遺書”“爬著車輛的葬蟲”,而《紅衛(wèi)兵之墓》“荒草掩蓋了墳碑”“死者/依舊在地下長眠”“默默地可在追悔”?反思之大膽、叛逆,在當時國內引發(fā)出了關于“朦朧詩”的全國性大討論。
相比之下,《歌樂山詩組》的革命情懷和人道主義組合拳,倒顯得中規(guī)中矩了。對楊虎城將軍被謀殺表現(xiàn)出離憤怒,驚悸嗷嘯的《謀殺》、贊嘆“痛苦之路的終點/絕不是死亡”絕處勇爭日日新的《掙扎》、吟詠鮮血盛開自由花的《死滅》,這前三篇都展現(xiàn)革命英雄主義死亡觀。而該組詩末篇《小蘿卜頭和鹿》表達屠戮兒童,罪莫大焉,則充滿濃厚人道主義情調,變奏明顯。
顧城不愿如蝸牛凡庸地壽終正寢(《蝸牛的悼詞》),卻不免像流星“在追求中熄滅”(《 我好像》),孤身“葬天涯”(《多愁》),致使讖語總實證,時也命也。
二十四歲,顧城涉死詩歌持續(xù)高產,多達四十四篇。這年,顧城大膽“嘲笑死/嘲笑那塊破損的帷幕/它不能結束我的戲劇”(《大寫的我》),堅持“在銹蝕的死亡上/尋找生的空間”(《繁衍》),“習慣了在死神的金字塔上/探索星空”(《思想之樹》)。
首先映入眼簾的,“種子/只有經過埋葬/才有生機”(《給安徒生》),“我被掩埋,/是為了誕生”(《花雕的自語》),“你是毀滅的煙/你是上一個生命世界/哽啞的靈魂”(《海云》),都又涉及死亡和復活的原唱。
顧城也對死刻、死所,死的狀態(tài)、性質等死亡面向都進行了想象、探索、描摹。
死刻:“你們累了/被一張床絆倒”(《永別了,墓地》),“死的花朵在開放/在你的胸前”,“你慢慢,慢慢地倒下”(《犧牲者》)。
死所:“站在最后的夕光里/飄進死亡”(《墓門》),“墓地/所有的草和小花/都會圍攏/輕輕親吻我的悲哀”(《簡歷》),“從他擴散的瞳孔里”,“枯草在唇邊吸吮”(《北非之夜》)。
死的狀態(tài):“我不用走了,路已到盡頭”(《就義》),“看那最后一念/怎樣滅絕/怎樣被風吹散”(《祭》),“另一個世界/更廣闊無垠” (《世界和我·抉擇》)。
性質:“我是一縷輕煙”(《信念》),“死亡的冥夜/使單純永恒”(《永別了,墓地》),“當沼澤泛起霞光/它便不再是死亡”(《世界和我·渴望》),“我將死去/變成浮動的謎(《遺念》)”。
顧城還展現(xiàn)其美化死亡的偏嗜,感慨“我站在陽臺上/不能再向前行進一步/使孤獨得到解脫”(《我的微笑》),企望“在一個童話中消失”(《雪的微笑》),終于“解脫了/像一枚毫不掩飾的果實”(《冥月》),這是“幸福的死”(《我的信念》),“是節(jié)日,一個開始”(《就義》)。聲稱“我/像一粒彈子/被裝進鎖里/我要卡住所有鑰匙”(《 世界和我·報復》),還演義西藏農奴翻身革命情的《雪山恩仇記》,顧城頑童般的革命熱情也依然偶爾露崢嶸。
二十五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二十五篇。首先映入眼簾的,依然是顧城 “我只想停止/哪怕沉沒”(《漂泊》),“多想跌倒/沒入永恒之海”(《歧視》),“歡迎死神的儀式/比歡迎上帝/還要熱鬧”(《古代戰(zhàn)爭》)般地想死。
盡管明白“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不要在那里踱步》),“每一步都可能驚醒死亡”(《一只北方的大狗》),“死亡是位細心的收獲者/不會丟下一穗大麥”(《在這寬大明亮的世界上》),大家隨時隨機終是要死的。但顧城仍然不停贊美“花朵樣安眠/靜默得太陽”(《不是再見》),夸耀“大隊大隊的野花/從我墓上走過(《早發(fā)的種子》)”,企望山楊樹/綠草地/云朵陽光相伴隨地死所與大自然為伍(《我的墓地》),顯示出顧城美化死亡的慣常偏嗜。
而單例實證地對“當冥海的水波/漫上床沿/我便走了”(《最后》)的死刻摹想,憶親懷遠的《給我逝去的老祖母》,借古尸開唱自由之歌的《古尸》,“在別人的回憶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早發(fā)的種子》)的我死我之死的后現(xiàn)代死理,“等到骨頭變白/讓手握著手/靜靜地變成骨骸”(《歧視》)地探討愛與死并存共榮之關系,“我要死在最黑暗的海底”(《老貓悲喜錄》)的死亡方式,“只因我不計得失/所以才永世長存”(《山林詭辯會》)的顧氏生死觀,死也要愛國(《假如鐘聲響了》)的死域強音,甚至“一顆失常的棕櫚樹/想去轟炸天空”(《希望的回歸》)的堂吉訶德死法,在此都一一展露了顧城詩歌死亡意識的諸多面向。
二十六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三十七篇之多,這年顧城詩歌死亡意識的諸多面向大多得到更具體深遠的展現(xiàn)。
首篇《在大風暴來臨的時候》點明:詩作溫暖人心,燭照靈魂才好休憩安睡;有所作為,事業(yè)有成后才好死(顧城一直認為,自己還有很多更好作品有待假以時日),而在《灰鵲》中也老實交代“沒真想過死”。兩者都可側證顧城最后砍妻自殺實屬意外事故,并非其思想意識主線的必然或自然延伸結果。
顧城也延續(xù)對死亡的美化偏嗜:“我/要在火焰里/變得像灰燼般輕松”(《歸來·二》),死亡是神圣的時刻(《兩組靈魂的和聲》),是暖和的(《老人·之二》),令人贊嘆(《猿人之獵》)。當然顧城這年婚戀即將大功告成,自信滿滿,人定勝死的信念也在詩作中頻現(xiàn):“你使死亡暗淡”(《豬神》),“她在戰(zhàn)勝死亡”(《海中日蝕》)。死是美好的,但不死也自有顧城自己張揚的道理。
《布林報考催眠曲專業(yè)的作文》調侃“死亡愛好者的嘴里/安放著催淚彈和千言萬語”(死是人生的景深和鐵門檻,是人人心中有思所想的根系意念,而常人忌言死事,若敢向死而生,勇于言表,就此切入了別一大千世界,所以自可成就催淚彈和千言萬語)、《研究》中(布林拿了獎金,貝貝爾被氣死了;布林為什么得獎,因為氣死了貝貝爾,而正是貝貝爾自留下了這項獎金)戲說循環(huán)論證的死亡方式等相應詩篇都推進深化了顧氏死亡意識的含量容度。
顧城還對死的狀態(tài)、性質進行探索擬描,頗能新人耳目?!皶加凶詈笠豁摗保ā惰F鈴》),人最后都會死的,感慨 “誰能夠在死亡中追惜生命”(《無題》)。畢竟“死了,要把生命/交給名字”,那死后陰間,“連睡夢的路/都難以到達”(《灰鵲》)。而死亡即“在每天都越過的時刻前/停住了/永遠停住了”(《給我逝去的老祖母.二》),它只是“一個小小的手術/只切除了生命”,死后的人“都異常平靜”(《旗幟》)。我們塵世間人,創(chuàng)造萬物,卻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都是辛苦勞碌而又“不要酬勞的廚師”(《節(jié)日》)。
特別是“我要大聲怪叫/去威脅死神的腳跟”(《野豬》)、“我要給世界留下美麗危險的碎片/讓上帝和老板們/去慢慢打掃”(《有時,我真想》)中體現(xiàn)出來頑童般天焚勇烈的斗士壯懷讓我們看到顧城金剛怒目的主心骨矗立,畢竟受過紅色革命時代的洗禮啊。
四、二十七歲至三十四歲,愛光死愁:乘著一支進行曲,去尋找天國(化用《永別了,墓地》)
結婚后的顧城在妻子謝燁強大的包容力下肆意撒歡,死語繽紛,靈動死鄉(xiāng)。
二十七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二十五篇。這年顧城剛結婚,生的歡愉減淡了死的苦逼,故其死亡意識較和顏悅色。有“死亡在一邊發(fā)怔”(《都市留影》)的把死亡擬人化,也有“我們無一不是/不能離座的司機”(《囚車》)地把死亡比作離車,一去不再歸座之精妙比喻。還有“以免就義時中暑發(fā)暈”(《一種準備》)的拿死開玩笑和《螳螂的婚事》中從一而終愛死了的黑色幽默愛情死亡游戲。
值得一提的,顧城還在《我還在收集金黃的煙絲》中,想象、擬描了死后復活者“剛剛被高舉著送進墓園”,又“推開白石”“推開花束”出來,直贊“新鮮的空氣”“最涼”!這是對死后復活的具體細化演繹,思陽心切,光匝人間。
另外,顧城對“落滿藍瑩瑩的鳥/枯萎的紙幣/在空中飄飛”“我車上的標志/將在那里脫落”的死國《凈土》的想象、摹擬豐滿具象,別開生面。而在世人“擠在網(wǎng)里想飛”的《探監(jiān)》中,詩人擬寫死者對生界印象的死后觀世說,也想落天外,意趣橫生。
二十八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二十四篇。這年,顧城先在《方舟》中,把人生比作坐船,而船必將沉沒,人也同樣早晚得去見閻王,接著“講起自殺的憧憬”(《補色》),并講述女伴(蝌蚪?)投水自殺的實事(《祭》),直至現(xiàn)場實錄“手槍響著”,“有人當場輸給了死亡”(《硬幣中的女王》),大聲感嘆“我本不該在世界上生活”(《失誤》)。
當然顧城也“以生命為游戲”(《耕作》)鬧著玩地“將天空畫成藍藍的墓室”(《寫詩》),戲說“你們同時淹死在鏡子表面”(《車輛》),冥想著“在焰火死滅之后/一個人走下冥河的堤岸”(《還原》),感慨“死人在活人心上/也拔草,滴著水”(《出土》),思緒翩躚。
另外,顧城仍然表達了人“可以通過死亡/到達另一種生命”(《大熊》)死后復活的靈魂永生企望。
最后,《費用》(“海里的魚到盤子里休息/被切成兩半”)一詩対魚死展開幽默、調侃,深化了錯位死亡的意外之殤,也頗值一讀。
二十九歲,顧城涉死詩歌有十六篇。顧城這年尚處新婚溫存余波,仍?!翱蹎栠^上帝許諾的死亡”(《底片》),“愛的血液混淆了死亡的大地”(《如玉》),方覺“死亡表面的浪花/竟是這樣明亮的日子”(《一日》),以致詩人總想 “像樹那樣/一次次開花”(《始然》),終得意宣稱“形體是個噩夢”(《?!罚?,“死是沒有的”(《薄暗》),“大地不會死去”(《號召》),大肆哼著《喪歌》敲鑼打鼓進墳墓迎死神。
值得注意的是,此期顧城“殺/成了習慣”“刀槍劍戟如柳枝/在我臉上輕輕劃” (《刀舞王》)地愛上了死亡,連眼中的“綠葉子都勇敢地殺人”(《云起》),大有玩死、美化死亡之唯死快樂矣。令人驚覺,愛情迷醉者,不僅是傻子,還是亡命之徒!
三十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二十六篇。
在《懷古》中,詩人以“也許我就要死了”開頭,冥想我“像個小花蛾/在光和影中飛/從指尖到達遙遠的端點”的死亡過程和感覺,羽化仙去,婉妙輕清;在《一步》則宣稱,死所黑暗缺氧,“我本來也在表面活著”“等待死亡”“后來長大了/就往那走了一步”,得償死愿。而在《平房》中,“隔著玻璃/像浪消失在海里”夢話死別,也情景儼然。
與“鼓起請假的勇氣/離開人生”,瀟灑解脫,一死了之的《請假》歧義,《我知道》“人死了/就讓白色的床自己躺著吧”,擺明人死床自躺的凄清絕念?!段覀儙еw前進》中進一步感嘆,“死亡剛一鳴叫/肢體就發(fā)布恐慌”, 而在《同意》中,公示死亡“是一條長路/記憶不再收藏”的死路幽緲無回頭,《十八般武藝》則挑明進棺材入墳,“一去就不回來了”的人生終局。
當然顧城此期,“議論死人的結婚和復活問題”(《冬蟲夏草》)、 “看見死人復活/一個個從棺木中站起”( 《暴露·其實》)都仍然涉及死亡與復活的話題,“兇手/愛/把鮮艷的死亡帶來”(《我把刀給你們》)也涉及愛與死甜蜜糾纏不死不休的迷謎。
特別值得一提的,顧城此期還在《作業(yè)》一詩中提出了“誰死了/就能說/血是怎么流的”(沒死,就沒發(fā)言權?可從古死者無一回呀)的死的經驗主義,并在《今晚》聲稱“刀筆推論/我很有經驗”。此死的經驗主義,確系顧城獨門絕技,值得珍讀。
三十一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二十一篇。
顧城慨嘆“上天攬日月,不能免生死”(《端倪》),你能量再大再高端,終不免一死,“我還是到天國去吧”(《青銅器》)。從詩人所冥想的死所:“石壓頭上,深沉地里,鳥叫磨人,身軀悠柔”(《更新》)看,死亡更多只是狀態(tài),生活的轉換更新再出發(fā)。在《廢》中,好奇“毀滅的剎那/是光芒還是灰燼”,“是否永生”?而在《麥粒》中預描死況,則恍然不知耶穌化我,我化耶穌耶?!在《轉彎》中,又點明“在松手時/感到了死亡的歉意”,恍惚死神讓人死時還歉意連連,蠻講人道。詩人在《復有笑容》中,想象“死后的中午枕石而睡”;而在《歸屬》中,則講述了死者對生者的探訪,“隔著玻璃窗/看白凈的孫兒像蘑菇般長大”。這些對死后的可能生活進行預想擬描的想象、舒展,都使人頓感別有洞天非人間啊!
三十二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二十篇。
顧城在《求知》中放言“在自己的生上研究死/好知道胃 如何消化食物”, 堅信“人在天地間生生滅滅”(《又一誕生》),“出生就有它死亡的道路(《夢字三題》)”,切盼“生所阻隔/死令貫通”(《改變光色》)。但即便“死亡是內在的/強大的”,“陽光射中了它”,死亡也“化為煙塵”(《譯》),表明顧城對生命光、力的終極信心。
在《瞬息》一詩中,顧城吟詠“最后的星亮在眉心”自焚隨火而逝純凈高潔的死,儼然火葬是詩人的最愛。但當年顧城死亡詩篇的點睛之作,無疑當推在青松翠竹掩映下,面朝大海,以墓當床的清靈憂傷自悼挽歌《墓床》。死者為大,一死解百憂,卻至死都眾口難調,蓋棺無定論。黃天厚土,何以瞑目?!
三十三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三十四篇。這年,顧城對死的狀態(tài)、方式、意義展開諸多探索、言說。
在《日光》中感慨“人不知不覺死了”,而在《我轉動手指》中,則擬描死后生活初階:“地下的黑暗溫暖而恬適/我的呼吸長出葉子/我的手化為泥土”“慢慢感知內在的宇宙”。在《實現(xiàn)陽光》中,預想的死亡狀態(tài)是“目光安詳如初”。顧城還表明“死是一個/很壞的感覺”(《魘》),“在丟掉性命之后/更加的不能休息了”(《我鋸了一根電桿》),“死了的人/再死極難”(《長律》)。
既有言明“給埋進土里”(《就是這樣的人》)的傳統(tǒng)葬法,也設想“躺在木床上/有人給我吃東西/有人給我打針/有人劃十字”(《我最后的日子》)地死在床上,壽終正寢。該詩也旁證顧城終局的砍妻自殺實屬意外事故,原確非顧城本意死法。還有呈現(xiàn)雨葬(《計謀》)或“讓藍/埋沒你”(《瀕臨·一》)的另類死法。
顧城還把死亡比作“小鳥飛走”(《在這之前》)或“撒開的木棍”(《為學》),細品之下,都極精準貼切。
顧城在敘說死心葬地,美善齊輝的《親人文化》中聲稱:只有好人,才能從“美與善的居所/拿得到它的鑰匙”,已初涉死亡的意義和價值問題。爾后,在回答臺灣學生提問的《永在》,則明確指出“生命并不是長壽”,而是剎那的閃光,“那一刻是萬古不死的生命/那一刻是永劫不去的來臨”,生命的意義、價值在于質量的光芒萬丈而不在乎長度的標記。
這年,顧城隨風起勢,舞刀弄槍,戾氣橫飛?!鞍训?舞來舞去”(《魘》),“拿槍 長長短短”(《報檔》),“手槍對問”(《提綱》),以至“別人看他/有一個火藥的黑洞”(《禮拜》)。顧城自覺“到處都是讖語”(《漏洞》),驚覺“有人想殺他/在他唱歌的時候”(《瀕臨.二》),真是神預言。
三十四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二十六篇。這年,顧城持續(xù)探索、言說關于死的那些事兒。
在《這些時刻》中直說“我心里悲傷/象死亡”起事,聲稱“死了的人/記憶里只有死前一刻”(《合弦》),希望“最好能定下死的日子/生活就比較簡單”(《公事》)。還引吭高歌“生如死的時候/死便放射生的光輝/那是黑色的光輝/卻亮得耀眼”(《周圍》),并在《中午》“搓一根繩子/然后穿進一個扣子/穿過整個下午”,擬摹敘說了在屋內懸梁自盡的死亡場景。
顧城從不怕死,而是“千百次/打碎自己/用疼痛照路/用傷口的香氣/洗滌”(《疼痛》),硬生生從無數(shù)次死亡中沖刷出無限新生,使“每次死亡都成為啟示”(《蛋糕》)。
至此人生晚期,離現(xiàn)實大限漸近,顧城詩篇也下意識地死意轉濃。這年顧城詩篇中驟然槍聲大作,要么直接以《開槍》為題,要么敘說槍擊“死了四個”(《白雪照相》)。還公然放言“一直在找那塊磨他刀的石頭”(《老家》),自己比“死亡還老一點兒”(《木屋》),甚至說上帝指派給他的 “工作是自殺”(《這可真是》),宣稱“我需要一次長久的睡眠/來抵銷人生的疲倦”(《需要長睡》)??磥眍櫝谴藭r死意已決,只是赴死方式有點太讓世人驚悚意外而已。
五、三十五歲至三十七歲,失愛斃命:“有人想害我,在我唱歌的時候”(《瀕臨.二》)
眾論大多以謝燁恩準李英來新西蘭激流島并給李英辦了可永久居留新西蘭的綠卡為顧城事業(yè)、人生頂峰,殊不知謝燁原擬姐妹易嫁,金蟬脫殼,而李英疑似暗度陳倉,過河拆橋,只有我們顧詩人直以為“女兒國”橫空出世,當?shù)卮藭r即現(xiàn)不世之功。實則妻妾齊雙殺,看玩酷電影變成扮演恐怖片,此時極境唯靈浪漫詩人想不死都難了。
三十五歲,顧城涉死詩歌有二十八篇。這一年,顧城嚴重感覺風刀霜劍,火藥味十足(《一人》),刀槍齊鳴(《后?!贰段玳T》《剪貼》《負》《省》),景象慘烈。甚至,殺人儼然成為荷花般美艷的行為藝術展了(《新街口》)。
詩人自嘆“城沒了/路沒了”(《春當秋感》),“后邊的人/是沒人/腳下的路/是沒路”,只能“身子一傾/浮水走了”(《無累》),以投水自盡了事。他大發(fā)感慨“世界并不讓我們死/只拿走我們活的根據(jù)”(《釘房》),但至少“樹死了砍了才倒/人沒死就扶不起來了”(《人云》),人沒死,茶就涼的世態(tài)炎涼讓顧城脊背發(fā)涼。顧城還怨恨有人“用我頭造貨幣”(《暴風雨使我安睡》),當愛成為往事的純功利算計讓詩人耿耿于懷,死不瞑目。
對于死亡的來臨,顧城呈現(xiàn)出矛盾的心態(tài)。一方面覺得,只是“后邊事到了前邊”,“不好意思/不死”(《昌平》),況且“死很像媽媽/不會嫌棄我們”(《藍》),“死真是個安全地方”(《不得》),“真覺得死挺好”,“睡一百年/就全好了”(《凡俗》)。死后“就亮了/然后就干凈極了”(《樹活了兩次》),“墳上的花要長成大樹呢”(《沒頂》),《寰》中展現(xiàn)的抬棺玉階,“平和潔凈”地“熟睡”于萬眾悼念里的送葬場面,就是顧城心中最崇尚的葬儀;但另一方面,顧城也流露出“我不該走”,心情“有點難過”(《墓碑》),擔心“到死在眾說紛紜中”(《婆羅》),死也得不到真正的理解、超脫。詩人就死前的紛亂心態(tài),由此可見一斑。
三十六歲,顧城涉死詩歌有十八篇。在這臨死的前一年,顧城仍然持續(xù)對死的探究、言說。
詩人感悟到“在最后一頁/書變得透明”(《間離》),在《碑》中直接敘說訪墓地,神游死境:碑前久坐,恍然“青苔蓋住嘴/常青藤遮住紙筆”,人“越來越薄”,夢“在水上跳舞”,死況鑿鑿,死意彌漫,恍然又最后詩化體會了一回死亡之旅。又突發(fā)感慨“人死了很久才開始生活”(《臨別》),而在《醒》中則自我調侃“當你睡去”, 墓燈“醒來”,醒睡映照,哀悼襲人。
此期顧城也仍然延續(xù)了慣常對死的褒揚:“死了的人是美人”“死了的人都漂亮”“死了的人在安全門里”(《鬼進城》)。
當然這并不是說顧城對自身兇險、無奈環(huán)境一無所覺。顧城早發(fā)現(xiàn)“死神伏到我背上”(《定法》),哀嚎“我有血淚哭不得”(《日入薄暮染黃沙》),感嘆“從不知為什么死/他們讓你死/你就死”(《不知》)的糊涂死法。此期詩中也暴現(xiàn)“砍掉了腦袋”,又“在路燈下一刀”(《虎坊橋》),“一個人/開火”(《甘家口》)的兇殺場面。刀光劍影,哀情不祥(按顧城自我解釋,指積累的悲哀,可能會引發(fā)災難)。
三十七歲,顧城涉死詩歌有十二篇。這一年,顧城意外去世。
顧城知道“我要死了”(《睡眠是條大河》),就“夜里 到沼澤去/放好我的靈骨”(《第一日》)??吹健八粝碌聂~/都死了”(《熱愛生活》),自嘆“青風困紅裙/身碎千萬里”(《此生》)。
顧城設想過“落在水里/長在樹上”(《生也平?!罚┑耐端员M、上吊自殺的死法,也想象過“你沒有了/像一場/大雪紛飛”(《五大人》)隨雪飄逝的死法,表達了對“灰燼的純潔”(《島》)樣清凈死法的欣羨,但都仍然執(zhí)意“做太陽”而不“做影子生活”(《兔子》)的高潔自守。終究唯靈浪漫,清澈寧靜的天堂詩人,卻泥陷、隕落于最原始丑陋的情場亂戰(zhàn),縱“天光蔭草墓”,仍不免“長林空寂寂”(《鳥與聲俱去》),落入古詩文老套“潮打空城寂寞回”,“令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作 者: 陳永革,武漢大學文學院碩士,福州大學中文系教師,研究方向:中國當代詩歌。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