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青
摘要:新課程標準認為初中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的課堂,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大語文觀,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學習,重視多元互動,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學和學習資源提升學生們的語文語用能力、跨學科知識遷移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們具備一定的人文特質,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知識遷移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綜合性學習是體現(xiàn)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互動教學精髓的新型教學模式,也是體現(xiàn)教師大語文教學觀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學生們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掌握跨學科知識遷移能力的重要陣地。在新課改背景下,筆者積極探索,嘗試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在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們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助力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錯誤認知分析
“綜合性學習”是承載著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的新型教學模式,首先要求教師的語文視野要開闊,并且要尊重學生們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實行互動式開放性教學,通過整合語文教材和其他優(yōu)質教學資源,實現(xiàn)多種學科知識的高效融合,并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旨在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空間、增強其學科綜合實踐機會,提升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但是從目前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實施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存在某些錯誤的認知。例如,有的初中教師認為綜合性學習就是基礎知識、閱讀和寫作等方面知識的融合,導致上課的時候教學內容太繁雜,沒有重點,往往讓學生們把握不住學習的方向。有的教師太固執(zhí)于教學形式,搞得學生們團團轉,顧此失彼,讓學生們非常厭煩。
真正的綜合性學習應當立足教材實際,通過適當?shù)穆?lián)想構建大語文教學觀和學習觀,讓學生們具備學習的主體意識,并在教學中通過教材整合、活動的開展和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讓學生們的語文基礎和語用能力得到提升,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變得更加緊密,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學習的探究
1、增厚文化積淀,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語用能力
語文的綜合性學習首先要以語文綜合語用能力的提升為基本目標。因此,教師不僅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夯實學生們的字詞句基礎,拓展學生們的詞匯積累,更要注重漢語語言的交際功能和語用能力,而所有這些不僅需要教師和學生們對教材內容有更深刻的解讀和相應的訓練,也要有較深厚的文化積淀。
例如,在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模塊《有朋自遠方來》中,學生們在字詞方面積累了諸如肝膽相照、莫逆之交、志同道合等成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經(jīng)典詩句,還了解了朋友二字的古代漢字寫法,懂得了古代人們對朋友的看法,并根據(jù)當前國際融合發(fā)展的趨勢,明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道理,通過小組討論和自我探究,明白了交友的重要性和交友的原則。讓學生們在字詞發(fā)展的基礎上,了解了更多的古代文化知識,并由此思維發(fā)散、延展到當前自己所處的時代,懂得了正確交友、交天下可交之友的道理,讓學生們在語文知識與技能、歷史文化的學習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等不同方面都有收獲,筆者認為,這就是綜合性學習。
2、依托教材,培養(yǎng)學生們的跨學科知識遷移能力
就目前中考和高考的考試內容看,語文學科綜合性知識的考查占比越來越重。學生們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善于發(fā)現(xiàn)和聯(lián)想,逐漸形成一定的跨學科知識的遷移能力。
例如,《濟南的冬天》的學習就會涉及一定的地理知識和氣候知識,學生們應該知道濟南的地理位置,并且了解山東尤其是濟南的氣候特征。而《江南逢李龜年》中則含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詩中的李龜年又是誰,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當時作者的政治、生活狀況如何等。這些對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都有很大的輔助作用。而鄭振鐸的《貓》和梁實秋的《鳥》則讓學生們對動物的習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讓學生們在對教材內容的探究中把與動物相處的體驗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逐漸具備一定的跨學科知識遷移能力,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養(yǎng)。
3、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意識,提升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新課標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能提出研究課題,制訂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并在合作探究中形成學習成果。換句話說,教師要采取措施營造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在研討中具備一定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學習了初中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后,教師鼓勵學生們自己查找資料,書寫與之有關的感想和體會。有一組學生在文化館中查找到了本地的縣志,并結合當?shù)氐臍v史、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編寫了一部字數(shù)不少的調查報告,其中有對歷史的探究、源自網(wǎng)絡的實例,更是結合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解讀了歷史風俗的變遷和人們思想的變化。其文筆之美、資料之豐富、思考之深入讓筆者都非常感嘆,這其中學生們分工明確,合作默契,成果斐然。這種自我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值得所有學生學習。
4、增加語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們的實踐能力
語文實踐活動是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媒介。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們的生活體驗、興趣愛好以及他們所關注的社會生活焦點如體育賽事、娛樂明星和影視劇以及流行音樂等編寫相關語文實踐活動方案,讓學生們有意識地收集并整理自己關心的社會焦點問題,對社區(qū)活動和環(huán)保狀況等進行調查,讓學生們寫心得體會和調查報告,在鍛煉學生們的表達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實踐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們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也要適度地關注社會發(fā)展和民生情況,讓他們在實際問題面前逐漸學會合作探究、分析總結,從而在探究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三觀,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同步提升。
綜上所述,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了語文課程的教學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