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峰(蒙陰縣人民醫(yī)院)
冠心病一般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在我國冠心病的患者數(shù)量龐大,調查顯示,40 歲以上人群為主要發(fā)病人群,其中男性偏多于女性,近年來發(fā)病率呈年輕化趨勢[1]。隨著我國人民近幾年來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冠心病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增加。冠心病的發(fā)生是由很多因素綜合作用引起的,如果患者出現(xiàn)冠脈粥樣硬塊破裂或血管狹窄等表現(xiàn),發(fā)生急性血栓的幾率比較高,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冠心病患者病情進展和嚴重的主要影響因素就是血小板活化聚集,所以臨床在治療冠心病時有必要重點進行抗血小板凝聚[2]。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案有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等。其中,不同的用藥方案會使治療結果存在明顯差異。有學者發(fā)現(xiàn),氯吡格雷治療冠心病具有顯著的效果,可以在臨床中應用[3]。為探究其具體效果,特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到2020 年1 月之間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0 例展開下列研究。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在2018 年3 月-2019年3 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0 例,根據(jù)電腦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55 例。其中對照組男性31 例,女性24例,年齡40-76 歲,均齡(58.59±2.23)歲,觀察組男性29 例,女性26 例,年齡42-81歲,均齡(60.89±3.76)歲,兩組患者數(shù)量、性別、年齡、病情等資料相似,可以對比,統(tǒng)計學無意義(P >0.05)。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檢查和基礎治療,對照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一次100mg,每天1 次,睡前服用。觀察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一日一次,一次75mg。
(1)對兩組治療的總有效率進行比較,共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顯效:心電圖檢查可見ST 段回升超過0.15 mV,且T 波倒置變淺50%以上,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心電圖檢查可見ST-T 段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好轉,無效:心電圖檢查可見ST-T 段無變化,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x100%。
(2)對兩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進行觀察,包括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
(3)對兩組患者用藥后12 h、24 h 血小板凝聚率進行比較。
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采用SPSS20.0,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t 檢驗,用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當P<0.05 時視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治療的總有效率,對照組為80.00%,觀察組為96.3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對照組有發(fā)生心律失常的有4 例(7.27),發(fā)生心肌梗死有2 例(3.63%),心血管發(fā)生率為11%,觀察組僅有1 例(1.81%)患者發(fā)生心肌梗死狀況,心血管發(fā)生率為1.8%,觀察組的心血管發(fā)生事件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觀察組用藥12h 和24h 后的血小板凝聚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的總有效率比較表[n(%)]
表2 兩組治療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用藥后12 h、24 h血小板凝聚率( ±s,%)
表3 兩組患者用藥后12 h、24 h血小板凝聚率( ±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后12h 治療后24h對照組 55 33.48±3.21 31.08±3.28觀察組 55 28.25±3.16 26.14±2.89 t 7.258 7.162 P 0.000 0.000
冠心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臨床癥狀為胸痛,即心絞痛,還伴有心慌氣短、呼吸困難、胸悶等癥狀。嚴重威脅了現(xiàn)代人們的健康,若得不到及時有效是治療和控制,嚴重者,將會對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危害[4]。當患者過度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容易發(fā)病,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注意休息,勞逸結合,也要注意控制情緒,盡量遠離和避免誘發(fā)因素。針對冠心病患者,臨床上有各種不同的治療藥物,且在應用效果和安全性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選取冠心病患者110 例分別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進行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兩組治療的總有效率,對照組為80.00%,觀察組為96.3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有發(fā)生心律失常的有4 例(7.27%),發(fā)生心肌梗死有2 例(3.63%),心血管發(fā)生率為11%,觀察組僅有1 例(1.81%)患者發(fā)生心肌梗死狀況,心血管發(fā)生率為1.8%,觀察組的心血管發(fā)生事件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用藥12h 和24h 后的血小板凝聚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冠心病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治療具有比較高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夠促進患者血小板凝聚降低,改善生命質量,且具有較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具有一定的臨床使用及推廣價值[5]。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為臨床常用的冠心病治療藥物,阿司匹林能夠對環(huán)氧化酶失活產(chǎn)生抑制作用,防止血小板聚集,避免形成血栓。但阿司匹林具有較高的危害,患者在服用后比較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所以在臨床上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氯吡格雷作為一種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劑,能夠對集體的腎上腺素、凝血酶和活化因子產(chǎn)生抑制效果,預防血小板聚集。但氯吡格雷本身沒有活性物質,能夠通過肝臟將藥物完全代謝出去,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氯吡格雷對血小板和受體結合有抑制作用,且具有較高的選擇型,能夠預防纖維蛋白之間的結合,從而充分擴增血小板活性。除此之外,患者在口服氯吡格雷2 小時之后便能發(fā)揮出效果,在治療5 天之后能夠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但由于本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數(shù)量較少,研究對象選區(qū)范圍有限,所以希望在日后的有關研究中增加研究對象數(shù)量,擴大選取范圍,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冠心病治療中應用氯吡格雷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并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同時抑制血小板凝聚,具有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借鑒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