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盛程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5)
在高等教育中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和影響,我國當前大部分大學教育以課本為主,應試教育積重難返,雖說有相應的實踐教學,但實踐教學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未能完全的將課堂教學只是運用到實踐中,同時也忽略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致使大學生所積累知識在社會運用不足。在現(xiàn)實社會中,高質量的社會實踐可以為學生今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質量的高低非常重要。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質量也才能更好地調動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并且參加社會實踐有利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鍛煉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更好的將自身的所學專業(yè)知識去與自己的工作相結合,對鞏固專業(yè)知識有益,同時還能在此基礎上得到創(chuàng)新的靈感。
提升社會實踐質量是為了更好地讓大學生充分地與社會接觸,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社會生存技能,增強其社會責任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和生活中來。另外,優(yōu)質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更能夠逐漸提高學生自身各方面能力,更能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奉獻并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通過高質量的社會實踐活動,把學到的專業(yè)知識用在社會實踐中,就能夠行程一個有機的轉化。
在獨立學院里,雖有各種性質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但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占比不高,不足整個學院學生人數(shù)的30%,部分獨立學院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意識淡薄,意愿不強烈,總希望著周末、放假時間能去旅游、睡懶覺、宅在家里、宿舍里不愿意出門。有意愿參加社會實踐的多為剛剛進入大學的大學一年級、二年級學生,帶著好奇的心理去參加實踐。隨著但學習學業(yè)的繁忙,學生們也會逐漸對實踐環(huán)節(jié)淡視,在后來的學習上就很少去參加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且部分學生,抱著為了完成學校安排的任務,或者獲得某種經(jīng)歷去匆忙參加實踐的,抱著應付了事的心理,這樣是無法通過實踐去提高和鍛煉個人的實踐能力的,社會實踐活動的質量也必然會受到人大影響。部分學生經(jīng)常受身邊大人對本科院校學習的影響,注重學習理論成績考試,忽略了日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以考研為最終目的放在突出位置,而忽視了實踐對學生的重要性。從另外一方面重實踐確實是獨立學院可發(fā)揮的一大優(yōu)勢,但往往學生家長們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優(yōu)勢,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誤導學生,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論知識達不到一定的水準,實踐能力也不行,最終導致學生不能較好地綜合發(fā)展。
實踐意識的缺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是讓人久為詬病的地方。從獨立院校的課程設置以及學生的培養(yǎng)計劃方面來看,獨立院校在契合專業(yè)實際并結合現(xiàn)實工作的實踐實驗與教學雖比重上有所增長,但在教學質量方面仍不盡如人意,學生對于所學專業(yè)的切實感受和真實體驗較少,而且多處于淺嘗輒止的層面,“實戰(zhàn)”經(jīng)驗較少。從獨立院校的大學生群體分析,由于實踐意識的缺失,加之實踐能力的低下,陷入了從“不想做,不會做”到“不想做,不會做,做不到”的死循環(huán)當中。近幾年部分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困難也從側面反映了這個問題。
在獨立院校當中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路徑較為單一,大多是通過學院介紹去參加的,有許多課題、調研的主題并不是學生們所喜好的,一些主題沒有意義、沒有深度、沒有內涵,得不到社會的認可與支持,只是為了完成實踐這一任務而去選取的,而實踐的過程和結果也是不盡人意的,在實踐過程中,大多數(shù)實踐團隊成員專業(yè)不一,所學知識方向不同,且實踐進行的過程也繁雜,大多數(shù)團隊都是為了完成實踐而去選擇與自身學習無關的社會實踐,無法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特長,學習不到與自身專業(yè)相關的技能,沒有形成與自身相關的有效的實踐成果。
如今大學生普遍缺乏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參與實踐環(huán)節(jié)過程中大多數(shù)大學生專業(yè)知識不夠,經(jīng)驗不足,難以應對突發(fā)情況,缺乏老師指導,經(jīng)費也不足,得不到社會關注與支持。這些問題都會成為大學生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的絆腳石,而社會上給予大學生實踐的條件和場所也達不到大學生實踐所需,這就造成一下想要去社會實踐的大學生無法在自己想嘗試實踐的東西去實踐而去放棄了參加社會實踐的念頭。另外,在一些特定的社會實踐中會受到實踐、地點、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缺乏一些活動所需的設施和場所,無法開展活動。在開展社會實踐過程中會遭到一些當?shù)厝藗儗Υ髮W生這些實踐活動的不支持不配合,間接影響了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在大學生涯期間,每年寒暑假都會有一些特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多以學院為單位組織學生開展活動,但其中指導欠缺,缺乏老師的指導,且大多數(shù)實踐活動是到外地開展的,如缺少外界的支持,實踐活動將會步履蹣跚。
部分學院在制定的社會實踐制度上還不夠完善,除了安排基本的流程和安保問題上,沒有很好的針對社會實踐的調查與研究、主題的選取、社會實踐時間的長短、預期增加的結果、團隊成效的公開等各方面制定詳細的計劃。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經(jīng)費、時間以及前期的準備調查分析往往能夠決定一次社會實踐的效果和質量。經(jīng)費給社會實踐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有了足夠的資金,社會實踐主題的選取范圍就變得更大,如果經(jīng)費達不到實踐所需的經(jīng)費,大部分實踐環(huán)節(jié)將會被刪減掉,這樣將會對最后的實踐質量產(chǎn)生影響,而實踐的時間合理安排能夠提高社會實踐質量,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需要在長期的調研和資料采集下才能夠得到準確的實踐結果,如果時間不夠,實踐的大學生就只能為了完成實踐而去實踐,最終的結果往往存在偏差。而前期的準備這個是一個實踐的開始,實踐能夠有序開展取決于前期的準備,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之前,對社會實踐的主題情況進行調查和研究有助于團隊確定方案是否可行,社會實踐計劃是否完善,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安排和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沒有前期的準備,在實踐過程中只會一頭霧水,導致社會實踐質量無法得到提升。
實踐團隊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是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重視對學生的書本知識的傳授,在于“傳道授業(yè)解惑”,而淡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里所說的能力包括團隊意識和組織領導能力。一貫以來,傳統(tǒng)教育都把教育學生看作是分散的、獨立的個體,輕視對學生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現(xiàn)代社會是信息爆炸的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個人學習吸收的速度,因此,個人英雄主義早已無用武之地,團隊合作才是應對問題和挑戰(zhàn)的最佳選擇。
另外,從我國培養(yǎng)人才的模式來看,從小學、中學、大學,大學生習慣了按部就班的生活,無論是考試,還是升學,都有規(guī)劃和安排,學習和生活由學校和家長“一手抓”。這樣的“溫室”環(huán)境當然可以讓學生“安然無恙”地成長和升學,但同時也造就了學生個人面對突發(fā)事件地應急能力地缺失,這也是造成團隊組織和管理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搜索引擎上輸入“摸清一個行業(yè)需要多長時間”,給出的答案最快需要一周。事實上,任何一個行業(yè)都有其自身的行業(yè)邏輯和商業(yè)規(guī)則,尤其是歷經(jīng)發(fā)展的傳統(tǒng)行業(yè),當然,也包括一些新興行業(yè)。所以,大學生想憑靠一兩年或兩三年的理論學習在短期內迅速掌握與專業(yè)相關行業(yè)的“游戲規(guī)則”是不切實際的。而根據(jù)以往對社會實踐活動時長的統(tǒng)計調查,大多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時長為一到兩個月,多的不過三、五個月,很多高校老師會對畢業(yè)生囑咐道“剛參加工作的五年都是學習階段”,既然畢業(yè)生“學習”一個行業(yè)都需要“五年”,那么,讓還沒畢業(yè)的大學生用幾個月的時間去掌握一個行業(yè)的規(guī)則并在其中有所收獲就顯得更加困難,這也會造成前文提到“實踐的過程和結果不盡人意”的問題,從這點來看,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因果之間也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
大部分大學生都表示愿意參加社會實踐,認為參加社會實踐是重要的,而學院推薦的途徑是大部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首選。因此,學院要提高社會實踐質量,第一步就是增加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途徑,讓更多大學生有機會參加社會實踐,鼓勵大學生去參加社會實踐。將參加社會實踐的優(yōu)勢傳播給自己周圍的人,就有機會讓優(yōu)秀的同學加入社會實踐團隊,讓學生們不斷累積經(jīng)驗,最終使社會實踐質量得到提升。
學院增加了社會實踐的途徑后,參加社會實踐的途徑要被人所知道,學生才能報名。學生只有知道了參加社會實踐能學到什么、能鍛煉什么能力,才會愿意去參加社會實踐,才會需要加入社會實踐的途徑,才能進一步為社會實踐做貢獻,從而使社會實踐質量得到提升。因此學院想要提高社會實踐質量,不僅要對參加社會實踐的途徑進行宣傳,而且要對參加社會實踐的收獲進行宣傳。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收獲有很多,例如:增長見識,認識更多的朋友或事物、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社會經(jīng)驗等。
學院制定的制度安排除了基本的流程和安保問題,還要針對社會實踐的調查與研究、主題的選取、社會實踐時間的長短、預期增加的結果、團隊成效的公開等各方面制定詳細的計劃。正所謂,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學院制定制度能更好地約束社會實踐團隊,給實踐過程提供保障,提高社會實踐效率,發(fā)揮團隊成員優(yōu)勢,最終提高社會實踐質量。
學院增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經(jīng)費給社會實踐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有了足夠的資金,社會實踐主題的選取范圍就變得更大,主題的選取可以更具創(chuàng)意、特色,更多優(yōu)秀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可能實現(xiàn)。社會實踐活動的經(jīng)費充足,能夠給予團隊成員培訓,豐富實踐活動內容,延長活動時間,完善實踐過程中的細節(jié),進一步提升社會實踐質量。
學院可以根據(jù)社會實踐主題與內容,針對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社會實踐活動,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適當延長社會實踐活動時間。時間充足后,更多需要較長時間的社會實踐活動得以進行,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細節(jié)就會有更會時間去完善,從而提高社會實踐質量。
問卷結果表明,“大學生能力不足”是社會實踐質量低下的主要因素,“經(jīng)驗不足,難以應對突發(fā)情況”為社會實踐的主要困難。因此,學院想要提高社會實踐質量,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培訓。如果僅僅對學生進行培訓,明顯不足的,還要讓給學生進行上課和培訓的老師乃至參加社會實踐的老師進行培訓,這樣才能實打實地提高社會實踐團隊成員的本領,提升社會實踐質量。
社會實踐的結果公開透明,直接影響了社會實踐的成效。社會實踐團隊為了“榮譽”,會想要做得更好,而會去更加積極的去完成社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更加用心,從而提升社會實踐質量。社會實踐成果的宣傳,也是一種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方法,愿意參加社會實踐的人多了,社會實踐隊伍壯大,社會實踐質量才會得到提升。
在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之前,對社會實踐的主題情況進行調查和研究有助于團隊確定方案是否可行,社會實踐計劃是否完善,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安排和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事先對社會實踐進行調查與研究”是提高實踐質量的關鍵舉措。前期的準備往往會決定實踐的走向和結果。
社會實踐的主題同樣是決定社會實踐質量的關鍵。一個好的社會實踐主題是有意義、有深度、有內涵的,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與支持,這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進行提供了決定性幫助。社會實踐主題也是團隊“斗志”的靈魂,被團隊所認可、所支持的主題,在社會實踐進行過程一定事半功倍,社會實踐活動的質量會完成得很好。
一個好的社會實踐主題被創(chuàng)造出來了,能不能做得好乃至能不能做,都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的離不開的。學院要勇于與政府有關部門積極溝通,爭取得到政府有關部門肯定與支持,讓政府有關部門為社會實踐活動添磚加彩,使得社會實踐質量得到提升。
總之,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對于實踐的意識不是強烈,參與積極性不高,實踐能力偏低。社會實踐質量的提升在于學院,更與社會環(huán)境和學生個人密不可分。除了完善學院關于社會實踐的各種細節(jié),從學院角度提升社會實踐質量,學院與社會和學生的配合尤為重要。學院、社會、學生三者之間要不斷加強溝通與交流,在積極尋找自身原因的情況下,加強合作,切實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質量。當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主人翁,不僅要有當家作主的意識,更加要有積極向上健康的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實踐意識。社會實踐既是發(fā)揮自己才干的機會,也是我們學習的過程。在實踐中學習,學習課本中沒有的知識,增加社會經(jīng)驗,提升自己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將課本上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通過實踐來加深對專業(yè)以及專業(yè)相關知識的認識。同時學院和社會也要為大學生實踐提供良好環(huán)境和氛圍,這樣大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社會和學院的關懷,更好地把所學知識與實踐開展的結合到一起,發(fā)揮出當代大學生的才干,為社會和國建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