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譜譜(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MG(重癥肌無力)是一種因患者骨骼肌神經-肌肉接頭位置神經遞質傳遞出現(xiàn)障礙后引發(fā)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病癥,以肌肉無力為主要臨床癥狀,可從某一肌群逐步擴展至其他肌群,導致患者的骨骼肌肉出現(xiàn)無力癥狀,使其輕微活動便會出現(xiàn)疲勞。大部分的MG 患者均會伴隨有眼肌無力、眼瞼下垂等癥狀,若面部肌肉受到影響,還會出現(xiàn)咀嚼無力、吞咽困難,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1]。當前,臨床治療重癥肌無力主要以藥物為主,但由于此病的病因極為復雜,需要長期堅持服藥,長期服藥帶來的不良反應,加上疾病痛苦、疾病認知度等因素,患者極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對疾病治療失去信心,降低其治療配合度,影響疾病療效,因此,采用科學、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升患者的治療配合度,對于疾病康復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2]。基于此,本文研究了臨床護理路徑用于MG 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摘選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期間,我院接治的重癥肌無力患者66 例,以隨機抽取方式分為A 組(n=39)與B 組(n=39),A 組:男20 例,女19 例;年齡:25-74 歲,平均年齡(52.11±3.59)歲;病程:2 個月-2年, 平均病程(1.13±0.56)年;B 組:男22例,女17 例;年齡:26-75 歲, 平均年齡(52.17±3.43)歲;病程:3 個月-3 年, 平均病程(1.24±0.46)年;此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授權,且2 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顯示(P >0.05),可作對比。
入組標準:全部患者均有明顯的肌無力癥狀;抗膽堿酯酶試驗顯示為陽性,病肌疲勞試驗顯示為陽性;患者及(或)家屬均同意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癌癥者;心、肝以及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患者;精神、認知方面有明顯障礙,溝通交流困難者;患有腦血管嚴重病癥者。
A 組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方法:以口頭宣教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讓患者對疾病原因、治療方法、目的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有一定了解,嚴密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并遵醫(yī)指導用藥。B 組患者以臨床護理路徑開展護理,具體如下:
(1)構建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對所有成員的職責進行明確劃分,由小組成員為患者構建健康檔案,并指導患者完成各項相關常規(guī)檢查,依據檢查結果、病史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并制定出最具針對性的臨床護理路徑計劃。
(2)健康教育。護理人員依據患者實際的文化程度、職業(yè)以及家庭情況,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疾病機制、治療方法及效果、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疾病癥狀、并發(fā)癥以及相關的預防對策等知識,讓其對自身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增強其安全感,改善患者的焦慮、緊張等負不良情緒,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與護理。
(3)飲食護理。依據患者病情及飲食習慣,為其制定出健康飲食計劃,提醒其的良用鈉低,而蛋白質、鉀等含量較高的食用,確保機體每日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如果患者有吞咽障礙,食物以半流或者流質食物為主,以免誤吸引發(fā)窒息等安全事件。
(4)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例如為患者播放其喜歡的輕音樂,舒緩其煩躁情緒,向其列舉成功康復的病例,增強其對疾病治療的信心,消除其負面情緒,以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對抗疾??;主動詢問患者的感受,例如是否有呼吸困難等,且嚴密監(jiān)測其病情變化,發(fā)現(xiàn)異常馬上通知醫(yī)師進行對癥處理。
(5)用藥護理。向患者詳細講解口服藥物的方法、劑量、時以及作用原理等知識,告知遵醫(yī)服藥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確?;颊甙磿r、按量服藥,切不可私自更改藥物用量、用法或停藥。
(6)康復訓練。采用院內康復儀器,指導患者開展患肢主動訓練,以免長期疲憊導致個體肢體痙攣,運動時對每個關節(jié)活動度的訓練程度進行嚴格把控,循序漸進地提升肌力;指導患者開展坐位平衡、行走等訓練,坐位時,保持屈膝,雙上肢置于床邊,于床側設置圍欄,將患者手上捆上繩索,幫其坐起,逐步恢復其坐位平衡能力;攙扶或指導患者使用拐棍,幫助其進行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活動,逐步恢復其行走能力;指導患者自行進食、穿衣以及洗漱等,并對其完成情況進行詳細記錄,依據記錄及時調整臨床護理路徑計劃中訓練的內容與強度,確??祻妥o理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護理前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SAS 評分≥50 分即為有焦慮情緒,且分值越高焦慮越嚴重;SDS 評分≥35 分即為有抑郁情緒,且分值越高抑郁越嚴重。
護理3 周后,評定2 組患者的疾病改善情況,標準為;護理后,患者的局部骨骼肌乏力、肢體酸脹以及視物模糊選相關癥狀基本消失,肌力全部恢復為顯效;護理后,患者的局部肌乏力、肢體酸脹以及視物模糊有所改善,肌力>3 級為有效;護理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x100%=總有效率。
研究獲取的全部數(shù)據統(tǒng)一以SPSS22.0軟件作進行處理,計量數(shù)據采用(±s)代表,以t 檢驗2 組間的計量差異;計數(shù)數(shù)據采用[%(n)]代表,以x2檢驗2 組間的計數(shù)差異,若P <0.05,判定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護理前,B 組的SAS(65.16±3.57)分、SDS(46.56±4.64) 分相較于A 組的SAS(65.21±3.48) 分、SDS(46.41±4.87)分無明顯差異,t=0.0626,t=0.1392,P >0.05;但護理后,B 組的SAS(32.15±3.16)分、SDS(30.21±2.09)分較A 組的SAS(47.59±3.84)分、SDS(35.13±2.86)分均明顯更低,t=19.3890,t=8.6739,P <0.05。
護理后,B 組疾病改善顯效27 例,有效11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97.43%,A組顯效19 例,有效13 例,無效7 例,總有效率82.05%,對比可知,B 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 組,t=5.0143,P <0.05。
GM 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骨骼肌受累之后極度疲勞,病發(fā)后,患者的收縮肌力可在短時間下降,最先受累部位一般為外眼肌,之后開始出現(xiàn)全身無力癥狀,若治療不及時,病情進展可能誘發(fā)呼吸肌無力,直接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當前,臨床針對GM 的治療主要以抗膽堿酯酶類藥物為主,通過藥物減輕患者的肌無力癥狀,但由于此病的病程極長,且疾病容易反復,患者極容易出現(xiàn)焦慮、恐懼以及緊張等不良情緒,甚至對疾病治療失去信心,降低其治療依從性,對疾病治療效果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加強GM 患者的護理干預,消除其心理負擔,確?;颊叻e極配合治療是改善疾病預后的關鍵[4]。
臨床護理路徑一各新型的護理模式,其對常規(guī)的護理內容進行了全方位的改善與優(yōu)化,使得護理服務更具完整性、針對性、合理發(fā)及有效性,臨床護理路徑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動態(tài)性的健康教育與護理指導,依據患者實際的病情、健康情況、年齡以及文化程度等為其制定針對性的臨床護理計劃[5]。通過疾病知識健康教育,讓患者對疾病知識、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等進行全面,同時配合以飲食、運動、用藥以及康復訓練等多項護理內容指導,幫助患者樹立起正確的疾病認知觀念,通過飲食指導,確保患者機體營養(yǎng)攝入均衡,增強其機體抵抗力,促進各項肢功能的恢復;通過用藥指導,讓患者充分意識到嚴格遵醫(yī)用藥對其疾病康復的重要性,按時、按量的服用藥物,確保藥物治療效果;通過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疾病康復充滿信息,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抗疾病,提升疾病效果;通過康復訓練,幫助患者逐步恢復患肢股力、坐位平衡能力以及行走能力等,提高其生活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6]。本次研究也顯示,護理后,B 組患者的SAS、SDS較A 組均明顯更低,P <0.05,且B 組的疾病改善總有效率相較于A 組明顯更高,P <0.05。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用于GM 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有效促進患者的疾病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