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麟 潘 訊
潘訊:楊老師,您雖然不是出身評彈世家,但從小和評彈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您的父親曾在臨頓路曹胡徐巷口開了一家四海樓書場。您能否以四海樓為中心,給我們談談二十世紀前半葉評彈書場的情形?
楊玉麟:好的。我雖然是書場出身,但是從小就出去學說書,對家里書場的經(jīng)營情況也不大關(guān)心,所以了解的并不多?,F(xiàn)在,被你這么一提,我重新回想回想,好像又有些話要說。那么,我就說這樣一個題目:六十年前的蘇州書場——從四海樓說起,好嗎?
潘訊:太好了,這正是我想了解的一段歷史。
楊玉麟:四海樓書場年歲蠻長了,我今年75歲,四海樓恐怕有將近百把年了。我記得聽老鄉(xiāng)鄰講起過:四海樓咯,年數(shù)蠻長了,原來還叫過什么樓、什么樓,等等。不過,我覺得叫四海樓,蠻討人歡喜。四海為家、四海朋友,做人也要“四?!保犊疄⒚摚?,喊也喊得響。
潘訊:哈哈,還有《玉蜻蜓》里的金大娘娘是個“四海莽猛人”。
楊玉麟:我覺得這個名字倒也蠻可愛。有一個記憶,我還很小很小的時候,恐怕只有5歲左右,親眼看見父親在四海樓書場沖過開水。也不知是吊子脫手,還是在地板上絆了一絆,一吊子水倒在大腿上,腿上通通是泡,養(yǎng)了長長遠遠。后來我問過母親,為啥父親要自己沖開水呢?她告訴我,當時日本人打進來,我們?nèi)姨与y到鄉(xiāng)下,后來時局稍微平靜一點,回來再經(jīng)營這爿書場,職工請不到了,所以我父親只好老板兼堂倌了。
潘訊:我看見過一張四海樓書場的平面圖。
楊玉麟:四海樓書場蠻大的,我印象中職工就有四五人。進門有四五張破臺子,這批茶客年紀比較老了,所謂“蹩腳佬佬”,比如拉黃包車拉不動了,他們泡一壺茶可以吃一天。當然,他們也走不進去。后面喝茶的檔次比較高,大多是開店的老板,稱為長衫幫。
再進去,一面是一只老虎灶,一面是一只扶梯上樓。樓上分前樓、后樓,當中還有一只大仙堂,供的是關(guān)公、周倉、關(guān)平。前樓靠窗有十幾只臺子,坐的都是拉黃包車的,所謂短打幫。為啥他們坐在口頭呢?看看有沒有生意。那時候好像生意并不怎么樣,在我們弄堂口,大概停著七八部黃包車,等不到生意,車夫就在樓上吃茶。后樓是絲織幫,他們還在四海樓弄了一個絲織公會,掛了一個小牌牌,平時商量商量事體。后門樓還有一爿大餅店,老板叫大林子,后來討了家小,就在外面租一間小房間。書場扶梯底下還睡著一個小四子,在大餅店氽油條的。
樓下最里面就是書場,倒也蠻神氣。兩扇新式彈簧門,生意好的時候,兩扇門會拉開來。彈簧是新裝的,開開關(guān)關(guān),聲音不大,不會影響臺上說書。劈對外面就是一只書臺,書場有伸縮性的,最多可以坐到三四百人。
潘訊:小書場,大社會。聽您寥寥數(shù)語介紹,就讓我回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古城蘇州。在四海樓書場您聽了各路藝人的書,許多還是名家響檔,回憶錄里您提到陳浩然、周玉泉、徐云志、嚴雪亭、朱雪琴、張鑒庭、楊仁麟等大響檔,至今不忘他們的風采,您能為我們詳細回憶一下嗎?
☉ 楊玉麟(左一)和家人
楊玉麟: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年會書,嚴雪亭和范雪君拼雙檔說《密室相會》,一個彈詞皇帝,一個彈詞皇后,多少紅???軋得不得了,最后把柵板拿進來當板凳坐。到后來茶也不需要泡了,聽眾根本不要喝了。他們真是上等說書啊,坐立工整規(guī)范,說書干干凈凈。有一天晚上天氣突然降溫,外面鵝毛卷卷、大雪紛飛,我們想大概聽眾不會來了??墒菚鴪隼锬兀瑓s燈光閃亮,人頭攢動,熱氣騰騰。這時候,嚴雪亭也被感動了,他在臺上說:“各位老聽眾啊,這么冷的天,書還沒有結(jié)束,只好辛苦你們明天再來了。”我真是記憶猶新,他們已經(jīng)達到說書的頂峰狀態(tài)了。他和范雪君拼檔真是天衣無縫,嚴雪亭用商量的口氣問老聽眾:“倷看,伲兩個搭檔像勿像一對才子佳人?”這時候,范雪君面帶羞澀,含情脈脈,可謂親切而有分寸。
我還在四海樓書場聽過徐云志說《玉蜻蜓》,記得是“金大娘娘奪埠頭”這回書,他唱的不是徐調(diào),也很好聽。
周玉泉被稱為“陰間秀才”,口俏,我聽過他的《文武香球》張桂英和妖怪斗法一段書,張桂英下山碰見七尾狐,它的師傅是九尾狐。那時候聽起來只覺得蠻輕松、蠻好聽。
還有一個演員叫祝逸亭,嚴雪亭的師弟,這個人真是絕頂聰明,活口,說得好,唱得好,角色演得好,可惜死得很早,不過30多歲。
潘訊:他后來在上海和蔣云仙合作,“祝蔣檔”名噪一時啊。
楊玉麟:祝逸亭就是從四海樓響出來的,他和楊震新、曹嘯君等關(guān)系極好。祝逸亭瘦長條子,人家叫他“青皮甘蔗”;曹嘯君人很壯,面孔黃渣渣,人家叫他“黃胖橄欖”;我先生呢,臉上有道刀疤,人家叫他“爛枇杷”。
潘訊:再談談您父親經(jīng)營書場的事。
楊玉麟:我父親小名叫阿毛,評彈界都叫他楊阿毛。大概他很景仰孫中山,就給自己題了一個名字叫楊仰山,我記得他還印過卡片(名片),上面就是“楊仰山”三個字。我母親是童養(yǎng)媳出身,沒有名字的,父親給她題了一個名字叫仰仙,山邊上一個人,意思就是保護我母親。那時候白相獅子林,不賣票的,需要遞一張卡片,我一直用父親的卡片。聽我母親說,你父親楊阿毛是書場中的佼佼者,有不少人是靠攏他的,排場子一定要他到才好排。
潘訊:當時書場也要抱團發(fā)展,互相介紹生意,應該說您父親在書場網(wǎng)絡中處于核心位置。
楊玉麟:我印象中,西中市上有這么幾家書場和四海樓關(guān)系緊密。一家叫春和樓,場方叫樹銘,我叫他阿叔的。一家叫德仙樓,老板叫海泉,我叫他寄爺?shù)?。再過去湯家巷,里面有一爿書場叫梅園,老板和我的父親也蠻要好。然后出城,石路上有兩爿書場,一家叫龍園(我的先生楊震新就住在龍園斜對過,他從小就是聽書長大的),一家叫雅樂。龍園的老板叫“瞎子”,家里只有一個女兒,我父親也很照應他,龍園請的先生也不錯。雅樂的老板叫江小四,是個白相人,有點小勢力的(雅樂斜對過住的就是吳君玉,他從小在雅樂聽書,聽到不少好書)。人民路接駕橋附近一爿書場叫齊苑,書場的職工叫小胡,對主人忠心耿耿,由他負責請先生。這幾家書場都是和我父親關(guān)系比較好的。
潘訊:父親去世您還很?。?/p>
楊玉麟:我父親1947年去世,我11歲。
潘訊:您拜師不久,就開始跑碼頭。那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吧。
楊玉麟:我14歲出師,就是上面說的那位小胡,年檔請我到齊苑書場說“會書”,是我母親陪我去的。那次一共有四檔書,我做頭一檔,第二檔是《珍珠塔》,第三檔是潘伯英,潘老和我父親無話不談,親如兄弟。第四檔是王石軍。我頭檔下來,下面居然還有幾個人拍手。我從臺上下來,看見一個人,年紀比我還要小,長衫馬褂西式頭,滴溜滾圓一雙眼睛,對我笑笑。我正要走進休息室,忽然聽見書場里“嘩”一聲響起來,往臺上看,說《珍珠塔》的一檔演員上臺了,一位是朱霞飛,一位就是剛剛對我笑笑的那個人——薛小飛。這就是我和小飛的初次相會。
潘訊:他們是師徒檔?!皶笔恰翱紙觥?,也是亮相的好機會啊。
潘訊:再請談談您先生楊震新的藝術(shù)特色,比如他的“扇子功”。
楊玉麟:說大書的,我先生最佩服顧宏伯。顧宏伯基本功好,從京劇學到不少東西,他為了練習京劇,在家里著靴走來走去,所以在臺上舉手投足都有功架。他起郭槐出場,腳色的一招一式都是從京劇中學來的。這對于大書來說是劃時代的,超過了他的先生楊蓮青。
至于說我先生的“扇子功”,比如用腳尖把扇子頂起來等等,我只是在臺下看他練過,從來沒有看見先生現(xiàn)場演過。據(jù)說,年輕的時候在臺上表演過,到了我跟師的時候,他已經(jīng)生病了,就不敢再冒這個險了。
潘訊:《東漢》一書的傳人不多,如果從清代同光年間藝人徐潤祥算起,到您這一輩是第五代,您的先生楊震新師從唐鳳歧,您能談談數(shù)代藝人對《東漢》一書的發(fā)展嗎?
楊玉麟:有一次,我和周玉泉一起演出。他對我說徐潤祥的書好聽。所以說什么《東漢》一向生意不好,并不是這樣。我的先生楊震新有這樣一句話:不好的書會在民間自然湮沒,不會流傳下來?!稏|漢》并不是什么“破書”,主要是這部書難說點。故事有些陌生,大腳色又多,有點吃虧。特別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歷史不熟悉。如果你懂得一些歷史,應該會對《東漢》很感興趣。
式中,m為調(diào)制器的調(diào)制指數(shù)(m=πVRF/Vπ).VRF和ω分別為射頻信號的電壓幅度和頻率,Vπ為調(diào)制器的半波電壓,Jn(·)為n階的第一類貝塞爾函數(shù).
潘訊:又有說“喊煞《東漢》”。
楊玉麟:“喊煞”,其實大書都要喊的,《三國》不要喊?《隋唐》不要喊?
☉ 清光緒刻本《繡像東漢演義》
潘訊:張飛、周倉、程咬金……都要“喊”。
楊玉麟:喜歡的人,會懂得《東漢》好聽,這種書有味道,有歷史性。
潘訊:特別是到了您這一輩,該書有了怎樣的完善與發(fā)展?
楊玉麟:我不能說大大地發(fā)展,只能是枝枝節(jié)節(jié)上“發(fā)展”。比如,援帥(馬援)關(guān)照姚期攻打濟陽,并要將濟陽太守岑彭(王莽手下的一員上將)收服,要“人關(guān)兩得”。其中我就加了一段表書:“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得到濟陽還不算勝利,要將岑彭收服下來才算勝利。如果能夠收服岑彭,影響很大,實際上動搖王莽的政權(quán)。這種說法,我的先生是沒有的,這是我的發(fā)展。類似的小修小補還有很多。
☉ 清光緒刻本《繡像東漢演義》內(nèi)頁
主要是我說書的節(jié)奏加快了,特別是自己學習創(chuàng)作之后,慢慢掌握了“剪輯”的方法。因為一部評話的范圍實在大,你如果不剪輯,論根倒古,人家就會覺得啰啰嗦嗦。應該做的地方你必須做,不厭其煩。但是有些地方,你就必須大刀闊斧,一刀剪掉。我記得潘老(潘伯英)跟我說過“剪輯”,有幾位說大書的老先生其實也懂得這種技巧,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F(xiàn)在有些小輩反而不懂得這個道理了。
潘訊:您有錄音或者錄像保留下來嗎?
楊玉麟:2000年我在蘇州書場“獨做”,錄下了《東漢》的二十九回書,每回1小時50分鐘。我是2月1號開始演出的,正好是過年前四天,做到小年夜的時候,書場里只有三四十個人,快過年忙了,人家沒有工夫聽書了,再連下來年初一,更加不多了。但是做到后來“草橋關(guān)”,基本客滿。當時蘇州評彈團的畢康年團長高興得不得了,說:“楊老師,你立了功了!”好多老聽客從山塘街、雙塔趕過來,他們說:“《東漢》還是聽楊震新說過,以后也聽不到了?!闭娴氖锹牪坏搅?,這趟以后我就沒有說過了,算是給我搶到一次機會。
潘訊:是完整的《東漢》嗎?
楊玉麟:大概是全書的三分之二,還有十五回書沒有錄下來?,F(xiàn)在我身體不行了,不能錄了,但是我還是不死心。
潘訊:《江南紅》有錄音嗎?
楊玉麟:2009年,在蘇州電臺錄了四十三回,總算搶救下來了。
潘訊:您擅長起角色,比如起姚期廣受好評,這是從京劇借鑒的嗎?
楊玉麟:這個腳色倒不是和京戲?qū)W的,應該是蘇州評話的創(chuàng)造。姚期是“戇大”腳色,喉嚨是大面的喉嚨,可講的是蘇州話,不過帶有一點北方腔?!皯叽蟆庇窒耖e人腳色,又像大腳色,介于兩種腳色之間,帶有一種親切感。評話中這類創(chuàng)造還是很多,比如說《英烈》中的大面胡大海、黑頭蔣忠。又比如山西人,京戲里也沒有,好像其他曲種也沒有,山西人起得最好的是陳浩然(特別是一聲拖腔),我先生楊震新學得蠻像,但是在我們的書里用不著。小書里也有,像《白蛇》里面的小二阿喜這個腳色,也是戲曲中沒有的,是評彈的獨創(chuàng)。
潘訊:后來您和金石聲老師合作,編演了一部《清代三俠》,也請您談談。
楊玉麟:粉碎“四人幫”之后,開頭還不許說傳統(tǒng)書,我們說的是《江南紅》。后來允許說傳統(tǒng)書了,我就說《東漢》。那時候是所謂“餓煞書場”,聽眾好久沒書聽了,現(xiàn)在書目放開,不管新書老書,聽眾都蜂擁而上。這個時期過了不久,武俠書就開始風行。
對武俠書我開始很抵觸,我想把《東漢》堅持下去,堅持到后來實在不行了。有一次在浦東說書,對面是武俠書,我竟然日場開不出,聽眾全被他“卷”過去。我白天就去聽他的書,也實在不像書,內(nèi)容空洞重復,談不上藝術(shù)性,但是聽眾要聽啊?!稏|漢》算是千錘百煉了,可就是敵不過它。我氣啊。
后來團長畢康年對我說,你還是調(diào)“武俠書”吧。我想《東漢》這份家當,先生傳給我多不容易,怎么能在我手上敗掉呢?畢團長說:你如果不調(diào)書,我業(yè)務安排不出了。我碰見說《三國》的張翼良,他的遭遇和我差不多。他心里也有氣:“他們書不像書,但是有人要聽,人家聽得懂?!焙髞碛幸粋€朋友勸我:你暫時放一放,他們開武俠書,你也開武俠書,等到他們的武俠書被你敵掉,你再開《東漢》也可以啊。
潘訊:這也是一種戰(zhàn)斗策略啊。
楊玉麟:對啊,我又不是拋棄《東漢》,等到氣候好了,我再來開《東漢》好了。這時候金石聲來找我了,他手里有一個題材,把清代甘鳳池、白泰官、呂四娘三個人的故事并在一起,你看如何?我覺得很新穎,哪怕是其中一個人就可以編一部書了。三個人并在一起,用一件事串起來,這部書絕對好聽。他就提出和我一起來合作編這部書。我回來請示團領導楊作銘,他也表示可以考慮。這時候我也初步想出了書路,設計三俠一起尋找雍正。
潘訊:通過雍正將他們?nèi)齻€人串起來。
楊玉麟:他們?nèi)撕陀赫谐?,這是在清史上可以查考的。金石聲一聽也覺得蠻好,大家就動手弄起來,極快極快,大概半個月,就到碼頭上演出。
潘訊:怎么這么快?
楊玉麟:一個是處境逼出來的,另一個是我在編《江南紅》的時候,探索了一套“土法上馬”的辦法,一回書,三個段落,幾句重要對白設計好,臺上一個鐘頭就好說了,用錄音機錄下來,就可以整理出一回書。
潘訊:演出效果怎么樣?
楊玉麟:我和金石聲一起演出,他說半回《金臺傳》,我說半回《清代三俠》,武俠書還是很受歡迎,后來聽客說你這個《金臺傳》不要說了。畢康年就給我安排業(yè)務到無錫,前面邢晏春邢晏芝《楊乃武》剛剛剪書,老畢問我敢不敢接?那是1982年,我只有40多歲,創(chuàng)作熱情也高,我說敢!一到無錫轟動得不得了。
潘訊:那時候說多少回?
楊玉麟:十五回,后來漸漸加長了,一直編到三俠刺雍正這個大關(guān)子,總共三十回。也很可惜,年齡不饒人,我現(xiàn)在沒有精力把這部書排給其他人了。
潘訊: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評話就有衰落之勢。您認為,評話的前途何在?
楊玉麟:我們評彈是從講故事開始的,無論社會怎么發(fā)展,總有人講故事,講故事講得生動了,起腳色了,這就是評彈!哪怕將來評彈團沒有了,書場都關(guān)掉了,還是有評彈的。我還是這樣一句話:吳語不絕,評彈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