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常久
摘要:語文學習的素養(yǎng)是學生們在學校里學過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質(zhì)的堅實基礎(chǔ),是以后的日子里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同步提升的保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應著重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自我思考能力與自我總結(jié)能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形象與抽象思維、結(jié)合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提升學生人文精神等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由內(nèi)而外全方位達到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
關(guān)鍵詞:語言素養(yǎng);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工具和人文;人文精神
小學語文教育階段應著重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自我思考能力與自我總結(jié)能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形象與抽象思維、結(jié)合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提升學生人文精神等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語言的藝術(shù)、語文的知識、學習的方法和習慣以及人文素養(yǎng)等均體現(xiàn)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怎樣通過語文課堂教學這一途徑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是一名從事語文教育工作的園丁必須深入思考研究并要解決的問題。
一、對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
從事語文教學多年的經(jīng)驗積累,讓我領(lǐng)悟到語文教學不能單單局限于教材?,F(xiàn)在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小部分,課文的學習也不能只局限于課堂這一短暫的時間,這樣的教學不能擴散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課堂品讀寫景的文章時,教師可由文章所描素的內(nèi)容靈活地進行知識面擴展,如用怡人的旅游畫面引發(fā)學生對旅游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興趣。那么在教學寫景的作文時,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關(guān)注并寫一段旅游廣告語,并列一個提綱,把收集到的大自然的美景制作成相冊細細欣賞。這樣,學生不僅能親近大自然看到美景,還能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
二、工具性跟人文性在教學中的結(jié)合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更加注重工具性學習,不怎么注重文學性的訓練,即使學生有文學感染力,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在教《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時,我的教學設(shè)計是這樣的,課前我先讓學生預習,查閱資料了解王維。通過這樣的預習,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狀態(tài)。例如我問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時,學生們回答到:“表達了作者對朋友挽留的情誼,對他的離去戀戀不舍?!痹趯W生朗讀古詩的時候,我特別強調(diào)情感節(jié)奏和讀音,比如讓學生找出容易讀錯的多音字,“客舍”的“舍”,“更盡”的“盡”應讀第四聲。這是語文工具性的訓練,而人文性的訓練是這樣的,例如:“朝雨”、“邑輕塵”、“青青”、“柳色新”等詞語是富有希望的,應讀出輕柔明快的節(jié)奏。古詩詞重在揣摩,用字時進行錘煉推敲,所以在悟詩境時,我提問:“為什么送別詩中一般都寫柳呢?”進行分小組討論,課堂的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在談?wù)撨^程中每一個人都積極參與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從而集思廣益,思路大開。有的學生說:“因為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庇械恼f:“柳和留是諧音,從而體現(xiàn)出作者不讓朋友離開,依依惜別的情懷。”一節(jié)課在不知不覺中輕輕松松地完成了,學生們既感受到詩人對友人的戀戀不舍,也學習到了古詩中用字精準的重要性。人文性、工具性教學都同等的重要,兩者互相補充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三、培養(yǎng)學生提升人文精神
如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呢?陶行知曾提出“做為一個優(yōu)秀語文教師,不能只教會學生學習書本上的內(nèi)容,更要教會學生們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的觀點。這和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是一樣的。在教授四年級學生學習老舍《貓》時,本人的教學步驟是這樣的:首先讓學生把要學習的課文從前到后閱讀一遍,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要體會思考文章的內(nèi)容;然后要讓學生研究分析文中作者的特別用意,例如:討論課文中用貓的腳印去替換小梅花能不能行的通?原文的用法好在哪里?通過討論與自我思考的過程,分析出作者使用“幾朵小梅花”有體現(xiàn)貓咪淘氣的用意。又如我說:“多么可愛的貓,多么讓人不忍責備??!”學生被我的情感渲染,不禁也對這只貓喜愛起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以情動人,可以說我注重工具性教學的同時又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兩者很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對描寫喜愛的動物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再拿《母雞》為例,這篇課文前半部分寫了老舍先生對母雞的討厭,后半部分寫了不敢討厭母雞,這種復雜的情緒應該怎么表達呢?我的教學是這樣的: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再讓學生劃出討厭母雞的句子,提問作者討厭母雞什么?為什么討厭?然后反復朗讀、感受以及體會。再劃出不敢討厭母雞的句子。讓學生體會作者這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在討論交流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欺侮、趁其不備、狠狠、發(fā)了狂”等等,讓學生對作者的討厭產(chǎn)生共鳴。然后在讓學生去尋找,尋找出課文中那非常重要的過渡語句,理解“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边@句話的含義。從《母雞》反映到現(xiàn)實生活,既讓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又讓學生了解父愛、母愛的偉大,了解女性作為母親的艱辛。這就是語文教學帶來的效果。但是我們也要注意拋開傳統(tǒng)的人文教學教育不對,但盲目強調(diào)標新立異,追求個性探究的學習是不可取的,更不能脫離課本,標新立異。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呢?關(guān)鍵還是課堂上,因為課堂就是語文的陣地。但是在小學階段,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不高,因此不能盲目地,一味推崇自主探究學習,教師可適當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了解并深入學習知識,放手給學生參與課堂,參與探究教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導作用,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有很大的興趣,在日后學習的時候有很大的自信心,這才是我們做為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的最大的追求。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只有不斷探索學習,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開發(fā)學生的語文教學興趣,才能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古寺兩首《送元二使安西》
[2]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貓》
[3]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母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