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作為高中生應掌握的必備作文題目類型,在考場在占據著極大的比重。如何審讀材料?如何從材料中找準立意?如何讓文章兼具文采性與思辨性,迸發(fā)出思想的火花?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期將精選幾則材料作文模擬考題進行剖析,希望能為大家拓寬寫作之路!
一、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語文課上,老師引用德國著名作家赫爾曼黑塞的名言告誡同學們應該熱愛讀書。老師無奈地說:“以前,校園的各個角落都有看書的同學,而現(xiàn)在取而代之的是玩手機。”
學生甲:“讀書雖不一定能改變我們的命運,但能改變我們的品位。正如陸游所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我們還應重視傳統(tǒng)的讀書習慣?!?/p>
學生乙:“你太落伍了,現(xiàn)如今信息技術這么發(fā)達。電腦、手機、媒體等都能迅速快捷的學到很多知識。何必孤獨而又單調地抱著書本死啃,況且,現(xiàn)在的書籍又貴得嚇人?!?/p>
學生丙:“何止讀書是如此呀,現(xiàn)在動筆寫字的人都少了。社會發(fā)展了,科學進步了,很多傳統(tǒng)的東西都在悄悄地改變甚至消失?!?/p>
要求:(1)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襲;(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800字;(5)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試題分析】
審題立意:本題是由讀書引發(fā)的討論,老師和不同學生對待讀書的看法是不同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他們的觀點都有各自的道理,關鍵是要分析出他們提出這些看法的實質是什么。
①從老師角度。老師對傳統(tǒng)的良好讀書習慣的喪失有些惋惜。深入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知道老師惋惜的不單單是讀書習慣,還有很多傳播方式的消逝。由此可以立意:珍惜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方式。
②從學生甲的角度。學生甲是堅守傳統(tǒng)文化陣線的代表。由此可以得出第二個立意:傳統(tǒng)文化傳播方式仍有很頑強的生命力,不會輕易消失。
③從學生乙的角度。學生乙關心的是怎樣更廉價并便捷地搜尋信息,從實用角度而言,傳統(tǒng)的形式被取代是應該的。由此可以得出第三個立意: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
④從學生丙的角度。學生丙的觀點基本上是在學生乙的基礎上的提升。他認為,不只讀書如此,很多傳統(tǒng)的東西都在改變甚至消失。由此可以得出第四個立意:社會要發(fā)展,就一定有變化;對傳統(tǒng)的東西要有合理的保存方式等。
建議體裁:議論文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行文提示:本題立意較多,但是無論哪種立論都要注意不能就事論事地討論,而要以話題為切入點,結合時新素材,探討社會發(fā)展的相關問題。
【文章提綱】
示例:
二、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926年3月8日,梁啟超先生因病住進協(xié)和醫(yī)院。經檢查,醫(yī)生發(fā)現(xiàn)其右腎有一黑點,診斷為腫瘤,遂手術割除。術后發(fā)現(xiàn),病變反倒在左腎。一時間,輿論嘩然。而當時西醫(yī)剛剛進入中國.對西醫(yī)的質疑之聲更是甚囂塵上。病榻上的梁先生得知此事,在《晨報》上發(fā)表了一篇聲明,寫道:“右腎是否一定要剖,這是醫(yī)學上的問題,我們門外漢無從判斷。據當時的診查結果,罪在右腎,斷無可疑。”“我盼望社會上,不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yī)學前途之障礙?!倍聦嵣希@次誤診確實給他的身體帶來巨大傷害,由于病情惡化,梁先生于1929年1月19日病逝。
要求:(1)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襲;(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800字;(5)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試題分析】
審題立意:該材料講述梁啟超先生對于一次醫(yī)療誤診的態(tài)度,一方面涉及自身的生命安全,一方面關涉新生科學(西醫(yī))在中國的推廣。梁先生心量廣大,目光高遠,以大局為重,不但不問責醫(yī)院,還排息眾議,其情可感。所以從梁啟超先生的胸懷角度可立意為:偉人的胸懷,諸如“顧全大局,不計得失”“寬容,大度”“理解”“識大體”“愛護新生事物”等;從西醫(yī)面臨質疑角度,說明每件新生事物的推行,每項科技的發(fā)展應用都是經歷波折的,離不開開明進步人士的理解、支持、推動。由此可以立意為“新事物的發(fā)展總是要面臨曲折的”“要理解支持新生事物”等;從醫(yī)院角度,可以立意為“做事態(tài)度要嚴謹”等;從質疑者角度,還可以立意為“對于新事物不可苛責”;還可以采用對比法,談談你對現(xiàn)在“醫(yī)鬧”的看法。
建議體裁:議論文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行文提示:要聯(lián)系社會熱點,但又要超出社會熱點。本次命題的背景便是當下非常嚴重的醫(yī)患糾紛,意在指引我們關注時事,思考社會人生。
三、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版《十萬個為什么》的編輯在整理從全國各地征集來的3萬多個問題時發(fā)現(xiàn)一個怪現(xiàn)象——年齡跟孩子們提問的質量成反比。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什么我媽媽曬的被子比較香?”“為什么做運算時都是先乘除后加減呢?”都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提出的;這些問題天真爛漫,充滿童趣,甚至讓人忍俊不禁,不知如何作答。而中學生提出的多是一些諸如“怎么殺毒?”“怎么發(fā)電子郵件?”等程式化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概念性、純知識性或答案唯一性的,既沒有新意,又不需要獨立思考、鑒別和論證。
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襲;(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800字;(5)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試題分析】
審題立意:從材料中獲取的信息有: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缺乏新意,體現(xiàn)不出對科學的探索和鉆研精神、缺乏探索精神。這似乎跟我們當下的教育方式有關。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探究實踐的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大膽懷疑的精神。因此可參考以下立意:1.要有探索精神;2.要有獨立思考、大膽置疑精神;3.要為學生創(chuàng)作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4.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
建議體裁:議論文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
行文提示:行文要兼具理性與感情,既要有理,也要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