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樹木是大自然的構成要素,也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春夏綠意蔥郁,百花齊放,鮮艷的顏色宣告著大自然的張揚;秋冬寒涼蕭瑟,萬物凋零,卻也仍有一兩朵花,一兩株樹,一兩粒草籽,在大地生根,繼續(xù)著生命的輪回。古來萬事隨流水,一花一葉皆有情。
美文引路
松樹的風格
陶 鑄
去年冬天,我從英德到連縣去。沿途看到松樹郁郁蒼蒼、生氣勃勃、傲然屹立。雖是坐在車子上,一棵棵松樹一晃而過,但它們那種不畏風霜的姿態(tài),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當時很想把這種感覺寫下來,但又不能寫成。前兩天在虎門和中山大學中文系的師生們座談時,又談到這一點,希望青年同志們能和松樹一樣,成長為具有松樹的風格,也就是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現在把當時的感覺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我對松樹懷有敬畏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來,多少人就歌頌過它、贊美過它,把它作為崇高的品質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懸崖的縫隙間也好,不管是在貧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種子——這粒種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種植的,還是隨意丟落的,也不管是風吹來的,還是從飛鳥的嘴里跌落的。總之,只要有一粒種子,它就不擇地勢,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壯地生長起來了。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狂風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沒它,嚴寒凍不死它,干旱旱不壞它。它只是一味地無憂無慮地生長。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松樹要求于人的可謂少矣!這是我每看到松樹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對松樹懷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它那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你看,松樹是用途極廣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紙原料:松樹的葉子可以提制揮發(fā)油,松樹的脂液可制松香,松節(jié)油是很重要的工業(yè)原料,松樹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更不用說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葉擋住炎炎烈日,叫人們在如蓋的綠蔭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們前進的路。總之一句話,為了人類,它的確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要求于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這就是松樹的風格。
魯迅先生說的“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血”,也正是松樹風格的寫照。
自然,松樹的風格中還包含著樂觀主義的精神。你看它無論在嚴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總是精神奕奕,從來都不知道什么叫作憂郁和畏懼。
我常想:楊柳婀娜多姿,可謂嫵媚極了。桃李絢爛多彩,可謂鮮艷極了。但它們只是給人一種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給人以力量。松樹卻不同,它可能不如楊柳與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卻給人以啟發(fā),以深思和勇氣。尤其是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
我每次看到松樹,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就聯想到共產主義風格。
我想,所謂共產主義風格,應該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給予人的卻甚多的風格;所謂共產主義風格,應該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業(yè)不畏任何犧牲的風格。
每一個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都應該像松樹一樣,不管在怎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都能茁壯地生長,頑強地工作。永不被困難嚇倒,永不屈服于惡劣環(huán)境。每一個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都應該具有松樹那樣的崇高品質,人們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就去做什么,只要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無怨言,永遠渾身洋溢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的精神。
具有這種共產主義風格的人是很多的,在革命艱苦的年代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多少人不管環(huán)境的惡劣和情況的險惡,為了人民的幸福,他們忍受了多少的艱難困苦,做了多少有意義的工作!他們貢獻出所有的精力,甚至最寶貴的生命,就是在臨犧牲的一剎那間,他們想的也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國甚至全世界的將來。然而,他們要求于人的是什么呢?什么也沒有,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松樹的崇高的風格!
目前,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日子里,多少人不顧個人的得失,不顧個人的辛勞,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為加速我們的革命和建設而不知疲倦地苦干著。在他們的意念中,一切都是為了把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為了迅速改變我國“一窮二白”的面貌,為了使人民的生活過得更好,這又不由得使我們想起松樹的崇高的風格。
具有這種風格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這樣的人越多,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也就會越快。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像松樹一樣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質,我希望每個人都成為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
(選自《人民日報》1959年2月28日)
賞析
這篇雜文從沿途看到的松樹下筆,熱情地贊美松樹不畏風霜、頑強生長、挺拔高潔的品性,謳歌具有松樹風格的人們,并勉勵青年們要像松樹一樣,成長為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全文可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贊美松樹,先寫贊美的經過,再寫松樹的三個品格,層層緊接。第二部分贊揚共產主義風格,先寫過去,再寫目前,前后呼應,敘寫自然。
學子仿作
與自然對話
陳 聰
柳宗元在夢中與河神對話,就“愚”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由此寫下了著名的《愚溪對》;魯班在現實中與植物對話,根據植物所提供的葉片結構,發(fā)明了鋸。今日,我亦與自然對話,寫下這篇文章,贈與自然。
梅,自古便是被世人吟詠最多的君子。崔道融講她“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王安石也評價“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梅花那種堅忍不拔、傲骨凌霜的精神一直被世人所稱頌。她孤傲,不同百花爭芳斗艷;她獨特,不在春秋展現自己,獨在寒冬之際孤立于世。她那曲折蜿蜒的枝干,從未被風雨所折斷;她那林立枝頭的花朵,從未因白雪的覆蓋而黯然失色。正因如此,她才芬芳永流,引得世人欽佩。難怪古人云: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梅教會了我堅強、仁愛,我想同梅說:我感受到了你心中澎湃著的熱情,我會像你一樣勇敢、堅強!
蓮,花之君子也。周敦頤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的高潔、不入世俗的品格也為我所欣賞。她從不濃妝艷抹,而是保持天生麗質的品質;她從不悲嘆世態(tài)炎涼,而是隨遇而安。俗語道“污者管自污,蓮花竟自潔”,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教會了我淡泊。我對蓮說:我要做一個像你這樣的人,做一個心靈像你一般高貴的人,踏踏實實、坦坦蕩蕩,努力活出自我!
“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边@是竹的寫照。她不旁生枝蔓,亦不開花引蝶,顯露的是清雅質樸;她一節(jié)一節(jié)地長著,凸顯的是正直。不論風雨如何摧殘她,她絕不彎腰,她從來都是那么堅定,從不屈服。蘇東坡在《竹》中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默默地奉獻,自己卻無一句怨言。竹告訴我要奉獻,要正直。我也答應竹:是你讓我懂得了人的最高品質在于無私,我會像你一樣在風雨中奉獻,在人生中實現價值,堅守正義。
自然的千言萬語,我一一傾聽;對自然的熱愛,我點點傾訴。不知正在閱讀的你是否聽見了自然的話語?是否聽見了萬物心靈的交響?那也請你打開心靈的窗戶,同自然對話吧。
(作者系浙江省磐安中學昭明文學社學生,指導教師:潘妙凌)
點評
這篇文章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作者通過對梅、蓮、竹的描寫,點出了對自我人生的啟迪,體現了自己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結尾對全文進行總結,寫出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照應開頭,首尾圓合,使文章結構完整。
學以致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經過數年的調查研究,英國科學家發(fā)現,原來遍布野花的英國鄉(xiāng)村正在逐漸改變模樣。曾經在小路邊、草場上隨處可見的野花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它們消失的速度比科學家預想的還要快。
有關報告還顯示,導致這些植物減少或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汽車、化學肥料以及下水道污水的污染。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