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近日,杭州市富陽區(qū)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消費者訴商家的“人臉識別第一案”。杭州一家動物園將入園方式從按指紋改成了“刷臉”,看個動物都需要刷臉留痕的做法,讓一名副教授提出了訴訟。據(jù)當事人所說,訴訟目的出于公益,在于提高更多人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警覺性。
觀點一覽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技術(shù)的進步,人臉識別在許多領域都應用廣泛,為人們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但是,當下也存在許多濫用人臉識別的現(xiàn)象。由于門檻較低,一些商家對消費者采用人臉識別,或在消費者進入消費場所時識別,或在消費者使用相關(guān)APP時強制收集人臉信息。人臉識別之所以能夠在一些方面取代身份證明,是因為人臉識別靠的是生物信息,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天下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兩張臉,一旦信息泄露,后果不堪設想。目前,究竟哪些領域在哪些工作中可以使用人臉識別,是否需要當事人授權(quán),人臉識別信息如何保證安全,信息泄露如何處罰,如何補救,相關(guān)管理機制仍不健全。正因如此,有關(guān)方面有必要從立法角度來解決這些問題,讓人臉識別技術(shù)在為群眾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筑牢信息安全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