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栓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200234)
李時人先生(1949—2018)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40年來夙夜祗勤,兢兢治學,終成一代名家。據(jù)統(tǒng)計,先生生前共發(fā)表學術論文逾百篇,出版專著20余種,至若《中國禁毀小說大全》《明清小說鑒賞辭典》《全唐五代小說》《崔致遠全集》《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明代卷》,以及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等,皇皇巨著,嘉惠學林。仔細研讀先生的學術著作,就會發(fā)現(xiàn)先生有著一套自己的學術思想,諸如“文人是靠筆說話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術研究”“補空白、攀高峰、立異端”的三種研究范式等,傳統(tǒng)而新銳,宏闊而細微。從中選擇三點,結合先生的治學經(jīng)歷和學術成就予以闡述,或許可以從中窺見先生獨具特色的治學思想。
“工夫在詩外”,本是宋代詩人陸游向其子傳授寫詩經(jīng)驗的一句話,意思是要想把詩寫好,不能只注重磨煉詩歌本身的辭藻、技巧、形式等,而應該走出詩歌,向生活、向社會、向自然去尋找源泉,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是這句話的最好注解。李時人先生經(jīng)常借用這句話來形容如何才能做好學問,他的意思有這樣兩層。
從宏觀上看,做學問不能僅僅著眼于學問本身,而應當多讀書,甚至是不作辨別地去讀書。先生在中學時代就酷愛讀書,“近乎狂熱地找各種‘課外書’來讀,從來不考慮這些書與功課有沒有關系”[1]。當時流行的《紅巖》《鐵道游擊隊》《烈火金剛》等自不必說,國內(nèi)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的小說他幾乎全部讀遍,國外的如法、英、德、意的小說也都閱讀,對中國古代小說更是癡迷,《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他都讀過不止一遍。當后來有機會從事學術研究時,他首選小說作為研究對象與這一時期的大量閱讀密不可分?!拔母铩逼陂g,先生繼續(xù)堅持讀書,《資本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馬列著作讀,《赤腳醫(yī)生手冊》也讀,“家里的書讀完了,就千方百計到外邊去找”[2]。正因為這種堅持,當度過那段艱難的歲月之后,他便有機會走上大學的講臺,而這種“無書不讀”“無時不讀”的積累也為他后來的學術研究做足了儲備。讀先生的文章,除了雄渾的論述、明晰的思辨、個性鮮明的語言外,文中旁征博引而似信手拈來的淵博學識既令人嘆服,也讓人著迷。先生在近40年的治學經(jīng)歷中也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主要研究領域,曾先后編纂過《古訓新編》《中國旅游文學大觀·詩詞卷》(上下冊)《古今山水名勝詩詞辭典》等,這或許可以理解為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工夫在詩外”的理念。
從微觀上看,做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問題本身,而應當從具體問題生發(fā)開去聯(lián)系問題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觀照。這種觀照,既包括精神層面的、制度層面的,也包括物質(zhì)層面的,這在今天叫做“文化學”研究方法。1985年,先生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元代社會思想文化狀況和雜劇的繁盛》一文,提出以整個社會思想文化的視角去闡釋元代雜劇興盛的原因,引起學者共鳴。1986年,在第二次《金瓶梅》學術討論會上宣讀《金瓶梅:中國16世紀后期社會風俗史》一文,引起熱烈反響,與會者普遍認為這是一種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視角,后來又發(fā)表《站在新的時代文化的高度觀照〈金瓶梅〉》再次強調(diào)這一觀點。此后,他相繼發(fā)表《出入乾嘉:李汝珍及其〈鏡花緣〉創(chuàng)作》《〈三國演義〉:史詩性質(zhì)和社會精神現(xiàn)象》《〈水滸傳〉的“社會風俗史”意義及其“精神意象”》《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論略》等論文。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小說是在中國古代發(fā)生的一種文化和文學事象”[3],“作為敘事文學的最高形式和人類成年的藝術,小說具有包羅萬象的氣魄,人類文化和社會生活幾乎所有方面都可以在小說中得到反映,在這個意義上,小說可以說是用美學方法寫成的歷史——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風俗史’和‘心靈史’”[4],并明確指出:“我總覺得,從社會思想文化的角度,包括從社會思潮的角度研究古代小說,不僅有利于古代小說研究的深入,對古代小說研究的理論建設來說,也是有一定意義的。”[5]先生還持著這樣一種理念去指導博士生撰寫學位論文,如俞鋼《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王言鋒《中國16—18世紀社會心理變遷與白話短篇小說之興衰》、俞曉紅《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研究》、邱昌員《詩與唐代文言小說研究》、余丹《宋代文言小說的文化闡釋》、聶春艷《清代前期白話小說與實學思潮》等。這種治學理念又由小說推廣至戲曲:“真正的中國文化其實并不全在孔孟程朱、莊老佛禪的典籍之中,不經(jīng)的小說戲曲之類也常常凝聚、積淀著民族的精神文化?!盵6]再由小說、戲曲擴展到對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如在闡述明代文學特點時,“各種文學創(chuàng)作突出表現(xiàn)出與時代社會生活、社會思潮、社會心理同步的態(tài)勢,在社會文化體系中所占份額增大,成為時代‘文化生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地體現(xiàn)出了文學的職能、價值和意義?!盵7]在剖析地域文學的生成機制時,“就中國古代而言,一個地區(qū)文學繁榮的沃土實際是‘文化’——或者說文學之樹總是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上?!盵8]當這種理念發(fā)展成熟以后,他提出了更為鏗鏘的論斷,“即使是那些藝術上幾乎毫無可取的小說作品,作為一種文化遺存,也可能因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內(nèi)容而成為人們認識歷史文化甚或探索民族心靈歷程的資料?!盵3]除小說以外,先生自己也曾嘗試運用這種理念去觀照其他文學名著,例如他曾旗幟鮮明地提出應當“以‘文化學’的眼光對《文心雕龍》加以審視”,因為《文心雕龍》“并非純文學理論著作,它的理論所涉及的范圍比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文學’要寬泛得多”,“《文心雕龍》之所以‘體大慮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劉勰較之一般談文說藝者有著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其中“一以貫之的是作者的文化通觀,許多問題,甚至范疇、概念的使用都與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有關”[9]。
李時人先生曾多次公開地表述這一治學原則,如在《〈江蘇明代作家文集述考〉序言》中,“對于治學,我從來主張求實、創(chuàng)新、循序漸進?!盵10]在這三個詞語中,“求實”是基礎,“創(chuàng)新”是目的,“循序漸進”則是方式?!吨袊膶W家大辭典·明代卷》的編纂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治學原則。
七卷本《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是中華書局組織實施的一項重大文化建設工程,1996年先生接受《明代卷》的編纂任務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必須盡可能先搞清楚明代到底有多少文學作品存世?有作品存世的作家到底有多少?各人情況如何?”[10]4只有將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弄清楚,然后才能從中遴選出一定數(shù)量的作家進行編撰。由于明代詩文作家的歷史文獻數(shù)量驚人,搜尋起來也有一定難度,所以明代詩文研究在資料整理方面長期滯后是學界的一個共識。為此,先生本著“求全”“求實”的原則,遍覽明人總集、別集、筆記、方志、金石、正史《文苑傳》《藝文志》以及各種目錄類書籍,歷經(jīng)十余年時間最終考索出明代作家20000多人、存世詩文集近5000種,這是對長期以來困擾和阻礙明代文學研究的基本數(shù)據(jù)問題的有力回答,是繼明末清初錢謙益《列朝詩集》、朱彝尊《明詩綜》以來,在明代詩文研究資料上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在如此近似“海選”的基礎上,再從中遴選出3046人入編《明代卷》,對他們生平經(jīng)歷、文學活動、著述情況、成就評價以及生平事跡的資料來源等一一進行述介。
與此同時,先生還指導碩士生、博士生以及合作的博士后進行有關明代文學的學位論文和出站報告的撰寫,從2003年至2018年,已有60多篇通過答辯,如馬漢欽《明代詩歌總集與選集研究》、劉廷乾《江蘇明代作家研究》、蘆宇苗《江蘇明代作家詩論研究》、李玉栓《明代文人結社考》、劉坡《李夢陽與明代詩壇》、周瀟《明代山東文學史》、張慧瓊《唐順之研究》、魯茜《李維楨研究》、馬興波《明代筆記考述》等,這些出站報告和學位論文涉及明代的地域作家研究、個案作家研究、家族作家研究、女性作家研究、名作名著研究、詩文總集(選集)研究、詩文理論研究、結社交游研究、筆記史料研究等,可以說是覆蓋了明代文學的方方面面。自1996年接受編寫邀請至2018年正式出版,前后經(jīng)歷了20余年,時間不可謂不長。
除此以外,《全唐五代小說》,從1987年開始到1998年出版,用了10余年時間,到2013年再版又用了15年時間?!吨袊糯≌f在東亞的傳播與影響》從2000年發(fā)表第一篇論文《越南漢文古籍〈嶺南摭怪〉的成書與淵源》,至2011年完成初稿,獲批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后繼續(xù)撰寫,最終完成約170萬字的成果,前后花了18年時間。《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2003年左右制訂研究規(guī)劃,至2018年也已經(jīng)過15年時間,但也只是基本完成初稿,離最后定稿、出版應該還要再經(jīng)過一段時間。其他成果或許花費的時間并沒有這么長,但所用時間與成果規(guī)模之比也多超出常規(guī),都是遵循著“求實、創(chuàng)新、循序漸進”這一原則展開研究的。
“研究問題要靠材料說話”是李時人先生常說的一句話。所謂“靠材料”就是要有文獻考證;“說話”就是能夠理論闡述。兩者結合實際就是說研究問題要能考論并用、考論相長,所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謂也。學界也普遍認為李時人先生“長于傳統(tǒng)的文獻考據(jù)學,又認真學習科學理論及各種研究方法”,“考論兼長是李時人同志治學的特點”[11]。
李時人先生治學向來注重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研讀。他在編纂《全唐五代小說》時就說:“我覺得,搞古代文史研究,首先應該是對對象的全面了解和正確把握,否則其他一切都談不上?!盵12]在談到明代文學的研究現(xiàn)狀時又說:“20世紀以來的明代文學研究存在不少問題……相對于其他朝代的詩歌文獻整理,明代可能是最不能令人滿意的。”[13]他特別反對那些輕視文獻、游談無根的治學行為,“不注重第一手史料,連最基本的史實都沒有搞清楚就妄發(fā)議論”,是一種“以嘩眾取寵騙取高名令譽的做法”[10]6。正因為如此,先生早期的很多文章都是從考證入手的,僅以“考”字命名的就不下10篇。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不遺余力地進行各種文獻的編選、輯校、評注,《古訓新編》《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校注》《中國旅游文學大觀·詩詞卷》《全唐五代小說》《古今山水名勝詩詞辭典》《中國古代禁毀小說大全》《古代短篇小說名作評注》《游仙窟校注》《崔致遠全集》等,莫不如是,直到離世時還在編注《唐人小說選》。先生在文獻考訂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早已為學界所公認和贊譽,原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陳毓羆就對他早期的學術研究作出“材料翔實、考證周密、眼光明銳”的鑒定[2]37,原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員會委員魏崇新則評價他的《金瓶梅》研究是“論據(jù)充分,論證嚴密,考訂精慎”“考論兼長”[14]。
但僅僅進行文獻考訂還是不夠的,“考”只是手段、工具,“論”才是目的、旨歸,任何“以繁瑣考證、放棄思想創(chuàng)造”來做學問,都是“‘現(xiàn)代’學術基礎理論薄弱的表現(xiàn)”[15]。李時人先生學識淵博、才力雄厚,所以論述起來常常大開大合、不拘一格。這里不妨略舉幾個“中西結合”的例子。比如,在闡釋“文化”一詞的內(nèi)涵時,一方面引用《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和《說苑》“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進行解釋,另一方面也指出西方“文化”一詞源于拉丁文cultura,是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進行的定義[8]41。在論述科舉制度發(fā)展時,不僅認為“‘科舉制度’是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制度文化’高度發(fā)達的產(chǎn)物”,是中國特有文化下產(chǎn)生的特有制度,而且依據(jù)西方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耶穌會士金尼閣(Nicolaus Trigault,1577—1628)等人的介紹,認為19世紀西方各國建立的文官考試制度“首先是西方社會發(fā)展進步的結果,但與中國科舉制度對西方的影響肯定不無關系”[16]。在論述文學與地域的關系時,既會關注朱熹《詩集傳》、魏征《隋書·文學傳序》、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的相關觀點,也會聯(lián)系18世紀法國的孟德斯鳩、19世紀法國的丹納以及20世紀瑞士的讓·皮亞杰的相關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文學創(chuàng)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域的影響,古今中外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的觀點[8]39。在談論中國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說時,會從西歐中古時期的“騎士文學”談起,尤其是“騎士文學”中的敘事作品——韻文體和散文體的“騎士傳奇”(romance),并通過對“騎士”階層、“騎士”的愛情婚姻以及“騎士文學”的細致梳理,指出“騎士傳奇”所描繪的種種愛情故事“究其底里,總是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實際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17]。類似的例子在先生的文章中比比皆是,而像馬克思、恩格斯、黑格爾、丹納等人的名字和言論更是可以經(jīng)常見到,甚至于像“哥德巴赫猜想”這種跨學科的術語也會被拿來使用。
“考”,考證、考據(jù)、考訂;“論”,評論、論析、闡述,兩者結合,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治學方法,李時人先生也繼承了這一治學路數(shù),主張實證與評釋不可偏廢。他曾專門撰文討論乾嘉漢學的得與失,認為“乾嘉學派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研究方法和學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學術研究為形式的思想文化潮流”,在實實在在的考據(jù)之中是蘊藏著理論目的和社會目的的。實際上就是說乾嘉學派是有考有論、考論結合,而并非有些人所說的“為考據(jù)而考據(jù)”[15]。在堅持考論并用的治學方法的同時,先生還特別強調(diào)由文獻考證到結論推導的科學合理性,強調(diào)研究問題不能依靠表面考證、實則索隱的“主觀想象”,更不能用“拼湊證據(jù)來證明自己的主觀想象”,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建立在唯物主義的科學基礎上”“根據(jù)材料得出結論”。他因此發(fā)出呼吁:“衷心希望搞考據(jù)工作的同志能盡可能依據(jù)可靠的材料和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使我們的研究少走一些彎路”[18]。
了解李時人先生的人都知道,他的求學、治學經(jīng)歷極富“傳奇”色彩。1987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授先生以“國家自學成才”獎章,在表彰大會上,先生曾引用劉禹錫“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作為發(fā)言題目,這是先生對之前生活、學習經(jīng)歷的總結,也成為日后他在學術研究中孜孜以求的真實寫照。先生一生著作宏富,學術思想自成一體,不是一兩篇文章即可概而述之,加之個人學殖與才力有限,實難盡窺先生學術之全貌,遑論治學思想之奧義,僅撰此短文以為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