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旋,張宗華
(蘇州科技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移民在人類歷史上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其動機有多種,包括對移入國的積極預期、政治權宜之計或拯救生命的自然需要等。歷史上的俄國移民絕大多數(shù)沒有得到政府的直接允許,也沒有保留嚴謹?shù)慕y(tǒng)計數(shù)據(jù)。①美國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南北戰(zhàn)爭后,經濟極速活躍并在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異軍突起,內戰(zhàn)后的美國政治趨于穩(wěn)定。美國“開放”的移民政策有著廣泛的思想和社會基礎,在許多美國人的心目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民造就和繁榮了美國,美國有義務接納那些尋求機會和自由的人們。②
早在1747年,俄國殖民者為了尋找比西伯利亞更好的氣候和更肥沃的土壤,穿過阿拉斯加海岸的白令海,在科迪亞克島建立了他們的第一個中心。他們在阿拉斯加與土著人進行毛皮貿易,并使一些土著人皈依俄羅斯東正教。1792年,圣主教公會派了一批僧侶為殖民者及其皈依者服務,建立了美國的第一座東正教教會并成功地洗禮了數(shù)千名土著人。殖民者向四面八方推進,1812年他們已經探索到了加利福尼亞海岸,在這片土地上他們圍起了農場,建造了自己的家園、學校和教堂,甚至建立了造船工廠。
在1867年出售阿拉斯加之后,更多的俄國人回到了家鄉(xiāng),而其他人則去了加利福尼亞。從那時起,加利福尼亞一直是俄國移民的重要聚集地③。隨著煤炭開采、黑色金屬冶金、鐵路網的迅速發(fā)展,美國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這里更高的生活水平,以及西部空置土地的供應,促成了移民的增長。到1872年,不包括波蘭在內的整個俄羅斯帝國,就有多達1000名移民進入美國,他們大多是帝俄西邊貧困的居民(大多是波蘭人、白俄羅斯人和立陶宛人),他們的目的是到美國尋求更好的生活。④
19世紀80年代,俄國發(fā)生了歷史上第一波大規(guī)模向美國移民的進程。1882年,俄國移民美國人數(shù)增加到16918人,1892年達到19世紀最高-81511人。⑤
19世紀中葉,隨著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一系列自由主義性質的改革,俄國的現(xiàn)代化進入了加速階段?,F(xiàn)代化的推動加速了俄國舊制度的衰落,從而加劇了政權與社會的矛盾,社會運動逐漸活躍起來。俄國的革命思想在這一時期走向激進,革命派否定1861年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他們對俄國的改造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其社會和政治理想缺乏現(xiàn)實基礎⑥。
“解放者亞歷山大二世”遇刺后,代之登基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走上了與亞歷山大二世全然相反的保守主義現(xiàn)代化道路。亞歷山大三世統(tǒng)治時期是一個危機不斷加深和不斷深化各種措施以維護獨裁君主權力的時期,⑦沙皇在政治上收緊權力,對革命者施以高壓政策;經濟上進行由國家推動的大刀闊斧的改革;思想上嚴厲控制,特別是控制革命思想及與自由主義有關的言論;司法安全上,撤銷第三廳,改進警察機構以打擊革命組織、監(jiān)視社會,政府官員被給予廣泛的權力隨心所欲地處置“危害公共秩序的人”;除此之外,亞歷山大二世被刺后,反猶勢力再次肆虐,并導致了1881年、1882年針對猶太人的集體迫害,而政府對這些行為的態(tài)度是妥協(xié)甚至明目張膽的鼓勵。通過亞歷山大三世的極端保守主義改革,短期內,俄國經濟領域迅速發(fā)展了起來,恐怖主義在俄國已經消失,社會看似穩(wěn)定團結,而民眾在軍事管制般的生活中變得軟弱和墮落。建立在獨裁統(tǒng)治上的發(fā)展導致了社會發(fā)展的極不平衡,加劇了政權與社會的矛盾,迫使受壓迫的社會群體大規(guī)模出逃。
十九世紀最后二十年至二十世紀前十年,移民至美國的俄國人主要有受到大規(guī)模迫害的猶太人、遭到政治迫害或怕被迫害的革命者、受迫害的非主流宗教群體及一些逃離司法、債務和兵役的人。言論自由、行動自由、財富私有、對數(shù)量和質量的追求、對勞力的需要構成了美國吸引眾多流亡者的原因。尤其是對俄國曾富有幻想卻遭遇了社會轉型的革命者來說,美國可以滿足其最極端的信念,且能為所有抵達的人提供庇護和工作。
自沙皇伊凡四世執(zhí)政起,俄國形成了“反猶文化”。18世紀末,波蘭被瓜分導致90萬猶太人被歸于沙俄統(tǒng)治之下。亞歷山大二世時期雖放寬了對猶太人的限制,但現(xiàn)代化的改革使猶太人的生活處境不斷惡化。亞歷山大二世被刺導致反猶勢力重新抬頭,亞歷山大三世的反猶立場縱容了反猶主義者的活動,導致了1881年、1882年針對猶太人的集體迫害。1882年,《五月法令》的頒布嚴苛地剝奪了猶太人的各項權利,促使俄國猶太人出逃,僅1882年就有一萬余人移居美國。⑧
美國猶太社會在1881年時約有25萬人,當時人數(shù)最多的是徳裔猶太人。⑨自1882年后,美國猶太社團對俄國猶太人采取了關鍵性的救助,使其順利到達美國并助其適應美國的新環(huán)境。1891年至1892年期間,俄國掀起了以強制驅逐猶太人為目的的反猶浪潮,約12.5萬猶太人進入美國。⑩
第一批進入美國的俄國猶太人大多居住在紐約,紐約作為當時的世界的服裝業(yè)中心,給有資本的俄國猶太人提供了創(chuàng)業(yè)辦廠的有利條件,又給普通猶太人提供了就業(yè)機會。此外,還有一些猶太人從事商販活動,這一行當無須太多資金,選擇這一領域也實為逼不得已。
“隔都”問題是俄國猶太人移民美國后面臨的一大社會問題。俄國猶太人將從“舊世界”帶來的“隔都”復制在城市的貧民區(qū)中。隨著越來越多的俄國猶太人進入“隔都”,造成了無秩序、不衛(wèi)生、封閉等社會問題。對此,美國于1901年成立工業(yè)轉移辦公室,引導新移民以及在“隔都”定居已久的老移民遷移到他處。此外,過去20年一直關切猶太問題的希伯來人慈善聯(lián)合會被重組,使猶太人獲得了更多資金支持。到1905年,“隔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就信仰層面,俄國猶太移民信仰正統(tǒng)派,他們以“隔都”作為維護信仰生活的需要。但是,隨著19世紀90年代移入的第二波猶太移民的成長,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改變。他們一方面受到美國世俗觀念的影響,開始不嚴格遵守猶太教正統(tǒng)信仰,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不能完全被主流社會接納,所以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猶太教?!靶?、舊文化”的混合與相互包容,使俄國猶太人在觀念上逐步世俗化,這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緩解外界投射到他們身上的壓力。
俄國的第一批政治移民出現(xiàn)在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遭到鎮(zhèn)壓的一部分青年貴族逃往國外。19世紀上半葉俄國革命者的重要匯集中心是巴黎,1848年革命后轉移到了倫敦,這一時期遷往美國的俄國政治革命者十分罕見。
1860年代初,俄國先進知識分子對廢除農奴制改革的不滿促使革命者反政府的地下活動迭起,沙皇政府的野蠻鎮(zhèn)壓迫使俄國社會活動家開始逃往國外。19世紀70年代起,俄國政治革命者小團體或具有民粹主義思想的俄國青年個人開始自發(fā)前往美國,他們試圖將創(chuàng)建農業(yè)公社的想法付諸實踐,然而這些嘗試都失敗了。20世紀80年代初,生活在美國的俄國政治移民總數(shù)幾乎沒有超過20人。
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被謀殺后,登基的亞歷山大三世對俄國革命者施行了嚴酷的鎮(zhèn)壓,引發(fā)了俄國政治移民的大規(guī)模出逃,其中以革命民粹主義為主。法律意義上說,受迫害的俄國革命者在離開祖國時,并未放棄自己的國籍,他們并不是真正的移民,但就精神層面來講,他們中的許多人長期受西方思想影響,早已脫離俄國的現(xiàn)實,成為精神上的移民。
1887年3月,俄美兩國政府就相互引渡政治國家罪犯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談判。1893年,關于相互引渡國家罪犯的條約得到美國參議院的批準,這對俄國政治移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中一些人被迫離開美國,另一些人獲得美國公民身份并留在美國。
自1889年紐約成立“美國社會主義工人黨俄國支部”起,俄國政治移民的民粹主義色彩逐漸淡化,社會民主主義在美國俄僑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1891年紐約成立了“俄國社會主義協(xié)會”,其宗旨是為俄國的解放運動提供物質幫助,除物質支持外,協(xié)會還在僑民中以口頭宣傳的方式或以刊登消息的方式做輿論宣傳,如重印《火星報》和《曙光》雜志等刊物。
1903年10月17日宣言頒布后,其赦免政治犯的條例促使許多俄國政治革命者歸國。但1905年至1906年革命失敗后,數(shù)百名參與革命運動的革命者再次逃往國外,特別是逃往美國。其中包括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社會主義革命黨和無政府主義者,波蘭和立陶宛的社會民主黨,以及民族主義者。
來自俄國的無產階級移民和政治移民數(shù)量的不斷增長,為工會和社會主義的宣傳提供了機會,美國工人組織數(shù)量增加且規(guī)模擴大。1907年6月,在全美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組織代表大會上,俄羅斯社會民主組織聯(lián)盟成立,其目的是在移民中宣傳民主主義。1907年9月,俄國工人聯(lián)合會在紐約成立,增強了這一時期美國社會主義者的斗爭力量。1911年,美國社會黨俄羅斯分會的機關周報《新世界》出版。同年,美國和加拿大俄羅斯工人聯(lián)合會成立,《勞動之聲》報紙開始出現(xiàn)。社會民主黨和其他政治移民在參與工會和美國工人的罷工運動中發(fā)揮了作用。
帝俄晚期,大多數(shù)移民至美國的俄國人都是由各種宗教派別的信徒。除了東正教及大支受迫害的猶太教教徒外,還有部分少數(shù)教派的受迫害者。
1.門諾派教徒
在歐洲七年戰(zhàn)爭結束后,葉卡捷琳娜二世于1763年發(fā)布了所謂的殖民宣言,邀請德國農民遷往伏爾加地區(qū)和頓河地區(qū)的肥沃土地。殖民者獲得了免服兵役、10年免稅、自治等各種權益。直到十九世紀前半葉,來自德國各州和瑞士的數(shù)萬名殖民者家庭搬到了該地區(qū)。其中有相當多的門諾派教徒-戰(zhàn)爭、兵役及宗教自由的支持者。187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一項法令,規(guī)定10年后所有德國殖民者都將被征服兵役。包括門諾派地區(qū)在內的德國殖民地自治政府被廢除,俄語成為地方政府和學校的官方語言。這種以推崇“一國一語,統(tǒng)一宗教和義務兵役”為口號的俄羅斯化政策,導致門諾派教徒大規(guī)模移民到美國,僅在1873至1883年間便有18000人移民美國。
2.舊禮儀派
十七世紀宗教分裂后,人們對教會正統(tǒng)觀念的不滿逐漸增加,十九世紀末的俄國有多達200萬異見宗派人士,他們沒有正式與官方教會分離。他們相信宗教的神性,他們不承認上帝的任何世俗代表,不承認上帝與人之間的圣徒、圣物等中間媒介。他們的世界觀不是基于圣經,而是基于“內在的啟示”。舊禮儀派推崇和平主義,這使他們斷然拒絕服兵役,從而也使他們成為被官方教會迫害及被當局鎮(zhèn)壓的對象。部分人被當局驅逐到雅庫特地區(qū),而其他人則向政府請求前往美國。盡管政府企圖推遲解決這一問題,但在俄國和外國(主要來自英國貴格會)的支持下,舊禮儀派教徒獲得了許可。在1898年至1902年,約有7.5萬名舊禮儀派教徒前往加拿大,其后搬到美國。
3.精神基督徒
精神基督徒是在十八世紀60年代末期從舊禮儀派中崛起的分支。同舊禮儀派一樣,他們也放棄了教會的形式主義,并且不承認除了基督之外的上帝與人之間的任何中間人。但與舊禮儀派不同的是,并沒有拒絕三位一體的教會教條,也從未與國家發(fā)生過激烈的沖突。19世紀起,他們逐漸開始遭受到迫害,針對他們的強制搬遷一直持續(xù)到19九世紀末,這引發(fā)了精神基督徒的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他們相繼到可以獲得更多土地的地方-北高加索、比薩拉比亞、西伯利亞和遠東。直到19世紀末,高加索引入了普遍的兵役,他們便開始尋求遠離俄國的機會。從1901年到1913年期間,超過3.5萬精神基督徒抵達美國,主要在加利福尼亞定居。1907年后,抵達美國的俄國宗教移民人數(shù)明顯減少。
美國對世界各地的移民有著磁鐵般的吸引力,其推崇的政治自由、豐富的經濟機遇及社會的包容性與彈性,吸引著眾多的探險者、逃難者、投資者、革命者。19世紀中后期起,美國處于源源不斷的移民潮中,1860年至1890年,1000多萬移民到達美國海岸;1890年到1920年,超過1500萬人到達美國。歷史學家常將1880年前的美國移民稱為“舊”移民,他們主要來自北歐和西歐,多是出于對美國的憧憬自發(fā)而來。與“舊”移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880年后美國的“新”移民主要來自南歐和東歐國家,他們多是“被動”的到來,并且在政治、宗教、文化上與美國相差甚遠,將其同化的過程較為艱難漫長。
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十年移民至美國的俄國人在享受著政治自由、宗教自由和經濟上的機遇,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故鄉(xiāng)無可留戀。這一波移民潮中,不同身份的移民在各個方面對美國社會產生了影響,同時移民自身也在新的環(huán)境里發(fā)生著變化。
首先,俄國猶太人涌入美國后,對美國猶太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俄裔猶太人數(shù)量超過了此前最多的德裔猶太人數(shù)量,這種數(shù)量優(yōu)勢最終轉化為政治優(yōu)勢,使他們一躍成為美國猶太社會的主導性力量。俄國猶太移民走出隔都、積極參與政治、參與工會活動,這喚醒了他們的民主精神。俄國猶太人在政治上爭取權利,在經濟上把握機會,在文化融合上主動融入美國同時又堅持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這使他們獲得了新生。
其次,俄國政治移民推動了美國的工人運動,且大力支援了俄國國內的革命。19世紀70年代起,美國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壟斷資本的迅速發(fā)展致使壟斷資本家加強了對工人的剝削,工人運動發(fā)展了起來。布爾什維克僑民將更富有攻擊性的群眾性罷工精神帶到了美國,促進了美國工人運動的革命化。同時,政治革命者對沙皇政府的痛斥引來了美國群眾的慷慨解囊,革命者也通過集會、組織活動、創(chuàng)辦報刊等方式籌得了美國的社會主義者對俄國革命者的捐助,為國內社會民主黨反對沙皇專制提供了精神、物質及人員上的支持。可以說,移居美國的俄國政治活動者在俄國革命中起了后備力量的作用,深刻地影響了俄國革命。
再次,大規(guī)模移民涌入美國對美國社會及經濟發(fā)展具有隱患,加速了美國對移民限制政策的形成。移民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一部分,是美國廉價勞動力的主要來源之一。但19世紀80年代后的“新移民”保留了較濃厚的舊生活方式,且比土生美國人文化程度低,文盲率高。外來移民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影響了移民集中行業(yè)的工資水平,并限制了其他行業(yè)的工資水平,這與美國人和“舊移民”形成了職業(yè)競爭,使舊的雇員面臨著接受低額雇傭條件或另謀出路的窘境。這引發(fā)了美國排外主義者對外來移民的排斥,加劇了美國社會對移民大量涌入的忌憚。
最后,從移民史的角度來看,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移民作為俄國第一波大規(guī)模移出民,可以視作是二十世紀四次大規(guī)模移民潮的先導,他們逃離沙皇政權進入美國“新天地”的成功嘗試為其后受政權壓迫無法在故土繼續(xù)存活的人們探索出了新的道路。帝俄末期移民至美國的俄國人在美國建立的互助組織、教會機構及各種社會團體,都有助于十月革命后流亡至美國的流亡者們盡快安身立命,對建立穩(wěn)固的國外俄羅斯具有深遠影響。
注釋:
①А.И.Доронченков:《Эмиграция первой волны о национальных проблемах и судьбе России》.2001.с.10.
②高鑒國:《二十年代美國移民限額制度的形成與影響》,《美國研究》,1991年第5期。
③Э.Л.Нитобург:《Русские в СШ?。骇悃洄唰猝讧?и судьбы1870-1970》,МОСКВА, 2005.с.19.
④Э.Л.Нитобург:《Русские в США:История и судьбы1870-1970》,МОСКВА, 2005.с.17.
⑤Э.Л.Нитобург:《Русские в США:История и судьбы1870-1970》,МОСКВА, 2005.с.20.
⑥姚海:《俄國現(xiàn)代化的兩種模式及其轉換》,《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9期。
⑦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俄羅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69頁。
⑧Э.Л.Нитобург:《Русские в СШ?。骇悃洄唰猝讧?и судьбы1870-1970》,МОСКВА, 2005.с.20.
⑨王耀明:《俄國猶太人移居美國研究(1881-1920)》,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第24頁。
⑩王耀明:《俄國猶太人移居美國研究(1881-1920)》,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