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秦宗財
(揚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主要是指在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新聞工作者與在校新聞專業(yè)學生,開展專業(yè)教育培訓,培養(yǎng)我國新聞傳播事業(yè)需要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2018年10月8日,教育部、中宣部發(fā)布了《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能力 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7號),對新時期加快建設高水平新聞傳播本科教育、全面提高新聞人才培養(yǎng)能力,提出了總體思路、目標要求、改革任務和重點舉措。學界關于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多,有學者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來源和主要內容[1],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形成、發(fā)展[2],提出了網絡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機制與方法[3],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著力點[4]、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領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5]等。上述研究頗具啟發(fā)意義。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體系是什么?高校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體系?上述問題還未有專文研究。本文試圖通過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來源及其框架,提出強化基于理論自信的教育自信,進而分析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的框架體系及內在機制,探討推進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的實現路徑和舉措。
新時期新聞理論教育者首先應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自信,應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最好的理論,從而強化教育自信。
新聞活動既是一種社會歷史活動,也是人的交往實踐活動。在新聞實踐活動之前,先給新聞下一個普世的、絕對的定義,并以此作為新聞活動的絕對理念和原則,這是西方新聞觀的立場和出發(fā)點,是典型的唯心主義精神本體論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中形成并不斷發(fā)展的,又用這種實踐中形成的新聞理論指導新的新聞實踐活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與西方新聞理論的本質區(qū)別在于西方新聞觀是從新聞的一般原則出發(f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從特定的新聞實踐出發(fā)。這也決定了二者在立場、觀點、方法方面存在著根本區(qū)別。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發(fā)展歷程來看,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新聞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來源;改革開放之前黨的新聞觀特別是毛澤東的新聞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0多年來的成功探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實踐基礎;世界一切先進新聞思想文化精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有益補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對西方新聞學的吸收和創(chuàng)新。
當前高校的新聞理論教育存在不少的問題,主要是師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缺乏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只有真學、真懂,才能有真信、真行。我們應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與西方新聞理論的根本區(qū)別,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新在哪里、特別在哪里,認清西方新聞觀的本質,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最好的理論。這份自信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源自它鮮明的實踐性和內在的規(guī)律性,源自它理論的系統性和現實的有效性。如此,由理論自信不斷導引教育自信。
鄭保衛(wèi)[6]、曹征海[7]、童兵[8]等學者就中國當代新聞理論框架體系諸如內容體系、觀點體系、結構體系等做了有益探索,嘗試著弄清我國新聞學科的基礎性問題??傮w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基本框架包含六個方面,每個方面既相對獨立,又動態(tài)開放。一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的本質和作用方面。重點是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yè)與黨、政府、人民的關系,新聞媒體在黨、政府和人民的關系中應發(fā)揮怎樣的作用。二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制度和控制方面。重點探討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中,新聞媒體如何堅持黨性原則?在此基礎上,如何實現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如何發(fā)展新聞出版自由?三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的內容與導向方面。核心問題是,在強調新聞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如何確保鮮明的導向性?如何實現新聞傳播活動規(guī)律與目的有效統一?四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的手段與功能方面。當今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加速了媒體融合。在融媒時代,應著重弄清:如何引領輿論?如何壯大主流媒體?如何促進政府輿論場與民眾輿論場的互動,以及同一頻率的共鳴?五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的對象與需求方面。隨著新興媒體的發(fā)展,傳受界限日漸模糊,如何定位傳受關系?如何把握受眾的接受需求和習慣,更好地為受眾服務?六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的藝術與效果方面。如何推進傳播理念和工作創(chuàng)新?如何豐富新聞的表達方式?最終實現新聞傳播工作的科學性與藝術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體系主要包括理論體系、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是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主要來源、根本立場、基本框架和創(chuàng)新之處,解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材體系是為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課教學目標而創(chuàng)設的一套教學資源系統,解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學體系是高校教師講授教材內容、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和實現方法,解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怎么教、怎么學”的問題。三者之間邏輯遞進,相互聯系、相互依存。
高校新聞理論教育者應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工作方向,尊重新聞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切實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積極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教育體系問題,最終將為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提供理論支撐和教學指導,也為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理論自信、教學自信、課程自信提供實踐經驗。
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的目標是教育部、中宣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能力 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所提出的“形成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人才成長規(guī)律的全媒體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體系,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優(yōu)秀新聞傳播后備人才”。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培養(yǎng)政治強、業(yè)務精、視野廣、紀律嚴、作風正,能適應全媒體傳播的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應用型”是要改變我國新聞傳播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著重強化新聞傳播實踐能力,尤其是全媒體傳播實踐能力和媒體深度融合傳播實踐能力?!皯眯汀弊吭叫侣剛鞑ト瞬艖莆杖诿絼?chuàng)意策劃能力(創(chuàng))、融媒采訪寫作能力(采)、攝影攝像能力(攝)、融媒編輯制作能力(編)、口語傳播能力(播)、新聞評論能力(評)、融媒管理能力(管)。
“復合型”是要改變新聞傳播專業(yè)人才知識單一、能力單一、思維方式單向的狀況,強化知識、能力、思維的復合培養(yǎng),更好地滿足媒介融合背景下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和新聞事業(yè)發(fā)展需要,實現全媒體新聞傳播領域創(chuàng)、采、攝、編、播、評、管等環(huán)節(jié)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一體化。那么,承擔起培養(yǎng)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重任的高校新聞理論教育者,其本身至少要在四個層次實現復合:一是專業(yè)領域知識和能力的復合;二是新聞傳播學科內部的復合;三是學科門類內部的復合;四是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融合。
3.2 推進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機制和實現路徑
加強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必須根據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目標和任務,從理論育人到實踐育人,形成多管齊下、多元并舉、協同推進的有機機制。推進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是個綜合復雜的創(chuàng)新工程,需要高校與新聞宣傳媒體、相關主管部門深度合作,協同推進。
1) 推動高校教師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
推動教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可著重從幾個方面落實:一是高校通過建立一套激勵和評價機制,鼓勵教師自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融入科學研究工作中,繼續(xù)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尤其是推進全媒體環(huán)境下的理論創(chuàng)新;激勵教師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研究引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視野,解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西方新聞觀的根本差異,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本質特征、基本內涵及理論創(chuàng)新。以此不斷提升高校教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自信。二是鼓勵教師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新聞思想、改革開放之前黨的新聞觀特別是毛澤東的新聞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0年來的新聞理論探索密切結合,并借鑒世界一切先進新聞思想文化精華,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為高校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奠定扎實基礎。三是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如何實現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專業(yè)知識教育一體化的創(chuàng)新路徑和方法手段,切實將理論研究與教育研究有效結合。
2) 建立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研究智庫
智庫是指通過搭建研究平臺,將相關學科的研究專家聚合,開展協同創(chuàng)新研究,解決現實問題,為政府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參考。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智庫建設,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201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強有中國特色新型智囊團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囊團,建立健全決策咨詢體系。本身即為智庫的高校應充分利用相關智庫資源,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為目標,以不斷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研究及人才培養(yǎng)為主攻方向,以協同創(chuàng)新為動力,主動構建聚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的智庫平臺,針對新聞理論和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研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黨和政府應高度重視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智庫建設,切實加強引導管理,著力在人才、資金、辦公場所、資料設備等方面予以支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研究智庫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3) 建立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師的培育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聞院系的教學方向和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的素質。”這就告訴我們,高校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首先要從教師抓起,要建立長期的、有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師的培育機制。美國新聞院系教師構成中的主要部分是具備新聞從業(yè)經驗的新聞工作者,只有17%的教授沒有當過記者,有些新聞院系還將在新聞單位工作年限的要求提高到了10年,把兼具博士學位和新聞從業(yè)經驗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我國高校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師資建設為中心,堅定地走人才創(chuàng)新的道路,以強化理論研究、實踐教學、應用研究和社會服務為導向,鼓勵教師加強理論研究,它還鼓勵教師向應用型發(fā)展和“雙重”教師過渡。著重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科學研究型、教學研究型、社會服務型三類師資,并輔以一套評價機制,促進教師隊伍培育活動的長期而有效。
4) 加強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學科體系、教材體系建設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滲透到新聞理論研究和新聞學教學中,使新聞學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一門學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是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本質特征及新聞工作客觀規(guī)律為主要任務的一門政治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因此,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分析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建設,形成獨具一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學科體系建設離不開教材體系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亟需加強教材體系建設,形成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的教材體系,以此才能順利實現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理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性質地位、職責使命、工作原則、指導方針、道德規(guī)范以及業(yè)務要求。
5) 加強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課程設置
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核心課程的教學質量,打造一批優(yōu)質課程,建設一批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第一,設計模塊課程。圍繞“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培養(yǎng)政治強、業(yè)務精、視野廣、紀律嚴、作風正,能適應全媒體傳播的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分別設計相應的課程教學,主要包括政治理論基礎、人文社科基礎、專業(yè)理論基礎、專業(yè)業(yè)務基礎、藝術審美基礎等五大模塊。第二,聯動兩個課堂。通過豐富多彩、特點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推動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引導學生在課外實踐中自覺運用專業(yè)知識,不斷提升人文綜合素養(yǎng)和專業(yè)實踐能力。第三,強化合作交流。深度開展校內、校外和國際合作交流,實現相同相近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生互換,教師互聘,擴展學生視野,強化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尤其是培養(yǎng)國際新聞傳播人才,要建立完善“全媒體+國際+外語”的課程體系[9]。第四,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的實驗課程和實驗環(huán)節(jié)。一是重視實驗課程建設,完善實驗課程大綱,出臺實施實驗課程操作標準,改革實驗課教學方法。重點圍繞全媒體傳播領域的“創(chuàng)、采、攝、編、播、評、管”等能力培養(yǎng)開設實驗課程。二是強化全媒體實踐環(huán)節(jié),依托主流新聞媒體、校內媒介,組建教育實踐基地,開發(fā)全媒體實踐平臺,立足校內校外實習實踐基地資源,強化全媒體傳播實踐鍛煉,推動形成新聞理論教育與新聞實踐相互貫通、深度融合、協同發(fā)展的新格局。
6) 構建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的評價體系
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卓越新聞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建設的同時,要積極構建與教師成長、優(yōu)質課程、精品教材、良好教法、國際視野相配套的評價體系,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在改革和建設中的效果,助推新聞理論教育工作的科學而長效的發(fā)展。
7) 相關管理部門做好頂層設計和保障措施
推進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還需優(yōu)化外部環(huán)境,尤其是與新聞業(yè)務管理部門、新聞教育管理部門等要協同創(chuàng)新。一是改革僵化的運行機制和單一的管理體制。各類各層級的新聞宣傳管理部門、教育管理部門與高校多元協同,做好頂層設計、科學規(guī)劃,共同推進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工作。二是各級政府及高校財政要給予充分的資金支持,保障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所需的各種軟硬件設施建設,建設高水平的新聞研究基地(中心)、實驗實訓教學中心等。同時,高校也可與新聞媒體企業(yè)合作,共同建設實驗實訓基地、研究機構、項目研發(fā)機構等。三是政府、高校應為培養(yǎng)和引進新聞雙師型、復合型教師提供扶持政策和便利條件,激活教師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一方面鼓勵教師深入新聞媒體企業(yè)學習、鍛煉;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條件,吸收具備突出新聞業(yè)績的新聞媒體一線人員充實到高校師資隊伍中來,彌補高校教師的實踐應用短板。四是創(chuàng)設和拓展海外渠道,積極利用境外優(yōu)質新聞傳播學的科研資源和教學資源,為我所用。
進入新世紀,媒介格局和輿論格局都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伴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劇烈變革,新聞出版行業(yè)的運行模式、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均在飛速地轉化和重構,其影響擴散到新聞出版教育領域,使得新聞出版人才的教育培養(yǎng)遭遇變化和挑戰(zhàn)。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需要在牢牢把握實現我們黨政治綱領和發(fā)展規(guī)劃的基礎上,充分結合人民的需求,與新聞傳播行業(yè)的特點進行創(chuàng)造性融合,以系統的專業(yè)教育和長期的技能訓練來塑造人和發(fā)展人,實現新聞傳播人才在體力、智力、思想力、道德力等各個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的,新聞輿論人才的政治素養(yǎng),理論水平、政策水平、業(yè)務能力直接關系到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效果。不論時代如何發(fā)展,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育都必須堅持“四個意識”,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培養(yǎng)貫穿在教學和實踐的全過程中,鑄就新聞傳播人才的“定盤星”。高校承擔著意識形態(tài)工作職責,必須守土負責,守土有責,構建富有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新聞理論教育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使得學生真懂真信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