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金燦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新世紀以來,網絡文學迅猛發(fā)展,宮斗小說作為網絡小說的一種類型,極具典型性。2006年流瀲紫的《后宮·甄嬛傳》開始連載,后被譽為“宮斗文”的集大成者,標志著“宮斗”這一類型的完成[1]。2011年流瀲紫力創(chuàng)新作《后宮·如懿傳》,再次掀起“宮斗”熱潮。2012年根據(jù)《后宮·甄嬛傳》改編的電視劇上映后,引發(fā)了學者們對電視劇中的道德評判和小說價值觀念合理性問題的討論。有學者曾痛批《甄嬛傳》傳達的“比壞”價值觀念腐蝕社會道德[2],還有學者認為宮斗小說中所推崇的不擇手段地玩弄權謀是錯誤的,是與中國古代“修德”傳統(tǒng)的背道而馳[3]。也有學者對宮斗小說主人公“愛恨明了”的道德底線持肯定態(tài)度,將其歸結為“反白蓮花”形象[4]。本文將從宮斗小說文本出發(fā),分析小說所呈現(xiàn)的人際關系圖景,評判其中道德得失,再延伸至分析整個小說的道德和價值觀念問題。鐵凝曾說“作家通過對關系的表現(xiàn),能達到發(fā)掘人的精神深度的目的?!盵5]流瀲紫宮斗小說中,各色人物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何種態(tài)勢?有什么特點以及何以呈現(xiàn)這樣的特點?特殊的人際關系圖景對評判宮斗小說道德觀念和小說創(chuàng)作合理性的意義何在?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研究。
上述簡單介紹了從“人際關系”出發(fā)進行研究的目的和意圖,在展開論述前,首先對“人際關系”這個概念作一界定。廣義的“人際關系”是指在人們物質和精神交往過程中產生、發(fā)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狹義的“人際關系”是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一個范疇,大多數(shù)中國學者將這一概念與中國特殊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相結合,做出中國本土化的解釋。例如楊聯(lián)陞將中國社會關系的基礎歸結為“報”的概念的闡釋[6],金耀基認為“報”這一概念已經涵蓋在“人情”即人與人的關系之中[7],翟學偉將中國人的關系視為“人倫、人情、人緣”[8]這幾個概念的組建。而從“人際關系”角度出發(fā),進入文學文本研究不能(也不可能)和社會學的相關概念一致。因此,這里的“人際關系”選定與文本所呈現(xiàn)的傳統(tǒng)“施—報”倫理密切相關,狹義的人與人的關系概念作為最終切入點,從而能更好地契合文本內蘊,更科學地得出富有學理性的結論。
流瀲紫的兩部宮斗小說,無論是《后宮·甄嬛傳》[9],還是《后宮·如懿傳》(1)流瀲紫《后宮·如懿傳》小說首發(fā)在《超好看》雜志和磨鐵中文網連載,后由中國華僑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出版版本與原文連載版略有差異,本文選取網絡原版,所引小說情節(jié)和文字均出自此網站https://www.ruyizhuan8.com/,后不再一一注明出處。,小說集中描繪的是一群住在封閉場所的女性之間,為了權力和生存,謀求算計,不擇手段,相互爭斗的場景。在如此緊張激烈的人際關系中包含了“施—報”這對基本矛盾。中國傳統(tǒng)的人際關系基礎正是以“報”為中介行為的,“施”與“報”注定了人與人的來往關系,由此“施—報”倫理成為人際關系形成的基本條件。同時“報”包含了兩層基本內涵——報恩、報仇。從“施報倫理”出發(fā),何以報恩,何以報仇,成為小說所展現(xiàn)的對象。首先,小說集中構建了“以德報德”“以怨報怨”愛恨分明式的人際關系。以女主人公為中心的人際交往圈中,往往有真心陪伴的姐妹團,有忠心護主的宮女,她們互相扶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危機四伏的后宮中彼此取暖。在她們之間,呈現(xiàn)的是“以德報德”,真心換真心的溫情人際關系。甄嬛與眉莊,有著一起長大的情分,一同進宮的她們不僅攜手擊敗了華妃,更是一同走過失寵外放的低谷。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甄嬛冒著抗旨之罪探望禁足受罰的眉莊,眉莊亦在甄嬛流落甘露寺時出手相救,姐妹情深,令人動容。宮女流珠為了病中的甄嬛能及時就醫(yī),以身撲刀,命喪黃泉;宮女槿汐為甄嬛出謀劃策,榮辱相陪,甚至為甄嬛的重新回宮獻身,與太監(jiān)結為對食,甄嬛也在東窗事發(fā)后力保槿汐性命。如懿和海蘭亦是如此,如懿不惜與慧貴妃結怨也要救助海蘭,海蘭也在如懿被冤枉進冷宮后,多方搜集證據(jù),幫如懿洗刷冤屈。如懿對宮女惢心和容珮有知遇之恩,而她們也忠心不二,一路扶持如懿登頂后位,又在如懿遭遇情變失寵后,生死相陪,榮辱與共。這與《禮記》中對報恩和良好人際關系的記載相吻合,《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标U述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交往依靠了“施—報”互惠這一交際原則。小說中這些“以德報德”的真情人際關系的展現(xiàn),是冷漠后宮中所剩無幾的溫暖,然而溫情脈脈背后更多的卻是人人相害,殘酷復仇的恐怖圖景。
“以怨報怨”,快意復仇的人際關系的呈現(xiàn),已經成為宮斗小說中普遍的情節(jié)單元?!抖Y記·曲禮上》也闡釋了報仇這一概念:“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國。”報怨者往往因某種原因,被結怨者傷害,于是為擺脫心理的極度不平衡和發(fā)泄被侵犯后的憤怒,采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極端手段,痛擊對手?!逗髮m·甄嬛傳》中,華妃慕容世蘭有孕后,因喝了端妃送來的安胎藥導致小產,從此與端妃結怨,勢不兩立。華妃為報失子之痛,狠心給無辜擔責的端妃灌紅花,致使端妃終身不孕,傷其根本,才最終罷休(小說中端妃只是替皇上和皇后枉擔了罪名)。而主人公甄嬛,對待危害自身、危害朋友和家人的敵人,也秉持著這一報仇原則。甄嬛獲寵后的首次亮劍,是對倚梅園冒名頂替自己獲寵,后又投毒加害自己的余氏。余氏因罪被賜自盡后,卻不肯伏法,甄嬛無奈,因痛恨余氏之前的所作所為,只得親自去了結此人,在冷宮中,甄嬛冷言相對,并授意太監(jiān)暗殺,以達到置余氏于死地的目的。也就是從此時,甄嬛從之前的退避保身,正式進入“后宮”這一生死角斗場,小試牛刀成功后,乘勝追擊,用“扮鬼”這一伎倆,把余氏背后的幕后主使麗貴嬪嚇瘋,也痛擊了華妃一黨,一石三鳥,不禁讓人感嘆甄嬛過人的智謀與膽量,狠心決斷,辣手無情。
《后宮·如懿傳》中,“以怨報怨”,報仇式的人際關系同樣清晰可見。如懿被皇后一黨冤枉入冷宮后,慧貴妃等還是不肯收斂鋒芒,三番兩次毒害如懿,欺辱與如懿交好的海蘭。海蘭原本無意爭寵,也不愿參與紛爭,偶然得罪皇后與貴妃,便遭到言語和身體上的雙重折辱。如懿不忍好友無端受辱,于是和海蘭共謀,將蓄有蘆花的被枕,給皇后重病的二阿哥永璉使用,使得永璉吸入蘆花無法呼吸而早夭。皇后和貴妃有所察覺后哪里肯放過如懿,不僅繼續(xù)將寒性的吃食送予患有風濕的如懿,還制造蛇禍,欲除掉這個心腹大患。幸好得冷宮侍衛(wèi)凌云徹相救,如懿才逃離危險。冷宮這一番激烈的較量,實則正是“以怨報怨”報仇式人際關系的生動體現(xiàn)。報仇自古已有,受到傷害而不思報復,并不是常人的做法,“愛惡相功,則忮心生。故有一日之忿,而為終身之讎,睚眥必報,雖死無恨?!盵10]一旦人與人結怨,即使是很小的仇怨,也會想到報復。更不用說在殺機四起的后宮,人人為了生存,為了利益相互傾軋,所以手持利刃,互相報復。報仇在宮斗小說中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在于以何報仇?報仇的標準、底線和原則是什么?
《禮記·表計》中有言“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币馑际怯妹篮玫钠返禄貓笏私o予的恩德,這是百姓所推崇的,對人民有勸勉的作用。但是如果用仇怨去報復仇怨,會使得報怨者和結怨者兩敗俱傷,雙方都將受到懲罰。由此可見,“以德報德”是良好的報德方式,是符合“施——報”互惠原則的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崇的,《詩經·大雅·抑》中就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詩句。小說中呈現(xiàn)的朋友互助,姐妹情深,主仆扶持正是這種人際關系的生動演繹。反過來,“以怨報怨”是不可取的報怨手段,也是健康的人際關系中并不推崇的。冤冤相報,只能是陷入無休止爭斗的漩渦中難以脫身,最終傷人傷己。甄嬛在痛下殺手后難以抵制良心的不安,噩夢纏身,夢中余氏的冤魂索命,讓她痛苦不已;華妃報失子之仇后,仍難以受孕,反而加緊迫害受寵的妃嬪,深陷罪惡的泥淖;如懿和海蘭精心策劃扳回一局,換來的不過是冷宮中如懿受到加倍的折磨。有學者基于小說所呈現(xiàn)的不擇手段地“以怨報怨”報仇式人際關系,從而導致了小說整體價值觀念背離“修德”傳統(tǒng)[11],給予了強烈批判。這一判斷是可以認同的,“以怨報怨”不可取,但是同樣不可取的是“無以報怨”,小說雖然展現(xiàn)了殺伐果斷,“以怨報怨”的陰暗復仇式人際關系,但卻肯定了用精妙的計謀以及合理的方式報仇這一行為。因為這其實是合乎常理的基本手段。其次,作者為小說中“以怨報怨”的報仇界定了道德底線,那就是以愛之名,報怨要以“愛恨分明”為原則。愛恨分明式人際關系在小說中往往是有融合的,能讓女主人公痛下殺手,狠心復仇的原因往往是自己或朋友受到了極端的傷害,達到了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的程度。甄嬛和余氏的恩怨正是源于余氏給自己投毒,對生命的威脅讓甄嬛最終狠心下手。讓如懿狠心反擊皇后的緣由,也是自己無端受冤入冷宮,海蘭無端被罰身心俱疲。也正是這種愛恨分明,有仇必報,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式復仇,讓宮斗小說的女主成為可親、可敬、又可愛的矛盾交織體,反而贏得了讀者的喜愛。因此,“愛恨分明”構成了“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人際關系的原則和道德底線,報仇的緣由因為“愛”的存在而具有了合理性。
流瀲紫的宮斗小說中呈現(xiàn)的“愛恨分明”式的人際關系,讓人既在壞人得到報應后拍手稱快,又感動于冷漠凄慘后宮中那一絲溫情。但同時,真正讓人不寒而栗,心寒不已的,是小說中將“以怨報德”這一不良人際關系放大化的呈現(xiàn)?!抖Y記·表計》有言:“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孔穎達《禮記正義》疏:“禮當以德報德,今以怨報德,其人兇惡,是合刑戮之民也?!庇纱丝梢?,恩將仇報,忘恩負義,“以怨報德”式行為是極端兇惡的人才做出的不合禮的行為,是斷然不可取的,理當受到刑罰或被處死的?;氐綄m斗小說文本,作家將“以怨報德”式人際關系的呈現(xiàn)做了放大處理,同時也對這一為人所不恥的行為作了深刻的批判,凡是奉行“以怨報德”這一準則行事的人,都將在因果報應的噩夢輪回中得到應有懲罰。
《后宮·甄嬛傳》中,皇后朱宜修和安陵容的所作所為,就是“以怨報德”式人際關系的生動寫照?;屎笾煲诵?,被姑母朱太后看中入宮,冊封為嫻妃。皇帝允諾待她生下皇子,即封皇后,可惜宜修有孕后,長姐朱柔則進宮陪伴,卻和皇上兩情相悅。本來即將到手的皇后之位被朱柔則一朝奪取,而宜修的兒子也因病早亡。如此遭遇本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宜修卻因愛生恨,全然不顧與親姐姐的血肉親情,痛下殺手。在純元皇后朱柔則懷孕后,精通醫(yī)理的宜修將寒涼的芭蕉,和不宜孕婦飲食的桃仁加入純元皇后的飲食中,以達到置純元皇后于死地的目的??蓱z純元皇后生下死胎后就撒手人寰,臨死遺言仍然想著自己唯一的妹妹宜修,將她的終生托付皇上。朱宜修,人如其名,是德不配位,理應修德的狠毒之人。天道輪回,報應不爽,朱宜修的罪行也被甄嬛等人揭露,最終雖保留了皇后的虛名,卻落得了一生困足后宮,再不見光明的下場。
其實小說中“以怨報德”人際關系的展現(xiàn)還與影響中國傳統(tǒng)思想頗為深遠的佛教中的“業(yè)報”概念密切關聯(lián)?!皹I(yè)”泛指一切身心活動,善業(yè)得善報,惡業(yè)得惡報。不僅如此,人的身心活動還受到三世因果的影響,“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12]。因果報應之事是注定有輪回的,何況“以怨報德”行不義之事,更將落得報應不爽的結局。安陵容受甄家大恩,未進宮前就寄宿在甄府,不僅與甄嬛同受教導,還受到甄嬛長兄的頗多照顧。入宮后,甄嬛與眉莊等人更將其視為姐妹,處處幫襯。由于家世和出身的限制,容貌和才情的平庸,安陵容一直難以在宮中立足。甄嬛與眉莊傾情相助,雖然也有擴充自己力量的意圖,但從未想過毒害安陵容。而安氏卻在利欲熏心的后宮中漸漸盲了心智,走上了皇后朱宜修的老路。她一直對甄嬛兄長抱有私情,在情思未果的情況下,被迫參與爭寵之路,并將這一切的根源怪罪在甄嬛頭上。于是假意將能去除疤痕的舒痕膠贈給甄嬛,實則加入大量麝香來迫害有孕的甄嬛。在甄家敗落時,故意將體己太醫(yī)派去,診治甄嬛的嫂嫂和侄兒,造成二人死亡,來蓄意報復所愛之人的配偶,以達到發(fā)泄嫉妒情緒的真實目的。此外,安陵容對眉莊也不放過,全然不念及當年姐妹恩情,在眉莊有孕快要臨盆之際,故意讓宮女寶鵲在眉莊宮外放消息,讓她擔心甄嬛受冤一事,從而直接導致了眉莊之死。害人終害己,安陵容的丑陋嘴臉終于被揭穿,被罰日日掌嘴,其父安比槐也因貪污受賄一事被殺,最終在幽冷寂靜的深宮中死去。
《后宮·如懿傳》中,如懿的宮女阿箬,也是“以怨報德”之輩,阿箬是如懿的陪嫁宮女,有著自小陪著如懿長大的情分,如懿將其視為姐妹處處照顧。可是阿箬卻在不甘為奴,一心求利的心理驅使下,加入了陷害如懿的皇后一黨。阿箬的背叛是如懿被冤入冷宮最關鍵的因素,如懿怎么也不愿相信自己滿心信任的宮女會如此恩將仇報。背主求榮的下場凄慘無比,阿箬最終在如懿沉冤得雪歸來后,受了“貓刑”后自裁。還有許多類似的情節(jié)在流瀲紫宮斗小說中比比皆是,我們不禁發(fā)問,既然因果報應,業(yè)報輪回早已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扎根,為何小說中,恩將仇報,“以怨報德”的行為還是屢次出現(xiàn),宮斗小說甚至對“以怨報德”式不良人際關系做了明顯的放大呈現(xiàn)?
首先,放大“人性惡”,有利于宮斗小說情節(jié)直線化提速。“情節(jié)是網絡小說的最大賣點”[13],網絡作家善于營造繁多的情節(jié)單元,以擴充小說的整體容量。為求情節(jié)數(shù)量的取勝,宮斗小說必須塑造一波又一波激烈的宮斗場景,制造強烈的矛盾沖突,從而豐富宮斗情節(jié),吸引讀者眼球。于是將“人性惡”放大到最大程度,展現(xiàn)人際關系中的陰暗畫面,是網絡宮斗小說一貫采用的敘事策略。其次,放大“人性惡”有利于制造閱讀快感,讓讀者在惡人受報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爽”感,形成一種快感機制。讀者能在閱讀中獲得快感,是互聯(lián)網時代賦予網絡文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因為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主人公一路升級打怪,鏟除異端,就像打網游一樣,因此閱讀快感與打網游的“爽”感最為契合。流瀲紫深諳這一道理,于是描繪了一個又一個“以怨報德”式的情節(jié),讓讀者目不暇接同時,又在壞人終受懲罰的因果輪回中拍手稱快。最后,放大的人與人交惡的關系圖景,是作家對為求一己私利傷害他人,泯沒人性,敗壞道德的利益至上原則的批判。市場經濟體制驅使下,無條件地追逐個人利益,使得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以怨報德”,恩將仇報式人際關系比比皆是。前述流瀲紫宮斗小說中的皇后、安陵容、阿箬無一不是為了一己私欲,為了追逐單一的利益,而喪失了真摯的血緣親情和真誠的朋友之誼,也失去了“人性本善”的良知,因此下場慘痛。毋寧說,流瀲紫宮斗小說中“以怨報德”,恩將仇報式人際關系的展現(xiàn),實則為當下現(xiàn)實社會敲響了道德的警鐘。
梳理流瀲紫宮斗小說呈現(xiàn)的主要人際關系圖景,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并沒有將宣揚“理想道德主義”作為小說主題,但從文本出發(fā),作者卻不斷反思處于封閉環(huán)境中人性與道德的底線,以及揭示如何在“吃人”般的人際交往中客觀中正地處理矛盾。于是流瀲紫在宮斗小說中,將理想道德體系的崩塌與解構下人與人關系的陰暗面作了放大和還原,并開始嘗試在敘事過程中,尋求建構新的人際關系圖景,以形成除卻理想道德主義外的新的道德理念。
從《后宮·甄嬛傳》到《后宮·如懿傳》,細讀文本,可以發(fā)現(xiàn)流瀲紫在宮斗小說的人際關系呈現(xiàn)中,還嘗試構造了一種“以直報怨”的新型人際關系?!墩f文解字》解釋“直,正見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左傳曰。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其引申之義也。見之審則必能矯其枉。故曰正曲為直?!薄耙灾眻笤埂钡囊馑际怯霉秸钡膱笤怪▽Υ趾χ耍普呱浦?,惡者惡之?!逗髮m·甄嬛傳》是作者構建新型人際關系的初探,流瀲紫匠心獨運地為幾個配角賦予了重要地位,圍繞主人公和她們之間展開的情節(jié),是作者探尋新型人際關系答案的鑰匙。她是從封號命名上就體現(xiàn)無余,能夠客觀應對仇怨,并公正處理人際關系矛盾的代表人物:端妃。端妃和華妃是作家通過對比手法所塑造的兩極人物。兩人都是將門之后,華妃張揚跋扈,艷壓群芳,以鐵腕手段治理后宮,重拳之下人人畏懼,報怨之法也殘酷無情。端妃則是體弱多病,長久避世,但卻心思縝密,她對后宮紛爭總能應對從容,報怨之法采取了客觀公正的“以直報怨”,令人信服。上述提到華妃對端妃的報怨之法屬“以怨報怨”式快意復仇,這對于替皇上皇后枉擔了罪名的無辜的端妃來說,是被剝奪了做母親的權利,終身病懨懨的殘酷折磨。一個無寵無子嗣、只保留著虛位的嬪妃何以在后宮立足?端妃對華妃的恨意不可謂不深,但她并沒有急于向華妃復仇,也沒有自怨自艾、放棄復仇的希望老死后宮。避世的同時卻耳聰目明,洞曉后宮中事,抓住時機和同樣深受華妃毒害的甄嬛聯(lián)手,以公正合理的手段幫助被華妃陷害的甄嬛,破解了華妃所設的圈套,又巧妙地給予華妃反擊。作惡多端的華妃也最終敗給了自己殘忍傷害過的端妃。
《論語》中“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笨鬃釉缇涂隙恕耙灾眻笤埂钡暮侠硇?。宮斗小說中也反映了“以直報怨”這一公正的人際交往行為,面對他人的傷害和侵犯,人們不再一味地用虛假的寬恕和隱忍來緩和矛盾,而是想用說“不”的權利和平等的方式給予反擊,一如小說中端妃的所為。此外,甄嬛對走上錯誤道路的敬妃進行規(guī)勸,也是“以直報怨”人際關系的體現(xiàn)?!耙灾眻笤埂痹龠M一層,即扭轉歪曲變?yōu)檎?。用公平正直的方法懲戒做錯事之人,使他認識到錯誤之處并修正其言行。敬妃本和甄嬛同氣連枝,是甄嬛在后宮中的支持者,是后宮中少有的人緣好、受人尊敬的嬪妃。在甄嬛被華妃罰跪時,多番求情,力保甄嬛?;噬弦部粗芯村姆€(wěn)重端莊,把她當成掣肘華妃的得力之人。甄嬛情殤出宮,將剛出生的女兒朧月托付給敬妃撫養(yǎng),可見其為人正直。甄嬛回宮后,敬妃因愛女心切,與甄嬛漸生嫌隙。被皇后利用,敬妃揭發(fā)了槿汐與李長對食之事,使得甄嬛主仆二人受了些許磨難。甄嬛對于敬妃的陷害,沒有像對狠毒的余氏那樣決絕,而是顧念著敬妃對朧月的悉心照顧,對前番斗爭中對自己的恩德,戳穿敬妃的罪行后反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敬妃意識到自己行為失當,也讓她看清了皇后陰險毒辣的真實面目。甄嬛秉持“愛恨分明”的交際準則,對誤入歧途的友人也秉持寬容和公心,采取“以直報怨”的公正之法,使得這一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和多樣。
如果說《后宮·甄嬛傳》是作家構建新型人際關系的初探,那么《后宮·如懿傳》則體現(xiàn)了作家“以直報怨”新型人際關系書寫的形成。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如懿這個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如懿與甄嬛相比,一直奉行的是“重情”的原則和在此基礎上“以直報怨”的交際準則。如懿重視與養(yǎng)子永璜的母子情分,所以在得知永璜只為自身利益才討好自己后,仍不愿過分苛責,還一心阻止海蘭對永璜的暗害,在永璜重病后親自照料;重視與惢心的主仆之情,如懿中了嘉貴妃誣陷的圈套,惢心替主伸冤才被打斷了腿,入主中宮后的如懿僅僅以“穿耳”之刑,責罰嘉貴妃,告誡其收斂鋒芒,不要再行不義之舉。雖然皇后曾賜使女子不孕的零陵香手鐲給如懿,也在冷宮中對如懿百般迫害,但內心的良知讓如懿不忍對幼小的永琮下手。此外,如懿在后宮中處世,既沒有一笑泯恩仇的虛偽式原諒,也沒有采取不公正的方式報怨,反多運用君子式的寬恕和仁慈之心去對待小人。面對早期魏嬿婉拜高踩低,拋棄青梅竹馬的所作所為,如懿雖以此為恥,但對貌似善良的魏嬿婉尚存一絲寬恕,不愿與她為難。在后期面對無惡不作的魏嬿婉時,如懿仍能理性地秉持公心,多方求證,確認其罪行后,才真正出手懲罰。最后,也巧妙地將自裁和魏嬿婉掛鉤,讓多疑的皇帝對魏嬿婉疑心,才最終揭露了她的丑惡罪行。有讀者認為如懿太過軟弱,是后宮戰(zhàn)場上的失敗者,與甄嬛根本不是一個段位的。因為如懿的報怨似乎并不解氣,無論是報怨的方式,還是計謀的使用上,都無法和甄嬛相比。尤其是最后對大反派魏嬿婉的懲處,竟然是以間接性的自裁的方式,才險勝一局??蛇@也恰巧證明了如懿對于“以直報怨”的道德底線的堅守,對毫無人性的后宮爭斗的厭倦。從《后宮·如懿傳》中的這些變化中,我們看到了作家進一步對“以直報怨”的新型人際關系建構的樸素思考。
朱熹說:“以直報怨,當賞則賞之,當罰則罰之,當生則生之,當死則死之,怨無與焉。”[14]“以直報怨”為原則的新的人際關系在“宮斗文”中發(fā)揚,是當下宮斗小說中僵化的道德理念的一次突破,也符合人類心理上對報怨之法的正確期待。流瀲紫正是通過對“以直報怨”新型人際關系的書寫,修正了激烈宮廷斗爭中普遍存在的“以怨報怨”“以怨報德”人際關系所顯現(xiàn)的人性的泯滅,道德的淪喪,最終完成了理想道德主義缺失下新的平等公正道德觀念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