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平 楊才千,2 王 沖 潘 勇 孟春麟
(1 東南大學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南京 210096)(2 湘潭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湘潭 411100)(3 江蘇東部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鹽城 224002)
近年來,PVA-RFCC因具有良好的抗裂、延性、耗能、抗火和耐腐蝕等性能以及施工簡易方便而被廣泛應用于混凝土梁、柱、磚墻、樓面板以及隧道等加固維修中[1-6].PVA-RFCC是一種以聚乙烯醇纖維增強水泥基復合材料(PVA-ECC)作為基體、間距緊密的多層鋼絲網,或者以小直徑鋼筋作為增強材料組成的薄壁結構材料.此復合材料中纖維增強水泥基復合材料主要用于提高基體的韌性、延性和抗腐蝕性能,鋼筋(絲)網用于提高極限承載力、初始剛度、耗能和抗沖擊等性能.將PVA-RFCC作為加固層,采取U形加固方式,可以明顯提高實驗梁的抗彎承載力、抗裂性能和抗彎剛度[7-9].在此加固材料中,鋼絲網的配筋率是影響加固梁力學性能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承載力提高幅度隨著鋼絲網的配筋率增加而增加,但砂漿強度對力學性能的影響比較小[10].雖然鋼絲網可以提高結構的力學性能已經被證實,但因其對承載力提高的幅度有限,仍無法滿足某些特殊工程需求.因此,將鋼筋、鋼絲網和砂漿混合作為加固材料對鋼筋混凝土梁進行加固,發(fā)現(xiàn)鋼筋可以大幅度提高屈服荷載和極限承載力,鋼絲網可以明顯改善梁的抗裂性能[11].水泥砂漿的抗拉性能和極限拉應變比較低,因此用纖維增強混凝土代替砂漿作為基體材料.與普通混凝土相比,選鋼纖維增強混凝土和鋼絲網加固梁時,開裂荷載提高2.7倍,抗彎承載力提高104.9%[12-13].在水泥砂漿中加入聚丙烯纖維,可以明顯改善梁的延展性[14].但眾多研究中,并未對不同加固層長度影響加固梁的力學性能進行探討.
本文將PVA-RFCC作為加固材料,探討了加固層長度對加固梁抗彎性能的影響.結合實驗結果,提出了一種適用于不同加固層長度加固梁的等效計算方法,并建議加固層長度的取值范圍.
鋼筋混凝土梁的設計強度為C30,保護層厚度為30 mm.在澆筑同批次實驗梁時,預留3個尺寸為100 mm×100 mm×100 mm的方體試塊,平均抗壓強度為31.2 MPa.PVA-RFCC由水泥、粉煤灰、硅灰、砂子、減水劑、纖維和鋼筋(絲)網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PVA-ECC的水膠比為0.3,PVA纖維體積摻量為1.5%.選用材料為P.O.42.5級的普通硅酸鹽水泥、Ⅰ級粉煤灰、粒徑在30 ~100目之間的細石英砂、聚羧酸類高性能減水劑、自來水和PVA纖維.PVA纖維的長度為12 mm,直徑為39 μm,抗拉強度為1 620 MPa,伸長率為7%,彈性模量為42.8 GPa,密度為1.3 g/cm3.
澆筑同批次加固層試件時,預留3個尺寸為100 mm×100 mm×100 mm的立方體試塊,平均抗壓強度為45.2 MPa.鋼絲網(SM)的直徑為2 mm,網格間距為25 mm×25 mm;鋼筋網(RM)的直徑為8 mm,網格間距為50 mm×50 mm.
共設計5根鋼筋混凝土梁,包括1根對比梁(CB)和4根PVA-RFCC加固梁.梁截面尺寸為200 mm×300 mm,梁總長度L=2 600 mm,凈跨為2 400 mm.縱向受拉鋼筋采用2根直徑為18 mm的HRB500螺紋鋼筋,架立筋為2根直徑為12 mm的HRB400螺紋鋼筋,箍筋采用直徑為8 mm的HPB300光圓鋼筋.加固層厚度t=60 mm,實驗梁的具體參數(shù)和橫截面配筋如圖1所示.
圖1 試件參數(shù)與配筋圖(單位:mm)
加固梁CRL1~CRL4的長度l分別為1 200、1 700、2 200、2 600 mm.實驗梁在標準養(yǎng)護28 d后進行加固處理.澆筑加固層之前,對梁底面進行打磨和鑿毛處理.按照L形剪力連接件的布置方式,進行鉆孔、清孔、布設剪力連接件和噴射環(huán)氧型植筋膠.其中鉆孔的直徑為10 mm,孔深度為60 mm.剪力連接件直徑為6 mm的HRB400鋼筋,滿足規(guī)范(CECS 242:2016)[15]中鉆孔深度不小于8倍剪力連接件直徑的要求.布設剪力連接件時,在加載點和支座處進行加密.
本實驗采用如圖2所示的加載裝置,由反力架、支座、分配梁和油泵等組成.采取力控制加載方式,在實驗梁開裂之前,加載速率為每級5 kN.實驗梁從開裂到破壞,加載速率為每級10 kN.
圖2 加載裝置及測點布置(單位:mm)
在實驗梁側面粘貼7個應變片,觀測混凝土應變隨著梁高方向的變化規(guī)律.其中,前6個應變片用于測量主梁混凝土的應變,靠近梁低端的應變片用于測量PVA-RFCC的應變.在加載點和跨中共布置3個位移計,量測位移隨荷載的變化規(guī)律.裂縫寬度由測寬儀測量,裂縫發(fā)展由人觀測,且用藍色馬克筆進行標記.
圖3給出了實驗梁的破壞形式.由圖可知,實驗梁的破壞形式以彎曲破壞為主,裂縫發(fā)展規(guī)律基本相似.裂縫主要由純彎段的彎曲裂縫和彎剪區(qū)的斜裂縫組成.梁CB破壞屬于塑性(適筋梁)形式,受拉區(qū)鋼筋屈服,受壓區(qū)混凝土出現(xiàn)水平裂縫,最終因混凝土壓碎而失效(見圖3(a)).梁CRL1在加載點發(fā)生破壞,兩端均發(fā)生一定長度的剝離(見圖3(b)).梁CRL2和CRL3均在界面剝離處產生斜裂縫,隨著荷載的增加,裂縫向加載點不斷擴展,植筋發(fā)生斷裂或被拔出,加固層剝離明顯,導致實驗梁破壞發(fā)生在彎剪區(qū),如圖3(c)和(d)所示.發(fā)生此現(xiàn)象是因為在外荷載和自重作用下,端部易發(fā)生剝離,在加固端部未增加額外錨固措施.在梁CRL4破壞前,受壓區(qū)混凝土沒有出現(xiàn)裂縫,加固層整體性完好.隨著荷載的增加,主裂縫逐漸變寬,加固層與主梁界面之間產生小剝離,最終受壓區(qū)混凝土壓碎,RM和SM斷裂,荷載驟降,梁發(fā)生破壞(見圖3(e)).
(a) CB
(c) CRL2
(d) CRL3
(e) CRL4
圖4為實驗梁的開裂荷載圖.圖中,Pcr為梁初始開裂荷載;P0.2、P0.3分別表示最大裂縫寬度為0.2和0.3 mm時對應的荷載.由圖可知,相同的裂縫寬度下,加固層長度的改變會導致梁的抗裂性能改變.與梁CB的初始開裂荷載(Pcr)相比,隨著加固層長度的增加,開裂荷載整體呈現(xiàn)出增長趨勢,最大增幅達71%,梁CRL1的增幅不顯著.當最大裂縫寬度為0.2和0.3 mm時,隨著加固層長度增加,荷載逐漸增大,較梁CB的最大增幅分別達123%和103%,而梁CRL1的變化幅度比較小.說明隨著加固層長度的增加,抗裂性能整體呈增長趨勢,但當加固層長度較小時,其改變對梁的抗裂性能影響不明顯.
圖4 實驗梁開裂荷載圖
圖5為實驗梁的荷載-撓度曲線.由圖可知,相同的撓度下,實驗梁極限荷載由大到小為CRL4、CRL3、CRL2、CB、CRL1.圖6給出了實驗梁在彈性階段和屈服階段的剛度系數(shù).剛度系數(shù)定義為加固梁剛度與對比梁剛度的比值.由圖可知,隨著加固層長度的增加,剛度系數(shù)整體逐漸增大.當加固層長度從1 200 mm增加到2 600 mm時,在彈性階段,剛度系數(shù)增加41%~60%;在屈服階段,剛度系數(shù)增加14%~49%.與彈性階段相比,剛度系數(shù)在屈服階段明顯降低.究其原因在于,在彈性階段,荷載比較小,受力體是由受壓區(qū)混凝土和受拉區(qū)混凝土、主梁鋼筋以及PVA-RFCC組成,故剛度增加較為明顯;在屈服階段,拉力主要由PVA-RFCC和主梁的受拉鋼筋共同承擔,鋼筋全部屈服,導致剛度的增加速率逐漸降低.
圖5 荷載-撓度曲線
圖6 剛度系數(shù)
表1為實驗梁的承載力和撓度結果.由表可知,加固層長度對梁的屈服荷載Py、極限荷載Pu和位移延性系數(shù)μ的影響不同.隨著加固層長度的增加,屈服荷載和極限荷載逐漸增大,較梁CB的最大增幅達100%和89%,而梁CRL1與梁CB性能基本相當.位移延性系數(shù)定義為極限位移Δu與屈服位移Δy的比值.隨著加固層長度的增加,位移延性系數(shù)逐漸下降;未進行全底面加固時,較梁CB的降低幅度約12%,進行全底面加固時,降低幅度高達52%.全底面加固導致位移延性系數(shù)大幅降低的原因在于,鋼筋網和鋼絲網的斷裂需釋放大量能量,縮短了力傳遞給剪力連接件和主梁鋼筋的時間,加快了主梁鋼筋的屈服,導致主梁在鋼筋屈服后快速失效.為了保證位移延性系數(shù)不大幅降低的情況下,極限荷載得到明顯改善,不建議進行全底面加固.同時,建議在進行構件加固設計時,綜合考慮承載力和位移延性系數(shù)2個因素.
表1 承載力與撓度的實驗結果
圖7為實驗梁跨中截面應變分布圖.由圖可知,在彈性階段,應變沿著梁高方向呈現(xiàn)出線性變化,符合平截面假定.開裂之后,應變沿著梁高方向呈現(xiàn)Z形分布,變化規(guī)律符合擬平截面假定[16].在混凝土開裂前,應變增長速率比較小,應變隨著荷載基本呈線性變化.當受拉區(qū)混凝土開裂以后,應變增長速率逐漸加快,截面不再符合擬平截面假定.PVA-RFCC應變大于混凝土應變,體現(xiàn)了PVA-ECC的多開裂和超高抗拉性能.當荷載為150 kN時,加固層長度為1 200 mm中的應變突然減小(見圖7(b)),這是因為加固層與主梁之間發(fā)生剝離破壞.
極限承載力分析時,混凝土的應力-應變本構關系根據(jù)《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2010)選取,為二次拋物線和水平線組成的曲線.鋼筋的應力-應變本構關系采用簡化的理想彈性-全塑性曲線,在鋼筋受拉屈服之前,鋼筋應力和應變成正比;鋼筋受拉屈服之后,鋼筋應力保持不變.圖8為PVA-ECC的應力-應變本構關系,是由雙直線段組成.極限承載力分析計算時,忽略加固層與主梁之間的滑移,忽略剪力連接件提供的剪力.梁的最終破壞形式為受壓區(qū)混凝土壓碎,鋼筋(絲)網屈服,PVA-RFCC達到極限拉應變.圖9為實驗梁橫截面的應力和應變分布圖.根據(jù)截面在水平方向內力之和為零的平衡條件可得
(a) CB
(b) CRL1
(c) CRL2
(d) CRL3
(e) CRL4
(1)
圖8 PVA-ECC應力-應變曲線
圖9 橫截面應力應變分布
截面上受壓區(qū)混凝土合力作用點Cc的力矩之和等于零,由此平衡條件可得
(2)
將實驗梁的具體參數(shù)代入式(2),得到極限彎矩,除以力矩(700 mm)換算成極限承載力,結果見表2.
表2 極限承載力的實驗值與理論值對比
式(1)和(2)適用的對象是全底面加固的實驗梁,沒有考慮不同加固層長度對極限彎矩的影響.本文在進行極限承載力計算模型推導時,提出了一種等效計算方法,將l/L(0
圖10 Pu-l/L曲線
圖11為μ-l/L曲線.由圖可知,μ與l/L成三次函數(shù)關系(R2=0.993 4).當l/L<0.7時,曲線呈現(xiàn)出拋物線波動;當l/L>0.7時,曲線呈現(xiàn)出驟降趨勢.結合圖10和11可知,當l/L=0.9時,2條曲線相交,說明對梁進行加固時,不能只提高極限荷載,也需考慮改善位移延性系數(shù).綜合考慮極限承載力和位移延性系數(shù),得出當l/L為0.5~0.7時,滿足位移延性系數(shù)在不大幅度降低的情況下,極限荷載能夠得到最大改善的要求.因此,加固設計時,建議將l/L值控制在0.5~0.7之間.結合實驗結果,得出本實驗最佳加固層長度為1 700 mm.
圖11 μ-l/L曲線
1) 除了與梁CB的適筋破壞類似以外,加固梁發(fā)生以下3種破壞形式: 梁CRL1的破壞形式為加固層局部剝離;梁CRL2和CRL3的破壞形式為剪力連接件拉斷或拔出;梁CRL4的破壞形式為鋼筋網和鋼絲網斷裂.
2) 加固層長度對梁的極限荷載和位移延性系數(shù)影響不同.與未加固梁相比,當l/L<0.5時,極限荷載增長速率比較緩慢;當l/L>0.5時,極限荷載增長速率變快.當l/L<0.7時,位移延性系數(shù)呈現(xiàn)出拋物線波動;當l/L>0.7時,位移延性系數(shù)驟降.因此,矩形截面梁加固設計時,需要綜合考慮承載能力和位移延性系數(shù)兩個因素,建議l/L取值范圍為0.5~0.7.結合實驗結果,得出本實驗梁的最佳加固層長度為1 700 mm.
3) 理論值與實驗值吻合良好,驗證了所提出的等效計算方法的準確性,為后期不同加固層長度加固計算提供了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