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潤竹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學教學體系有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各種深度學習方式的出現(xiàn),極大地推動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習共同體便是新時期涌現(xiàn)出來的一種新的學習形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學習共同體能夠持續(xù)推動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成長,并且有效改善教學效果。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教學當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習慣于課堂的灌輸式講學模式,學生在講臺下被動聽講,教師則將相關的語文知識點講解給學生。這樣的教學形式有著許多的局限性,嚴重忽略了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性,而且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學習共同體則徹底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它讓教師與學生不再過于關注學習成績和教學評價,轉(zhuǎn)而追求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穩(wěn)步提升,有助于建構全新的人文教學課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學習共同體理念強調(diào)語文課堂與課下學習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完善的語文認知。
一、對學習共同體的認識
有學者曾經(jīng)提出:真正的教育不應該是個人的單獨學習和成長,而應當是所有人共同學習成長,因此真正的學習應當是個人與他人建構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地思考和探索。因此,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應當基于小組合作學習,并通過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安排學生展開對話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逐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力,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共同體指的是在課堂上通過所有學生的合作學習來達到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其他學科的學習共同體相比,語文學習共同體的核心特征是人文精神的彰顯,而它的出發(fā)點應當是建構學習,尤其體現(xiàn)在對學生課堂學習主體性的尊重,并且應該對學生的建構學習成果給予肯定和鼓勵。在當前的高中語文學習中,最為典型的建構活動在于閱讀學習,而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往往不夠深入,僅僅能對文字表面的內(nèi)容加以理解。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學生能夠?qū)φn文展開深層次、個性化的閱讀認知,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學習,獲得全新的閱讀經(jīng)驗。此外,高中語文學習共同體還應當具備系統(tǒng)性特征,這一特征是由多種因素相互影響形成的,它包括教師、學生、課堂以及環(huán)境,這一綜合生態(tài)體是系統(tǒng)長期發(fā)展形成的結果。在加強學習共同體構建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方法與行為,敢于否定和創(chuàng)新,給與學生充足的合作學習時間,讓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和研究全新的語文知識,進而培育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二、加強學習共同體構建的方法
1.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加強學習共同體構建時,教師應當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jù),引導學生自己建構語文知識體系,而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而獲得。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合理構建,教師與學生能夠加深彼此之間的交流,學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告知教師,由教師協(xié)助他們共同解決,逐步發(fā)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王維的詩歌《山居秋暝》的過程中,學生經(jīng)常會對詩歌中的常識問題產(chǎn)生疑惑,如“暝”指的是傍晚,但文中又提到“明月松間照”,這兩者在時間上似乎出現(xiàn)了一定的矛盾。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第一個小組負責記錄一星期內(nèi)里見到月亮的具體時間;第二個小組的學生負責上網(wǎng)查詢,了解相關的天文知識,便于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第三個小組負責從地理學的角度思考和解決這一問題,了解月亮升落的時間規(guī)律。通過三個小組的合作學習活動,學生分別給出各自的答案,然后用獲得的結論去印證詩句的正確性。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結合理論知識展開實踐探究,還強化了學生學習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課堂學習共同體也得到了深層次的構建和發(fā)展。還有一些學生認為,這首詩歌當中的“天氣晚來秋”應當改為“天氣正晚秋”,因為這樣描述似乎更加貼近于實際狀況。對于學生的這一問題,教師仍然可以留給學生進行深入探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形式,自己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同時,教師也可以給予適當?shù)闹笇?,如“天氣正晚秋”所涉及的時間僅限于晚秋階段,但“天氣晚來秋”則覆蓋了更長的時間段,而且這樣修改與前兩句詩的意境也不相吻合。在這樣的引導合作學習當中,學生能夠迅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進一步意識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學生學習本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詩歌的平仄規(guī)律,引導學生深層次地解讀王維的詩歌,并嘗試著分析王維的一些其他詩歌,讓學生對這些詩歌的格律進行驗證,使學生深刻體驗到詩歌的語言美。在語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即便是較難理解的課文,也應當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只有在學生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再給予指導。在這樣的學習共同體實踐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發(fā)展和提高。
2.優(yōu)化測試評價標準,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教師在學習共同體構建當中發(fā)揮著最為重要的引導作用,因而不僅需要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供基礎性的學習支持,還應當主動創(chuàng)造共同體學習的條件,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各種教學評價活動當中,持續(xù)改善現(xiàn)有的測試評價標準,以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
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過程中,傳統(tǒng)的教學僅僅是學生簡單地閱讀課文,然后由教師分析講解,學生很難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師可以在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分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詩歌朗誦比賽。在準備階段,教師可以與學生商量,選出朗誦較為優(yōu)秀的兩名同學作為主持人,然后將班內(nèi)學生分為五個小組,每個小組有兩名同學參加比賽,再從各個小組抽調(diào)一名學生作為評委。至于小組參賽人員的選擇,可以由小組內(nèi)部展開競爭,并選擇出誦讀最為優(yōu)秀的兩名成員。在原來的課文學習當中,學生僅僅是簡單地背誦課文或者是完成課后習題,因而整個學習過程過于枯燥乏味,一些學生甚至失去了課文探究的興趣。而在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中,由于測試評價標準的優(yōu)化,雖然學生的成績不一,但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性卻都非常高,即便是許多平時學習活力較弱的學生也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參與興趣,甚至在備戰(zhàn)的過程中主動誦讀課文。評委同學也會為了提高自身的評價能力,主動查找相關資料,不斷地充實自己,進一步深化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在這樣的朗讀比賽當中,學生會表現(xiàn)出非常高的積極性,并且會在比賽的過程中,對課文的每一段內(nèi)容形成深刻的印象,相應的閱讀理解也會得到有效的加深。教師對于學生的誦讀表現(xiàn),應當給與深層次的認可和贊賞,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注,進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培育學生的深層次學習能力。
三、學習共同體構建的優(yōu)化思路
1.引導學生互相尊重
在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相互學習顯得非常重要,而傾聽別人的觀點又是相互學習的基礎,只有彼此尊重和認可,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獲得長遠的進步。在優(yōu)化學習共同體評價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尊重個體差異指的學生應當認識到自己與其他人在學習上的不同之處,并尊重這樣的差異,懂得認可和接受別人的觀點。教師對于學習共同體應當展開及時、準確的評價,使得學生能夠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尊重,逐步感受到自身積極參與學習的價值所在。此外,學習共同體還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因而學生應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問題的探索與解決。
2.教會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
在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顯得不知所措,不懂得主動展開積極交流與合作,對于問題的解決習慣于應付了事,這樣的共同體缺乏實際的效用。如果要改善這一狀況,教師就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教會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結合具體的教學狀況,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帶領學生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持續(xù)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3.深化學生的共同學習
在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活動實踐中,一些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過于單一,如僅僅形成了固定小組的交流合作模式,展開的活動也大多是角色扮演、朗誦比賽等,缺乏實踐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這樣的合作形式雖然在一開始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逐漸下降。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教師應當在課堂上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鼓勵學生對學習共同體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并適當開展教學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開深層次的合作學習。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共同體構建狀況,分別為學生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逐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到特定的學習情景中來,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活力。
總而言之,構建高中語文課堂的學習共同體,不僅有助于加強對學生課堂學習主體性的尊重,還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學習狀況,了解自己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在共同體的合作實踐當中獲得改正,形成全新的學習思路與方法。由于現(xiàn)階段的課堂學習共同體構建依舊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因而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優(yōu)化和發(fā)展,教師要通過全新的教學方法來推動語文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并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作者通聯(lián):廣東深圳第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