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華斌
閱讀不僅是學生獲取信息和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提升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詩歌閱讀不僅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也高考的一項重要內容。詩歌閱讀活動有利于學生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當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主要呈現(xiàn)出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方式。這很不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學習,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該如何在詩歌教學中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fā)展,使學生在詩歌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參與交流和討論?教師該如何改進和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和核心?為解決以上問題,筆者嘗試在高中詩歌閱讀教學中運用閱讀圈教學模式,將語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實踐中,開展深度學習,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閱讀圈教學模式
1.閱讀圈教學模式的內涵
閱讀圈又稱文學圈,是外語教學中常用的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分組閱讀活動模式,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享受閱讀樂趣的教學方式。閱讀圈的顯著特征是以閱讀小組的活動為主,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共同研討,獲取知識,提升閱讀與理解能力。基本程序是:一組學生閱讀同一篇故事、詩歌或書籍,每一位組員在完成獨立的閱讀任務之后,自主選擇自己擔任的閱讀研討角色,如背景分析師、插畫家、情節(jié)分析者、人物特點分析者等。
為了保證閱讀圈活動的順利實施,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培訓。培訓步驟如下。
(1)解釋:說明閱讀圈的重要性和它的操作方式。
(2)示范:讓學生觀摩(現(xiàn)場或錄像均可)。
(3)實踐:讓學生實際操作(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4)總結:讓學生在活動結束后,自己總結有效實施閱讀圈活動的方式。
閱讀圈活動過程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學生根據(jù)組內擬定的要求進行獨立閱讀并完成相應的讀書筆記。第二步,相互交流,組內分享。在小組討論中,學生相互分享閱讀感受和讀書筆記。第三步,集思廣益,匯報展示。學生將本組討論的精華內容在班內與其他小組分享交流。
2.開展閱讀圈教學活動的意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具體建議,如創(chuàng)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特別強調,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做好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設計、引導和組織;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jù)個人興趣、能力和特長,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學會自我監(jiān)控和學習管理,探索個性化的學習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引導他們體驗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閱讀活動中,學生通過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和小組的展示任務,發(fā)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提升合作學習能力。
3.高中詩歌閱讀圈活動的選材
根據(jù)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結合語文閱讀圈模式的特點,高中詩歌閱讀圈教學活動的教材,主要選擇人教版必修和選修教材中的詩歌單元涉及的詩詞篇目。通過形式新穎的閱讀活動,學生可以吸取古今中外詩詞文化的精華,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高中閱讀圈詩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開展閱讀圈詩歌教學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閱讀、思考與交流,活動包括個體的閱讀、思考和小組的討論、分享。
1.角色分工和任務安排
(1)共享角色
老師在詩歌閱讀圈活動中設定4-6個角色,每個小組通過抽簽的方式,把角色分配給每一個組員。每個組員通過自主閱讀,查閱資料,獨立思考后形成文字或圖畫,在小組內依次展示自己的角色形象。小組成員在欣賞的同時,及時提出修改意見,大家暢所欲言,共同分享角色帶來的挑戰(zhàn)和成就感。
(2)同研任務
在上一個環(huán)節(jié)完成后,教師再把全班幾個小組中承擔相同角色任務的學生組合成一個新的學習圈,即新的活動小組。比如,每個小組中承擔“背景分析師”的學生組成“背景分析師”小組,小組成員在一起共同研討一個任務,最后形成該角色(背景分析師)的最佳展示成果。這種方式使每組學生能聚焦同一問題,群策群力,提高活動效率。
(3)齊創(chuàng)成果
每一個角色任務都通過“同研任務”環(huán)節(jié),形成該角色的最佳展示成果。然后,每個角色推選一個“發(fā)言人”,把各自的成果以創(chuàng)意的形式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這種展示既包含了每個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意,又匯聚了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迎接挑戰(zhàn)的自信心。
2.教學實例
本節(jié)課的詩歌閱讀篇目是中國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是一首單純、輕盈而又深含憂郁的抒情詩。學生通過常規(guī)的誦讀很難把握詩人深藏在景物描寫之中的情感。筆者在詩歌閱讀圈教學活動中作了如下安排。
(1)詩歌閱讀圈教學步驟(40分鐘)
①教師將閱讀圈的角色分工和角色任務表(見圖1)發(fā)給學生。(1分鐘)
②學生抽簽決定自己在組內擔任的角色,明確自己的角色任務。(3分鐘)
③學生自主閱讀,查閱資料,獨立思考后,形成文字或圖畫,在小組內依次展示自己的角色形象。(8分鐘)
④學生在新的學習小組中共同研討一個任務,群策群力,最后形成該角色(背景分析師)的最佳展示成果。(12分鐘)
⑤每個角色推選一個“發(fā)言人”,把各自的成果以創(chuàng)意的形式,依次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16分鐘)
(2)詩歌閱讀圈活動過程
①共享角色
筆者在這次詩歌閱讀圈活動中,設計了5個角色(見表1)。
角色1:背景分析師。這個角色的任務是梳理徐志摩創(chuàng)作《再別康橋》的相關背景,探求他的寫作意圖;并從中尋找詩人情感的“蛛絲馬跡”。
角色2:朗讀者。該角色的任務是讀出這首詩的語言美、音樂美;并通過肢體語言,借助歌舞,讀出作者的情感。把聽者帶進如詩如畫的康橋。
角色3:插畫家。該角色的任務是根據(jù)徐志摩詩中2-5節(jié)的景物描寫,運用“沙畫”的技巧,畫出4幅畫;并為每一幅畫配一個詩意的名字,再現(xiàn)詩歌的“繪畫美”。
角色4:語言及手法賞析師。該角色的任務是找出詩中所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等)加以賞析,并分析這首詩是怎樣將情與景巧妙融合的。
角色5:情感分析師。該角色的任務是從《再別康橋》的字里行間挖掘作者的情感因子;并探討首尾兩節(jié)作者細膩的情感,概括作者的情感變化歷程,從而握作者身藏于其中的惆悵、哀傷和依依不舍之情。
角色6:文化傳承者。該角色的任務是從意象、意境入手,分析這首詩對中國古代詩歌文化的傳承;賞析《再別康橋》的語言,培養(yǎng)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懷。
每個小組及每個學生都承擔了各自的角色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增強了每個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在詩歌閱讀圈活動中彼此鼓勵,互相幫助。共享角色調動了每一位學生參與交流與合作的積極性。
②同研任務
在設計角色任務的同時,筆者也為學生設置了相關的生活情境,引發(fā)學生的進一步思考。
比如,筆者給“情感分析師”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你若干年后再次回到母校時,你會想到什么?徐志摩為什么不能縱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離去?
這些生活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不僅能讓他們產生對《再別康橋》討論的興趣,還能幫助他們設身處地的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人公的情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的文體知識和文化內涵作了鋪墊。
通過對角色任務的共同研討,學生對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和景物描寫有了更深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認知。學生把詩歌閱讀體驗和自己的生活、成長緊密聯(lián)系起來,從知識的接受者轉變成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知識、運用知識的實踐者,在詩歌閱讀圈活動中,逐步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
③齊創(chuàng)成果
在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每個組展示的角色相互滲透,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有深度又有厚度。
例如“背景分析師”這個小組成員,對比分析徐志摩三次離別康橋的時間和原因,最后一致認為:本詩應該是詩人在1928年8月第三次離別康橋時寫的。當時的中國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統(tǒng)治下,徐志摩痛感康橋理想主義的破滅,已然找不到以前寫《康橋再會罷》時的那種熱切依戀。雖然這首詩也歌詠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獨寂寞的情緒。這與“情感分析師”展示的角色成果不謀而合。
承擔“插畫家”這一角色任務的小組成員,不僅用簡筆勾勒的方式為2-5節(jié)畫出了四幅畫,而且他們還結合詩中的意象為這四幅畫命名。分別是:金柳艷影圖、柔波青荇圖、清潭榆蔭圖、星輝泛舟圖。詩配畫,很準確地再現(xiàn)了康橋之美,寄托了詩人對康橋的眷戀。與“朗讀者”的深情吟詠相得益彰。
承擔“文化傳承者”這一角色任務的小組成員,通過對其他五個角色任務的綜合研討,他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古代詩歌傳統(tǒng)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這是我們今后學習、生活的強大動力和不竭源泉。因此,我們學習必須勤奮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中華文化的傳承人。
在齊創(chuàng)成果的活動過程中,學生以個體和群體的形式參與其中,并頗有創(chuàng)意地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該活動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學生展開奇思妙想,大膽創(chuàng)作,邏輯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作為整個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旁觀者、引導者、總結者,自始至終關注著每一個學生在詩歌閱讀圈活動中的一言一行,并適時作出積極的評價。
三、活動效果及反思
1.活動效果
高中詩歌閱讀圈教學活動是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核心和學習的主人。學生不僅鍛煉了個人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在活動中形成的合作意識,獲得了參與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體驗,逐步提升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
(1)促使教師進行角色轉變,推動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
在實施高中語文閱讀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與傳統(tǒng)課堂上的截然不同,由講授者轉變成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推動學生的合作學習,參與學生的分組討論,同時進行課堂觀察、引導和評價。
(2)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高中詩歌閱讀圈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由知識的被動吸收者變成知識的主動探求者。學生自主閱讀、交流、討論、合作,不但挑戰(zhàn)和突破自我,逐步提升語言交際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2.教學反思
(1)從詩歌的語言入手,探討詩歌的“三美”
中國詩歌傳統(tǒng)源遠流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充分體現(xiàn)了古典與現(xiàn)代的融合。前輩關于現(xiàn)代詩的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的“三美”追求中本詩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如果能在學習圈活動中增加對這首詩“語言美”的深刻探討,效果可能更好。
(2)落實課堂觀察與多元評價
為了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應在傳統(tǒng)的學習性評價方式的基礎上,應該更多地運用“學生互評”和“師生合作評價”的方式,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活潑、有趣、高效。
(3)把更多學習自主權下放給學生
在今后的高中詩歌閱讀圈教學中,教師應把更多的學習自主權下放給學生。例如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興趣和閱讀能力,自主選擇詩歌篇目,鼓勵學生自行設計角色及角色任務,在展示的內容和形式上鼓勵“百花齊放”。
通過這次高中語文詩歌閱讀圈教學活動的探索與嘗試,筆者深深體會到:一個新的教學模式要想落實到位,取得理想的效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個活動能激發(fā)學生內在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增強詩歌閱讀的信心,鍛煉學生的語言交際和邏輯思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結合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以及深度學習的需要,筆者認識到,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必須有根本性的轉變,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學習方法轉變,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達到教學的更高境界。
[作者通聯(lián):重慶廣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