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大
轉眼間,首次使用統(tǒng)編版八年級語文教材已一個學期了,針對閱讀課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初步構建起“三法一體”的閱讀教學方法,即:課內教讀課文——學“法”;課內自讀課文——強“法”;課外閱讀課文——拓“法”?,F結合八年級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將這三法進行簡要的闡釋,與各位同仁切磋。
該版語文教材按照雙線內容組織結構,結合“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安排各單元的閱讀課,而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閱讀教學,如何將編者的意圖和新課標的要求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邊教學邊摸索,得出三種閱讀課分別采用三種不同的閱讀方法,現就針對該版語文教材的閱讀課進行解讀。
首先,課內教讀課文——學“法”。
學法一:注意閱讀方法與閱讀策略的配合。筆者簡要概括閱讀方法主要有六種,即概讀法、略讀法、泛讀法、精讀法、朗讀法和默讀法。八年級上冊教材要在七年級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綜合運用精讀法、略讀法、朗讀法和默讀法等。閱讀策略則著重在于養(yǎng)成一般的閱讀能力,可適用于多種文體,如整體感知、品味語句、美點追蹤、概括中心、拓展提升、厘清思路等,以先易后難順序編排,讓學生初步具備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特別是每個單元前面兩課,注重運用精讀法、朗讀法等,做到精講、精讀和精練。
學法二:注重以文體閱讀為核心。八年級注重以實用文體為主,第一單元屬于活動探究單元,學習新聞的基本原則是“用事實說話”,為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新聞采訪與寫作的實效,筆者利用有利契機,安排一次實際采訪活動。2018年9月7日上午八點,政教處組織全校師生在篤學廣場集體觀看2018年秋季《開學第一課》視頻。學生觀看認真,氣氛熱烈,現場效果良好,深受教育和啟迪。為此,9月11日下午,筆者組織學生對組織此次活動的學校領導進行深度采訪,撰寫了一篇新聞《深度訪談探求〈開學第一課〉背后的一課》,該新聞發(fā)表在《朝陽》校報上。
學法三:充分利用助讀系統(tǒng)提高閱讀能力。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這兩種文體的區(qū)分度,主要是通過設置不同的助讀系統(tǒng)來具體體現的。教讀課文的助讀系統(tǒng)由課前“預習”以及課后“思考探究”“積累拓展”組成,重點在于落實本單元的各語文能力要點,并體現思維的漸進性以及由課內逐步到課外的延伸拓展。以《白楊禮贊》為例,筆者先引導學生閱讀“預習”中的相關內容,“預習”提示注重朗讀,并介紹相關社會背景。精讀完課文后,通過“思考探究”提升作者對白楊樹的感情態(tài)度,再通過“積累拓展”理解其文象征手法的運用及意義。而自讀課文的助讀系統(tǒng)是本冊教材著力創(chuàng)新的亮點,設有“旁批”和“閱讀提示”組成,沒有設置練習,目的是加大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的力度。旁批是隨文設置。閱讀提示配合單元重點或選取文章的獨到、精妙之處進行指導。
其次,課內自讀課文——強“法”。
自讀課文重在教師的“點”上,“點”就不能多講,力爭對學生有提示、有啟發(fā)、有引導,自讀課文要精講多練,好處是使學生得法于課內(教讀課文),得益于課外(自讀課文)。筆者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有意將學生所獲得的“法”進行遷移,試以第四單元散文單元教學為例,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散文賞析,以《昆明的雨》為例進行簡述,先讓學生自主閱讀“閱讀提示”,初步明白本文是從一幅畫寫起,把記憶中的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現開來,這些猶如粒粒珍珠,被一條情感主線——對昆明生活的喜愛與想念貫穿起來,立體生動地描繪出一個“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昆明雨季。本文屬于一篇很有韻味的寫景抒情散文,全文充滿了景美、味美、人美、情美,堪稱美文的代表。
最后,課外閱讀書籍——拓“法”。
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實際上是課內閱讀教學的外延與深化,是知識的遷移。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得益于在教師的指導下擴大閱讀量,筆者相信只要讓學生從繁重的課業(yè)負擔中解放出來,使他們真正走進課外閱讀,走進生活,把熱情、愛好、閱讀、理解、體味、感悟、表達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那么學生一定會愛好閱讀,他們將會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課外閱讀表面看似是浪費時間,實則可以收到以讀促讀,以讀促寫的效果。八年級上冊選取了兩篇外國作家所寫的作品,一篇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所寫的《紅星照耀中國》,這是一部文筆優(yōu)美、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課后還著重提出閱讀紀實作品的方法指導,并推薦王樹增的《長征》和李鳴生的《飛向太空港》兩部相關書籍,供學生自主閱讀。另一篇是《昆蟲記》,更是如此。
以上就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構建“三法一體”的閱讀教學方法,在處理閱讀課,能夠做到心中有方向、課中有方法,輕松自如地完成閱讀課的教學任務。
[作者通聯(lián):安徽五河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