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身心在這個時期漸漸成熟,充滿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叛逆期。于是,家長們有不少困惑:以前孩子和自己無所不談,現(xiàn)在卻嫌棄父母嘮叨,或抱怨父母不懂自己,雙方交流越來越少,甚至有的家長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要想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需要在兩代人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這座橋梁就是——學會傾聽。
學會傾聽的必要性
先來看一個日常例子。孩子說:“語文老師上課總是讓人犯困,都提不起精神來……”媽媽說:“是不是你不好好聽講?是不是睡覺了?這可不行,你怎么能這樣呢?這就是管不住自己呀,怪不得看你這些日子狀態(tài)不好……”此時,坐在一旁的爸爸卻一言不發(fā)。
在這種情境下,會是什么結果呢?可想而知,父母的表現(xiàn)很容易導致孩子情緒低落,甚至會摔門而去。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媽媽還沒聽完孩子的話,沒理解孩子的意思,而且自以為是地表現(xiàn)出了過分的擔心和指責,也沒有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孩子并沒說不想聽課,不想學習,只是跟父母傾訴了他的內(nèi)心感受,孩子已經(jīng)有了不被理解的感覺。爸爸始終一言不發(fā),參與度不高,這種置身事外、不理不睬的態(tài)度也容易將兩代人的鴻溝變得不可逾越。在父母的合力之下,極易導致孩子煩躁、無奈,甚至無語。
以上現(xiàn)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有的家長天天囑咐孩子要努力學習,不學習沒出息。結果費力不討好,沒說幾句孩子就煩了,甚至嫌父母嘮叨。有的孩子經(jīng)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和父母隔成了兩個世界。有的孩子癡迷玩手機,如果父母采取制止措施,孩子甚至會做出極端的事來。這些現(xiàn)象,確實讓家長們感到頭疼,同時也值得反思:父母的話語和行為是否妥當?孩子這種把自己主動隔離的行為是否已經(jīng)無聲地告訴我們,那就是拒絕和父母交流。還有,孩子會不會想,既然父母不懂我,那我還是走進手機的游戲或娛樂世界去吧!
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會有如此大的反應呢?因為孩子到了青春期階段,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他們一方面渴望被人關注,一方面又不想輕易展示自己的內(nèi)心;一方面渴望獨立,一方面又脆弱敏感,青春期的閉鎖心理往往影響著孩子的快樂與成長。恰恰此時,家長希望孩子聽話,卻常常不聽完孩子的話;希望孩子懂事,卻根本不懂孩子的內(nèi)心。所以,父母主動靜心地傾聽,探究傾聽的藝術,幫助孩子敞開心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學會傾聽的方法
學會發(fā)問,積極回應。父母要耐心聽完孩子的傾訴,理解孩子所要表達的意向,在傾聽中,常用的詞語是:“你可以……你是說……你覺得……你打算……”這樣一來,無形中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位置和見解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晚飯時要和孩子拉一拉家常,如果看孩子心情低落,可以問:“孩子,今天發(fā)生了什么事?你可以告訴我嗎?”孩子告訴之后,家長可以說:“原來是這樣啊,是不是覺得受委屈了?那你打算怎么辦呢?”孩子這時會感覺受到重視,也得到了尊重,并明白了——父母需要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定了。這個時候,聽孩子說話絕對不能敷衍,而要認真聆聽,積極回應,這就是心理學中傾聽的“有效回應”。做家長的不一定要事事都明白,事事出面解決,孩子大多時候需要的只是你的傾聽,這時的一句“嗯,啊,是嗎”,都是在表明認真聆聽的態(tài)度。
只有走進孩子內(nèi)心世界,理解和尊重孩子,與孩子成為朋友,才能心平氣和地化解一切。
交流看法,提供幫助。跟青春期的孩子說話,不要評判,也不要比較,比如,你現(xiàn)在沒有以前乖了,學習沒有以前好了,你看鄰家某某同學怎樣怎樣……父母應該經(jīng)常和孩子交流的是對一些問題的看法,看看是否需要幫助。因為家長不是某些問題的仲裁者,而是孩子的引領者、點撥者,是幕后的幫助者。
近期某電視節(jié)目播出了一段訪談。有個叫陳思睿的小姑娘,花了五年時間寫了一部30萬字的小說,而她爸爸卻以數(shù)學成績不好為由,不聽女兒的解釋,更不顧女兒的反對,一氣之下就撕掉了女兒的小說。采取如此強硬的方式,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導致女兒不想上學了,甚至還想離家出走。所幸,后來這位爸爸幡然醒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終于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和女兒進行了一次促膝長談。爸爸說:“孩子,我想聽聽你對這事的看法……”結果,爸爸聽了女兒的解釋后,理解了女兒的想法,父女倆隔閡消除后,協(xié)商著一起找到了提升數(shù)學成績的方式方法。在爸爸的幫助下,女兒也樹立了統(tǒng)籌時間的正確觀念。
“疏則通,堵則盈?!边@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傾聽的精髓。遇到問題,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傾聽內(nèi)心,共同面對,交流看法,誠心幫助,不但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這也是家庭溫馨的重要一環(huán)。
肢體語言,有共情力。孩子跟父母說話,家長要認真聽他們說話,用眼睛正視他,眼神不躲藏,不急不躁,面帶微笑,讓孩子感到對自己的重視。帶著真誠去聽懂孩子,讀懂青春期的世界,是建立和諧親子關系的前提。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今天和同學打架了……”此時,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放下手頭的活兒,切忌劈頭蓋臉地先訓上一通,或是不問青紅皂白就是一頓拳打腳踢,而是要和孩子坐在一起,四目相對,用放松的姿態(tài)交流詢問:“你能告訴我事情的經(jīng)過嗎?”等到弄清事情的原委后,可以告訴孩子問題所在,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時候,孩子和父母溝通時父母可能心不在焉,一邊看電視一邊聽,或者一邊做家務一邊聽,或者在聽孩子說話時目光游離、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表現(xiàn)得不耐煩,匆匆打斷。
要知道,傾聽不是被動地、機械地聽對方講話,而是在簡單的生理聽見之后,做到心理上的接納、關注和理解對方訴說的內(nèi)容。孩子一旦打算和父母訴說一些事情,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孩子所說的一切,并不斷地用語言或者非語言的形式給予積極的反饋。例如,簡單重復、補充或者贊賞對方的話,或者表明自己的見解,以點頭、微笑、手勢等作出反應。這種同喜同悲、同進同退的態(tài)度就是家庭的“共情力”,這種共情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
傾聽便于了解孩子內(nèi)心世界,能夠幫助孩子培養(yǎng)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傾聽有益促進和諧親子關系的形成,幫助孩子構建正確的“三觀”。作為父母,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