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瑞
高中英語在中國英語學習者生涯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guān)鍵功能,是英語學習全局中的重要板塊。因此,關(guān)注高中英語教學成效是外語學界關(guān)注的焦點。中國英語學習者需要貫徹“看、聽、說、讀、寫、譯”立體化、全方位、整合性英語教學模式,其中開展語篇聽寫是提升高中英語學習者學習效力的一個重要方略。
目前,高中英語的“語篇聽寫”大體包含兩種類型:一種是整篇聽寫;另一種是“完形”模態(tài)的復合式聽寫。雖然我國高中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語篇聽寫方面狠下功夫,但收效甚微,其核心表現(xiàn)為:學習者在語篇聽寫中僅能只言片語擇聽部分片段,具有嚴重“碎片化”傾向,從而形成了“語篇聽寫障礙”現(xiàn)象。盡管諸位學者(楊滿珍2003;徐慶利、王福祥2010;段紅萍、戈玲玲2011)對語篇聽寫進行了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對于推進第二語言習得具有巨大推動作用,但均未從語篇視角對聽寫進行深度闡釋。本文擬基于語篇全息綜觀論,以事體顯現(xiàn)的“前臺在線”與“后臺背景”為切入點,洞析克服高中英語學習者語篇聽寫障礙所選取的多維認知語用策略。
關(guān)于語篇研究,諸位學者(Faircough 1995;Renkema 2004;黃國文2006;王文斌2016)各持己見。其中,特別凸顯的是,麥卡錫和卡特(McCarthy&Carter,2004)所撰寫的《作為語篇的語言:對語言教學的啟示》,是一部語言與語言教學交互整合的關(guān)于語篇研究的經(jīng)典性學術(shù)專著。在該專著中,作者倡明了“語言即語篇”的語篇觀?!罢Z言即語篇”的語篇觀是一種基于語篇的語言觀(a discourse-based view of language)。這一語言觀與以往語言觀的最大差異在于:以往語言觀均認為語言可以范疇化為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等多個層級,而語篇是其中一個子層級;“語言即語篇”語篇觀則認為,語言就是語篇,不能把語篇看作語言的一個層次(a layer level of language),而語音、詞匯、語法均是語篇構(gòu)建的有機組成要素,這些要素在組織和造就語篇方面發(fā)揮著關(guān)鍵作用,但它們均不能與語篇成為并列的語言層級,還特別強調(diào)了小句關(guān)系和語篇中主位推進模式,聚焦詞匯、語法、語篇之間的內(nèi)鏈性,關(guān)切文學、文化與語言及語言學習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語言即語篇”語篇觀引發(fā)了以下啟迪:首先,就語言學視角而言,該理論突破了傳統(tǒng)上對語言的單項劃分思維定式,提升了語篇的層次等級,深化了對語篇的理解。其次,就二語習得視角而言,語言教學改革并非僅僅在傳統(tǒng)模式基礎(chǔ)上增加語篇層次,而應該把語言當作語篇進行教學;同時,教師要引領(lǐng)英語學習者意識到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是如何相互貫通鏈接,并最終共同組織和建構(gòu)語篇的。再次,對語篇的最終理解不僅要關(guān)注語言內(nèi)(intralanguage)的層級關(guān)系,而且要關(guān)切語言外(interlanguage)的全息聯(lián)通關(guān)系。
正如上文所言,“語言即語篇”語篇觀對深度理解語篇,如何有效進行第二語言習得具有重大意義。但該語篇觀盡管從宏觀層面上強調(diào)語言內(nèi)和語言外因子對語篇構(gòu)建和理解的決定意義,但是對于英語學習者的主體即時在線認知及影響英語學習者的后臺背景輸入沒有給予足夠的觀照。由此,提出“語篇全息綜觀論”。語篇全息綜觀論主張,任何一個語篇本身就是一個全息系統(tǒng),是一個藝術(shù)建構(gòu)體(artistic construction),理應當作一個綜合整體來識解;語篇的構(gòu)建不僅要關(guān)切語言內(nèi)的層級關(guān)系,還要關(guān)切語言外與語言內(nèi)的聯(lián)通關(guān)系;語篇整體理解尚需啟動“前臺在線認知”與“后臺背景潛入”兩者相互銜接互動的認知語用機制。為了有效論證上述觀點,本文擇選高中英語聽寫題目為案例,具體剖析基于語篇全息綜觀論理念對消弭聽寫障礙的重要意義。
下面是源自“可可英語聽力”(http://www.kekenet.com)中關(guān)于“吉祥物”(mascot)主題的一則高中英語聽寫實訓案例。聽寫原材料呈現(xiàn)如下:
The name of the mascot(吉祥物)of World Expo Shanghai China is Hai Bao,which means the treasure of the sea. The name of Hai Bao is easy to remember,reminding us of the color of its body and a typical lucky name in Chinese tradition. Hai Bao is the goodwill ambassador of Shanghai Expo. He is embracing 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his arms and confident smile. Us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ren”(人)as the mascot of an international event is an innovation. Hair:the hair of the mascot is like the wave of the sea,which represents its open character and states the character of its birth place Shanghai. Face:its cartoon expression shows its confidence and friendly character. Eyes:big,round eyes show his anticipation of the city. Blue:the color shows its latitude (包 容)and imagination,which represents the rising and potential China. Body:its round body represents a well-off life,which is also lovely and cute. Fist:he thumbs up to show the appreciation and warm welcome to the 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ig feet:he stands steadily on the big feet and embraces the world with big arms,which shows China has the ability and faith to host a successful Expo.
任何一個現(xiàn)象的生發(fā)都蘊含著內(nèi)在的根由;任何一個現(xiàn)象的凸顯都不是單一因素造就的,而是多向因子交織互動的結(jié)果。高中英語學習者的語篇聽寫障礙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克服中國高中英語學習者語篇聽寫障礙,亟需汲取“中醫(yī)綜觀論”和“宇宙全息觀”的內(nèi)在機理,方可為中國英語學習者語篇聽寫障礙開出“一劑良方”。高中英語學習者成功完成上述關(guān)于“吉祥物”主題的聽寫語篇需要啟動聽寫者“前臺在線認知”與“后臺背景潛入”兩者銜接互動策略。
所謂聽寫者前臺在線認知,是指英語聽寫者在語篇聽寫進程中所彰顯的即時在線認知思維操作。具體而言,聽寫者前臺在線認知需要聚焦問題,擇取感知、語用推理、判斷機制,層層對接和通達言者的心理空間,從而體認語篇的話語意義。
1.聚焦問題
什么是問題?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問題可以界定為某個給定的智能活動過程的當前狀態(tài)與智能主體所要求的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林定夷2006:73)。而對于語篇聽寫者主體而言,“聚焦問題”就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帶著問題、責任與目的,心靈專注地去感知、聆聽、思考問題,并試圖縮短智能活動過程中當前在線狀態(tài)與智能主體所要求的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閾值,從而達到厘清語篇意義并成功完成聽寫任務的目的。在此,借助波普爾的“問題求解思想”模型(見下圖),探究英語學習者在語篇聽寫過程中聚集問題并達到解決問題宗旨所經(jīng)歷的繁復心理歷程。關(guān)于波普爾的“問題求解思想”模型,P1 是人腦中所聚焦的問題,為了求解問題P1,作為認知主體的人會千方百計尋找多個試探性解決方案TS1、TS2……TSn,再通過不斷消除錯誤EE 以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P1 被解決之后,還會遇到新的問題P2,如此綿延,周而復始(轉(zhuǎn)引自黃華新,2011)。
“問題求解思想”模型圖
波普爾的“問題求解思想”模型類似于語篇聽寫中聽寫者進行問題聚焦的心智操作。聽寫就是一個以問題(P1)為軸心,不斷制造假設,不斷推翻試探性方案,驗證假設層級推理過程;語篇聽寫更是主體者主動權(quán)衡和自覺選擇的過程。換言之,在聽寫的心智操控中,主體者會在心間無意識啟動優(yōu)選原則,消除錯誤(EE),最后從數(shù)個方案(TS1,TS2……TSn)中定奪,選擇出最合事宜的答案,最終通達解決問題的幽徑。語篇聽寫的過程猶如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所描摹的情形:為了解決一個核心問題,人們會產(chǎn)生多個解決方案,而這些解決方案會在人腦中展開相互激烈競爭,最后順應者生存。在上述“文化”主題案例的聽寫中,聽寫者借助語音聆聽,反復揣摩上海世博會“吉祥物”身體部位所象征的潛在含義,期間會遭遇方案的選擇、概念的權(quán)衡及方案最終定奪。因而,語篇聽寫實質(zhì)就是聽寫者聚焦“吉祥物”為主題的問題路向,不斷進行方案優(yōu)選與心理權(quán)衡的索解過程。
2.問題驅(qū)動下所附著的認知語用機制
在上述案例中,為了達到求解上海世博會吉祥物的旨趣,英語語篇聽寫充溢著聽寫者諸多的繁復糾結(jié),因而該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化心理認知過程。雖然聽寫者以問題為中心,但是期間一旦權(quán)衡和選擇,就存有心理矛盾和認知沖突。因而,聽寫者在解決的問題過程中就蘊含著聽寫者更縝密的主體認知機制。
首先,聽寫者需要具有語篇綜觀意識和統(tǒng)攬全局的思維定略。聽寫的目標是一個語篇,因而要堅持語篇綜觀論來聽寫,這樣會讓學生感知語言的綜合性和復合性,逐漸在學生的頭腦中滲透語言的整體理念,從宏觀上對聽寫有理性操控和認知把握,有利于他們從宏觀上把握整體。因而,聽寫者需要具備全局理解能力,在聆聽第一遍時就需啟動總體瀏覽(global understanding)的認知機制,只有如此,方可領(lǐng)會大意,聚焦文章中心。
其次,聽寫理解是聽寫者總體瀏覽與細節(jié)聚焦(detailed focus)的綜合體。因而,聽寫者除了總覽語篇全局,還要具有局部分解分析的能力,俯首窺探,鎖定細節(jié),從而游刃有余地順利聽寫。隨后,在聽寫情境中,聽寫者需秉持意義理解的認知語用能力。聽寫者在緊張聽寫進程中,不是機械、被動地靜態(tài)聆聽,而是全方位、立體化啟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為資源,充分挖掘聽力聲音背后所傳遞的意義內(nèi)蘊。所謂認知語用能力,就是指聽寫者在理解和判斷句子之時,既要探測聲音所傳遞的句子意義(sentential meaning),又要思慮句子背后的話語意義,亦即說話者意義(speaker’s meaning)。特別關(guān)注的是,在聽寫過程中,發(fā)音者的心理空間(addresser’s mental space) 與聽寫者的心理空間(addressee’s mental space) 能 否 成 功 對 接(converging),則更需聽寫者的主體體認順應(subjective identification-adaptation)、思維內(nèi)驅(qū)共生(driven endosymbiosis),以及在線情感狀態(tài)。其中,主體的體認順應是指聽寫者需經(jīng)歷在線參與(online participation)、 視 角 定 位(perspective positioning)、沖突(crash)、自洽(self-negotiation)、焦點融合(focuses converging)的認知操作歷程。思維內(nèi)驅(qū)共生是指除了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聽力技巧等外,聽寫者還必須進行感知(perception)、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推理(inference)、判斷(judgment)、聯(lián)想(associative thinking)、構(gòu)形整合(configuration integration)的心理內(nèi)驅(qū)共生力。在線情感狀態(tài)意味著聽寫者的即時專注度和心理自控力。最后,聽寫者要進行必要的檢測和復核,檢視內(nèi)容包括對語法錯誤、同音異義詞、字母拼寫、標點符號的測評。
因此,英語語篇聽寫既是對高中英語學習者英語詞匯、語法、語篇知識掌握程度的量評,又是對其良好心理狀態(tài)、卓越的思維管控、優(yōu)質(zhì)認知策略的量衡,更是對其體悟力、擇斷力、認知力的動態(tài)考量。
英語語篇聽寫除了需要啟動聽寫者的問題意識和在線認知語用機制外,還需要高中英語學習者樹立合理的語言觀,回歸語言本位,彰顯特有語篇觀,養(yǎng)就學生的人文情懷和文化素質(zhì),激活在場語境、非在場語境及百科知識,這些均可看作語篇聽寫的后臺背景滲透的必備因子。語篇聽寫的后臺背景潛入理應包括:樹立動態(tài)多維語言觀、回歸語言本體地位、提振語塊集成輸入和話語標記語識別、關(guān)切閱讀對聽寫的反撥效應、養(yǎng)就聽寫者良好人文素養(yǎng)。
1.樹立動態(tài)多維語言觀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第二語言習得者周遭面臨著多樣化的文化語境和語言觀念,第二語言習得者的語言習得行為狀態(tài)植根于他們倡導的語言觀。所謂語言觀(language view),就是操語言者對語言的根本看法和主觀體認。什么樣的語言觀催生什么樣的實踐行為,久而久之便會內(nèi)化為一種語言實踐和語言習慣。
基于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視角考量語言,其本真就是一種倡導語言綜觀理念的語言觀。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均倡明語言與現(xiàn)實體驗、語言與社會系統(tǒng)之間存有的動態(tài)關(guān)系研究。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范式認為,習得語言不僅要單線條思維地把握詞匯、句子,還要多維度、多視角、動態(tài)全局、理性全面、百科知識式、高瞻遠矚地思量語言?;诠δ苷Z言學視角,語言是一種由社會符號所構(gòu)建的巨大而復雜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語言的社會符號化過程(social-symbolization process)可以表征為語言的闡釋(expounding)、報道(reporting)、重構(gòu)(recreating)、分享(sharing)、舉薦(recommending)、做事(doing)、能為(enabling)、探索(exploring)等立體化多維功能(Martin 1985,轉(zhuǎn)引自Matthiessen,2011)。
其實,英語聽寫語篇理解的實質(zhì)就在于對語言這一本體的深刻洞析。然而,目前高中英語學習者最大的缺憾是他們把語言僅僅線性理解為一種工具和手段,未能全面看待語言,未能形成語篇的整體感。語言單向觀制約了學生的聽、說、讀、寫在實踐中真正有效貫徹。高中英語教師引導語言學習者加強一定的當代前沿語言理論固然重要,而讓他們在內(nèi)心深處內(nèi)化語言觀,樹立良好的語言學習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則更加重要。高中英語教師只有力爭補齊理論學習的短板,理論聯(lián)系實踐,將語言學理論學習、實踐問題、問題解決有機結(jié)合起來,并將自我學習語言的體驗感受傳導于英語學習者,學習者對語言的理解才會得心應手。否則,生硬的理論理解只能讓學習者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綜上所述,英語語篇聽寫者首先應樹立動態(tài)多維語言觀。
2.回歸語言本體地位
英語教學是語言與教學的交叉融通,其中語言是開展英語教學的根基,教學是英語教學的目標。沒有良好的語言功底和深厚的語言素養(yǎng),沒有對語言本質(zhì)透徹的理解,就難以真誠而徹底地做好英語教學,更談不上促推英語教學的內(nèi)涵式發(fā)展。因此,包括聽寫教學在內(nèi)的英語教學亟需回歸語言的本體地位。正如王文斌(2010)提出,外語教學需要強調(diào)動耳、動口、動眼、動手,更要強調(diào)動腦,回歸外語教學的本體思考,深度把握每種語言都包含一種獨特世界觀這一思想的精髓;在體悟語言共性的同時,將語言個性擺放到外語教學的突出位置。倡導回歸語言學習本體地位的思維本質(zhì)就是倡導“英語教學整合論”,即“看、聽、說、讀、寫、譯”六位一體;英語教學整合論客觀上要求英語教學的“看、聽、說、讀、寫、譯”這六種技能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貫通,互為基礎(chǔ),相輔相成,不能斷然人為切割;更要求學習者強化對語言本質(zhì)的抽象感悟力,提升對語言的多維理解力,重塑對語言的深度洞見力。
3.提振語塊集成輸入和話語標記語識別
雷(Wray,2002:9)認為,語塊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詞或其他元素構(gòu)成的詞串序列,詞串序列在語言使用者大腦中可整存整取,無須進行語法生成和語法分析。納丁格和德卡羅(Nattinger&Decarrio,2000)則認為,語言使用的流利程度取決于學習者大腦中存儲的語塊數(shù)量,而非語法生成的規(guī)則數(shù)。威多森(Widdowson,1989)認為,語塊是語用過程中語法、語義和語境的結(jié)合體。上述研究表明,語塊是語篇集成的生成器,可以作為語篇存取的基本自由單位。語篇是經(jīng)由大量語塊,集成小句,再由小句加以構(gòu)建;語塊是語篇聽寫者可以自由提取的語言單位。因而,語塊輸入量的大小和輸入的熟悉度將決定聽寫語篇中聽寫者對言語者話語意義的理解度,決定聽寫者與言語者之間的心理通達度。上述以“吉祥物”為主題的語篇聽寫案例中包含多樣類型的語塊,譬如:動詞語塊“represent...state....”、短語語塊“reminding...of...”、句子構(gòu)式語塊“It is easy to do something”,以及表征各種邏輯關(guān)系的話語標記語“and”(表并列關(guān)系)、“which”(表限制性定語關(guān)系)。這些語塊和話語標記語均對聽寫者成功完成語篇聽寫發(fā)揮著奠基性功效。
4.關(guān)切閱讀對聽寫的反撥效應
語篇聽寫的背后還蘊藏著學習者對各種話語話題的敏感度。英語語篇聽寫關(guān)涉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外交、社會等各個維度的話題;語言背后滲透著言者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風格和思維品位,特殊用途英語還具有特定文體和語言表征方式。上述關(guān)于“吉祥物”話題的語篇聽寫案例,除了內(nèi)蘊文化的本體知識外,還摻和著隱喻,這就牽涉聽寫者對背景情境知識和文化生活話題的平時積淀,而話題積淀中最重要的一種途徑就是慣常性海量閱讀。回歸語言的本體地位,樹立英語教學整體論,其前提是增強閱讀在英語教學的基礎(chǔ)性、先行者功能。目前,受市場功利和信息繁雜的外在侵擾,追求內(nèi)心安靜而閑適閱讀顯得尤為迫切。因此,英語學習者應該關(guān)切閱讀對聽力的反撥效應。首先,閱讀應該成為英語學習者一種慣性自覺和自主自為行為,真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其次,閱讀應當按照字面閱讀、理解性閱讀、批評性閱讀到鑒賞性閱讀分層分級、梯度式推進,從而通過閱讀建構(gòu)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gòu),促推其心智成長,滋養(yǎng)其精神內(nèi)涵,真正發(fā)揮幕后閱讀積淀對聽寫的順暢產(chǎn)出的杠桿功效;隨后,聽寫者只有夯實平時百科式閱讀根基,時時積淀閱讀素材,階梯形、層次式、分階段、滾動式訓練,方可步入良性循環(huán)的語言習得旅程;語塊輸入與閱讀之間呈相輔相成、互為前提的循環(huán)關(guān)系,通過閱讀、查閱字典等途徑,積蓄語塊,回歸到語言本體學習之路,從而為順暢聽寫練就內(nèi)功。
5.養(yǎng)就聽寫者深厚人文素養(yǎng)
后現(xiàn)代體驗哲學認為,語言是基于人的外在體驗得以構(gòu)建的,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語言這一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需要鍛造聽寫者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所謂素養(yǎng),就是平時的修養(yǎng)和造就。因而,素養(yǎng)仰賴后天的修煉,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情懷和人文訴求彌足珍貴。人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聽寫者的文化思維意識和跨文化交際思維意識。語言的背后滲透著深厚的文化,聽寫者要理解語言,就必須理解文化,不只是文化背景知識,那是很狹隘的知識文化部分。語言人文性與工具性整合觀(張紹杰2010;龔獻靜2016)要求英語學習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要求堅守外語教育的人文價值,主張將國際社會諸多語言文化納入外語教學研究范疇。文化就是一個在“他處”尋訪意義的互動鏈,鏈接越多,關(guān)于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也就越多,這就是文化多元性特質(zhì)。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種軟實力,它會潛移默化地助推學習者自主自覺習得語言;學習者只有秉持對異域文化的新奇心和驚異感,蘊藏語言學習的沖動感和內(nèi)驅(qū)力,才會步入英語學習的文化之旅。
高中英語語篇聽寫者除了注重人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外,還應關(guān)注跨文化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什么是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的核心內(nèi)涵是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文化意識,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熟悉所學語言對象國的歷史與現(xiàn)狀,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點;能對不同文化現(xiàn)象、文本和制品進行闡釋和評價;能得體和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溝通;能幫助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孫有中2016)。綜上可知,跨文化交際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要指標在于促推第二語言習得者對國際話語的多維理解,提升文化同理心和文化批判意識。高中英語語篇聽寫者只有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才能打開領(lǐng)略異域文化的視窗,提高話語移情能力,催化語言能力升級,提升邏輯思維水平。
高中英語學習者語篇聽寫的順利完成需啟動前臺在線認知與后臺背景潛入相互銜接互動的多維整合策略。前臺在線認知是指聽寫者以問題為焦點,擇取感知、語用推理、判斷機制,經(jīng)由體認順應,層層對接和通達言者的心理空間,從而實現(xiàn)語篇話語意義解讀;后臺背景潛入主要表征為樹立動態(tài)多維語言觀,回歸英語本體地位,提振語塊集成輸入和話語標記語識別,關(guān)注閱讀反撥效應,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