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的確無可厚非。
粗茶淡飯也罷,大魚大肉也罷,果腹解饞也罷,大快朵頤也罷,推杯換盞也罷,胡吃海喝也罷,囫圇吞棗也罷,這些都簡單粗獷,既是原生態(tài)的生活,又是普通人真實的生活。
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的確是高度概括而又真切的。吃相看品質(zhì),這話雖有些偏頗但與蘇軾說的前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貧窮、不論富貴,不論衣食住行,有儀式感的生活總是讓人愉快的。
有儀式感的生活與講排場、擺闊氣、亂花錢截然不同,也不是把簡單的事情弄復(fù)雜,而是內(nèi)心對衣、食、住、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我記得小時候,薺薺菜、灰條菜、青蒿、狗尾巴草、蒲公英、車前草等許多野草田邊埂子上到處都是,我們用鐮刀割了背回家喂豬,俗稱“豬食菜”,根本沒有人拿來當(dāng)菜吃?,F(xiàn)如今,這些野草搖身一變變成了佳肴美味,薺薺菜、、青蒿、狗尾巴草切碎加入糯米飯加工成了“能量”面團(tuán),汆水后的灰條菜打蘸水嫩滑爽口,蒲公英、車前草藥食同材深受青睞。有些人靠這些野草、加上自己的勤勞和手藝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品牌”,讓野草成為發(fā)家致富的“搖錢樹”。
我最高興的事莫過于逢年過節(jié)回老家一大家子人團(tuán)團(tuán)圓圓吃飯,雖說碟子、盤子就是普普通通的磁盤,我也沒有雕刻裝飾的本事,但我擺菜裝盤時盡量講究造型而不是簡單地堆砌,能用花刀的絕不用平刀,難怪侄兒子說我出差多了學(xué)到的也多。菜做好后擺碗的擺碗、發(fā)筷子的發(fā)筷子、端菜的端菜。一家人圍桌而坐,雖說沒有了從前繁文縟節(jié),但人不到齊就不會開動,當(dāng)然能喝白酒的就喝白酒、愿意喝飲料的就喝飲料,一頓飯吃下來最少也得個把小時。吃完飯,洗碗掃尾的事自然歸給侄姑娘了。
有人吃飯速度很快,堪稱“軍事化”,三下五除二就“解決戰(zhàn)斗”;有人則細(xì)嚼慢咽,沒有十多分鐘是吃不完一頓飯的。從科學(xué)的角度講,當(dāng)然是細(xì)嚼慢咽有益于身體,按照精確計算一口飯要嚼二十八次對消化道是最有好處的,這樣的生活不僅精致而且相當(dāng)有儀式感。也有人會說,現(xiàn)如今工作壓力之大、節(jié)奏之快讓人喘不過氣來,還談何有儀式感的生活,恨不得快速吃完外賣、盒飯之后立馬投入新的工作。我想,擠一擠正兒八經(jīng)吃飯的時間還是會有的,正所謂“牙好,胃口就好,身體棒棒的”,我們要“拼命”工作,健康生活。不論是請吃,還是被吃請,儀式感更容易讓主賓相互尊重、皆歡喜。
有人說,華緞錦衣、穿名牌就是有品位的生活,其實不然,穿名牌也罷、穿粗布衣衫也罷,只要不是奇裝異服、干凈樸素顯精神就行。
有人說,住大房子、住別墅就是有品位的生活,其實不然,住別墅也罷、住商品房也罷、住廉租房也罷、住自建房也罷、亦或租房子住也罷,干凈井然住得就舒坦。
有人說,開好車、開豪車就是有品位的生活,其實不然,坐公交也罷、開豪車也罷、亦或開普通車輛,文明乘車、文明行車才稱得上有涵養(yǎng)。
讓有儀式感的生活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