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秀
摘要:新課改理念倡導教學過程中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物理學習、創(chuàng)新意識、自研自探能力,學生在體驗摸索中既能知道知識內容,又能知道知識如何產生的,也就是說讓學生掌握知識獲取過程。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的重頭話題,物理課程多以個性化探究為學習任務,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性問題發(fā)現能力和隨機問題生成及處理能力,以及合理提出客觀猜想的技能,幫助學生在實踐或者探索中感到物理是如何從生活而來又回到生活中為生活服務的。
關鍵詞:中學物理;物理探究;探究活動;物理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2-0230-01
眾所周知,新課改理念倡導物理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物理學習、創(chuàng)新意識、自研自探能力,讓學生在探究中既能知道知識的內容,又能知道知識如何產生的,也就是說讓學生掌握知識獲取過程。那么我作為物理一線的教師該如何實現改革,并能切實做好課改教學。下面我以我在參加市級的優(yōu)質課評比時,我講授了一節(jié)摩擦力,下面我以我在備課及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進行以下淺談。
1.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1.1?農村的物理教育教學所用的教具真的太簡陋了,只是有一些簡單的、老舊的天平、直尺等,很多是調零難以做到,配件不齊等。八年級物理課程實驗和拓展實驗幾乎不能正常進行,投影儀也都是二十年左右的、老化得難以使用,燈的亮度很差,色澤渾濁燈,想借助多媒體模擬一些實驗幾乎也無法實現。而物理的知識多是以物理的實驗為依托的,物理實驗操作無法進行展開,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無法有效突破,同時也影響了學生的綜合性學習。
1.2?學生的接觸面比較狹窄,知識層面低效,不利于學生接受新的知識。為了參加市級的優(yōu)質課評比,我查閱了大量的網絡資源,也請教了同組的老教師,基于本節(jié)課我起初設想利用課本上給出的相關的資料,以及練習冊上的例題和練習作為我教授本節(jié)課的突破點,相信學生們就能一步一步的很好的理解什么是摩擦力,其影響因素是什么?如何測量,如何表示。可是當我設計完導學案后,我認為近乎完美的利用好了課本、練習冊,并能真正達到了講練結合,重難點突破。
當我一遍一遍的在腦中對自己設計的學案在大腦中進行演示、首備時,我們班上的一位小同學找我問問題看到我的設計,我也想了解了解學生的知識層面,于是我就問他“你在沙地上的人走比在水泥平道上的人哪一個更省勁啊?”學生很快回答水泥平地啊。隨后我就問“那是為什么哪?是什么原因使你在水泥平道上走的省勁哪?會是什么力起了作用???”當我拋出這樣一個一個的問題時孩子有些懵了,不知如何解答了。導學案設計的起點有些高,問題情境是學生無法了解與認識的。學生的頭腦中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沒有相關的生活現象掌握。學生很難理解相關的物理概念與物理情景。
1.3?本節(jié)課的學生探究的活動極為簡單,只是常見的幾種探究手段和形式,缺乏更多的材料和探究方案的分析、論證等,結論的得出也有些牽強,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總結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架構。
2.結合本節(jié)課例談具體改進策略
2.1?農村學校物理教學設備簡單,我們作為一線的物理教師應多多進行相關教學實驗器材的研發(fā),同時也和學生們共同進行物理教具的構思與制作,這樣既可以達到與學生共同研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地位,同時也能開發(fā)學生的物理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物理成果的創(chuàng)作意識,本節(jié)課學校沒有相關的教具,我就利用若干的木板,制作了一些角度大小不同滑梯,購買了大小不同的實心小球若干個,用于在物理課堂做演示實驗,演示小球在斜面上滑行時摩擦力的形成中與哪些影響因素有關。學生分組進行實驗真實參與其中真正感知影響摩擦力形成的相關因素,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是對科學本質的挖掘者、實踐者,學生切切實實的了解知識,掌握知識,比教師在講臺一千一萬次的說教來的實在的多。
2.2?學生的接觸面狹窄,知識層面低效,而且先進的教育教學手段缺乏,農村的現狀我們教師個人無法一時立馬改變,但是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待,孩子的教育不能耽誤,那我們該如何拓展孩子的知識儲備,如何改變孩子的知識層面,讓他們能更好接受本節(jié)的知識哪?多媒體,白板等先進的教育教學手段無法配置,但是利用多媒體的展示又便于學生的理解與接受,利于本節(jié)課很好的開展。于是我想到一個較好的補救手段——pad教學,我把我們同組教師的pad帶入網絡課堂,即刻組建物理課堂微信群,將學生按知識掌握情況分為六大組,各組一臺pad,各組負責人利用pad錄制本組實驗視頻,并可以時時把本組進行的實驗視頻發(fā)至微信群或者電視屏幕上,以供其他各組學習和參考。同時教師利用網絡微信中學生上傳的實驗操作過程,指導學生實驗中應注意事項及提煉實驗規(guī)律。
3.結語
物理課程多以個性化探究為學習任務,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性物理問題的發(fā)現能力和隨機問題生成及處理能力,以及合理提出客觀猜想的技能,讓學生在實踐或者探索中感到物理是如何從生活而來又回到生活中為生活服務的。
參考文獻:
[1]?郭革青.淺談物理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以《摩擦力》一課為例[J].新課程(下),2012(03).
[2]?徐佩英.信息加工,化解矛盾——以“摩擦力”為例談初中物理核心概念突破策略[J].湖南中學物理,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