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恒亮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2-0206-01
課堂進程很流暢,教師講得很明白,學生反映聽懂了,但是一做題還是不會,“教了不會”的問題,讓老師很苦惱。產(chǎn)生這樣不幸的原因在于:正是在智慧需要沉思、思索、研究的時期,孩子都不去思考,而是教師動用聰明才智,設法使自己的課講得盡可能的明白易懂,使得孩子能夠輕松地掌握,這樣就造成了一聽就明白,一做就不會的后果。葉老有一句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睆摹靶枰獭钡健安恍枰獭?,這是一個逐步成長的過程。我們教師不妨大方一點,在教學中我們少做一些,讓學生多嘗試一些。
認真負責的老師們難免患上了“憂慮癥”,擔心上課時讓學生有沒有看清楚自己的操作過程;擔心講解時學生是不是聽懂了自己的講解過程;擔心討論交流時學生是不是井井有條,是不是熱烈;擔心自己對問題的評價是不是符合學生的心意,能否讓每一位學生掌握……?!斑@個地方我已說過N次了,可你們依然出錯”、“這個過程我已經(jīng)演示過了,可你們怎么還不理解”、“這位同學回答的這么精彩,可你們怎么沒有反應呀?……”本以為“親歷親為”是最保險的知識傳授方式,結果卻落了個“廣種薄收”的結果,老師過多的包辦替代,給予學生過多的依賴機會,慢慢地,他們會習慣教師這樣的擔心,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探索性將在這種擔心中慢慢降低直至湮滅。作為教師,更要學會放手。相信孩子們面對問題,會有他們獨特的見解和處理方式的。課堂上放一些,學生的思維就會主動一些;教師放得多一些,學生可能就會有更大的自主發(fā)展空間。
1.敢于放——讓學生自主地操作,做一名“研究者”
兒童的動作思維占優(yōu)勢,他們的智慧是出在指尖上的,我們要鼓勵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者用眼睛看科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再創(chuàng)造”的探索過程。做為教師不要因為怕學生亂或怕時間不夠,就把本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后得出的結論改由自己演示講解,讓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教師的操作過程。對于“空間與圖形領域知識的探索,更加需要留給學生自主操作的時間、空間,讓他們在操作過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創(chuàng)造。例如:在”三角形面積“一課中,記住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并不難,可為什么用底乘高除以2,則需要學生切身經(jīng)歷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感悟:(1)新知識是建立在已知知識的基礎之上的;(2)掌握探索知識的一般方法:由特殊情況著手——推導出普遍情況;(3)經(jīng)歷猜測——動手操作——觀察發(fā)現(xiàn)——論證結論等必需歷程。有深度的思考,有大膽的創(chuàng)新。學生在探索中出現(xiàn)了三種情況:(1)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2)將一個等腰或者等邊三角形剪拼成一個長方形。(3)將長方形沿對角剪開得到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在動手操作中,學生通過觀察、研究,建立起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得出計算公式。波利亞曾經(jīng)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的。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的給學生留下操作的時間、空間。通過動手操作這一活動,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的形成、深刻地理解了數(shù)學概念,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收獲成功。
2.敢于放——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做一名“探索者”
數(shù)學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知識的最終結果,還要讓學生理解這一結果的形成過程,更要知道應該如何去探究它。做為教師應該注重指導學生怎樣自行探索知識,教給他們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讓學生自己探究,而不是口干舌燥的講解。讓學生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發(fā)展自己。例如我在教學“比賽場次”時,借助已有知識解決4個球隊的比賽場次問題,在學生輕易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我窮追猛打,要求學生解決5個球隊、6個、8個12個乃至20個球隊的比賽場次問題。孩子用已學過的畫圖法或列表法認真計算,孩子的感受是:隨著球隊數(shù)量的增加,畫圖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困難,很多孩子停下來。一學生說:“太難畫了,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呢?”另一學生說:“我認為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孩子自覺、主動感悟到:從簡單情形開始尋找規(guī)律的策略。大家不再畫10個、12個20個球隊了,而是認為應該認認真真地畫出4個、5個、6個、7個球隊的比賽場次,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解決較復雜的比賽場次問題。然后通過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的驗證,最后總結出科學的計算公式。探索規(guī)律方面,基于學生以前已有的經(jīng)驗,給予他們自己探索論證的空間。老師只是在方法上給予引導,引發(fā)學生“先確定方法,再探索規(guī)律,然后舉例驗證,最后的出結論”的模式,然后再把結論用文字或者字母規(guī)范的表述出來,這不正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過程嗎?
3.敢于放——讓學生大膽地表達,做一名“主權者”
學生是主人,任何學習方法只有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其實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充分給學生自主選擇、自由加工的機會,讓他們在評價中學習選擇,在選擇中學會探索,在探索中學會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自我、飛躍自我。由于學生的觀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識水平、個人經(jīng)歷的差異,對問題的看法肯定會有許多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我嘗試展開集體討論,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選擇:“你們覺得誰說得更好?”“你們覺得哪種方法更容易解決?”“你們覺得誰的方法更簡單?”等等,從而寬容學生的想法,保護學生的自尊,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學生對某一問題產(chǎn)生分歧,教師也不要忙于下結論,下斷語,而是讓學生各自申辯自己的理由,展示爭論才是我們的理想境界,不管爭論雙方所持觀點正確與否,學生都能在爭論中鍛煉了思維能力,我們要把舞臺讓給學生,自己退居幕側。來把這個操作給同學們演示一下?“誰來告訴同學們這道題怎么做?“這個問題老師也不會,你們先討論一下…….有想法的同學,到講臺上來,到黑板上來講,教師則審時度勢,從造就一個強大的頭腦和眼光的實際出發(fā),不時點語引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少揮指揮棒,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進來。
數(shù)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要給學生一個生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多給學生點空間和時間,多給學生一個探索的舞臺,多讓學生展示一些真我本色,讓他們在困難面前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無往不勝,真正成為一個研究者、探索者和主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