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山,王亞麗,馮其美
(1.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2.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大腦深部基底節(jié)區(qū)慢性退變引起的運動障礙性疾病,常見于中老年人,為現(xiàn)代醫(yī)學界亟待攻克的疑難病之一[1]。臨床以肢體抖動、屈伸不利、動作笨拙、頭身困重、神思遲鈍、表情呆滯以及伴見入睡困難、多汗、大便干結難下、心情煩躁、容易發(fā)怒等為主要癥狀[2]。傳統(tǒng)中醫(yī)強調辨證論治,注重病證結合,個體化的處方用藥,具有緩解臨床癥狀、減緩疾病進展速度、提高生存質量、減輕化藥毒副作用、增強化藥療效等特點,優(yōu)勢突出。
王亞麗教授師從國醫(yī)大師張學文,精研岐黃之學,尤精于中醫(yī)腦病診治,擅長運用中醫(yī)原創(chuàng)思維論治中風、眩暈、顫證及多種內科疑難病癥。臨床研究帕金森病30余年,臨證辨治尤為注重風藥的運用,療效顯著。筆者有幸案前學習,虛心求教辨治之法,揣摩其辨證用藥思路,獲益匪淺。結合PD的發(fā)病特征、病因和發(fā)病機理以及臨床證候的演變規(guī)律,闡述風藥辨治本病的理論依據(jù),現(xiàn)將其運用風藥論治PD的經驗總結如下,與同道共饗。
從發(fā)病特點來講,PD與風有關,其屬于中醫(yī)學“振掉”“顫振”“風證”范疇[3]。早期以頭搖、肢顫為最主要臨床癥狀。中醫(yī)歷代文獻中與PD相關的論述較多?!端貑枴ぶ琳嬉笳撈分杏谩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描述肝的病理特征,其中的“掉”即是肢體震顫之意[4]。另外“風盛則動”亦是對風邪致病特點的描述,肢體震顫屬于“風盛則動”范疇。到明清時期,對本證的認識較為全面。明·樓英《醫(yī)學綱目》在破傷風門下列出“顫振”一節(jié)指出,顫,搖也。振,動也。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清·王肯堂《醫(yī)學準繩》又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述,亦指出肢體震顫為風動之象。
古代醫(yī)家對于PD的基本病機論述頗多,后世學者亦各有體悟,但究其根本終不離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對于頭搖、肢顫的機理解釋也多為筋脈失養(yǎng)、肝風內動[3]523。PD患者多為中老年人,臟腑功能多已開始衰退,加之年老精虧、病久體弱、房室過勞、情志不遂、久食肥甘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氣血津液生化不足,同時因虛致實,風火痰瘀諸邪內生,長期留戀不去伏于體內,耗傷正氣,早期患不自知,漸至虛損至極,腦髓失榮,四肢百骸失養(yǎng),經絡失用,筋脈失濡,肝風內動,發(fā)為肌肉攣急、肢體顫振[5]。
一般認為,肝腎陰虛、筋膜失養(yǎng)、虛風內動的基本病機貫穿于始終,內風參與疾病發(fā)展與證候演變的全過程[6]。本病早期肝腎陰虛,常與痰濁內蘊相兼為患,且在此證候中病情程度較為輕淺,常以補益肝腎、化痰息風之法治之;基于風性走竄、輕揚疏散的特點,若未及時治療或治之失時,內動的虛風常挾痰濁走經竄絡,上行頭目擾清陽,內蘊臟腑閉清竅,導致病情逐漸加重。本病中期,由于痰濁、濕邪蘊滯經脈,氣血不暢日久,不僅機體失于濡養(yǎng),還導致瘀血內生,內風鼓動,濕濁、停痰、瘀血互為膠結,使邪氣更實,正氣更虛[6]。病至晚期,虛風鼓動益甚,風火痰瘀內蘊更劇,久則諸邪相雜膠固難化,入絡成毒,隨著病情的進一步進展,腦髓漸消從而形成腎虛髓空、諸毒相雜、毒損腦絡的病理狀態(tài)??梢妰葎拥奶擄L在本病的證候演進中加速了疾病的進展,同時由于虛風內動的原因導致證候由輕至重、由簡單至復雜、由易治至難治的逐步演化。
風藥之名首出自李東垣著作,他把味薄氣輕,具有發(fā)散上升作用的藥物稱為風藥[7]。后世醫(yī)家對其風藥理論不斷繼承發(fā)展,其內涵也不斷演變,風藥的概念便有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對風藥的理論探討和臨床運用也百家爭鳴,各有建樹?,F(xiàn)今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風藥是指具有祛除、疏散外風或平息、搜剔內風功能,歸肺、肝經,主要用以治療風病的藥物[8]?!饵S帝內經》言:“風為百病之長”“風為百病之始”,充分概括了“風”在各種疾病中的重要影響。王亞麗認為PD是本虛標實之證,在其發(fā)病及疾病進展過程中,有風、火、痰、瘀、毒等諸多病理因素存在[9],風藥具有散、行、透、動、升等特點,在治療PD過程中,要在辨證選方基礎上運用風藥,不僅有利于平息內動之肝風,而且有利于其他病理因素的祛除。以其輕靈流動之性,發(fā)揮平肝息風、暢氣調肝、行血剔絡、升清開竅、發(fā)散郁火、引藥歸經及配伍增效等多方面的功用,提高臨床療效。
肝為風木之臟,風氣通于肝,肝體陰柔而其用在陽,以其剛勁性,具有主升主動之特點,亦稱“五臟之賊”。若邪熱內蘊致肝陽過亢,或平素肝腎之陰本虛,或長期患有熱病,體內陰津為熱煎灼,肝木失涵,虛風漸起。肝腎陰虛、虛風內動是PD發(fā)病的基本病機,因此平息內動之肝風尤為重要。天麻、鉤藤、白蒺藜等具有平肝息風功能的風藥是其治療PD的常用之品。王亞麗認為天麻性味甘性平,質地柔潤,與肝體陰柔之性頗有相似之處,況其遇風而定,無風獨搖,用以平息內風功效顯著。鉤藤其形如鉤,具有輕清透達走竄之性,與風之特點頗為類似,故長于清熱息風,可以治療肢節(jié)筋脈攣急,為風癥要藥。王亞麗臨證常配伍白芍、烏梅柔肝息風或龍骨、牡蠣等鎮(zhèn)肝之品,療效顯著,選方常用天麻鉤藤飲等。
《素問·舉痛論篇》曰:“百病生于氣也”,若肝失疏泄,氣機不能暢達,氣血不和,諸證叢生[10]。王亞麗認為在PD的發(fā)病過程中,肝氣郁結是疾病進展和變證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在PD發(fā)病早期階段,大部分患者即有表情呆板、寡言少語、易生悶氣等情志抑郁表現(xiàn)。流行病學調查也表明,43%的PD患者在運動癥狀出現(xiàn)之前就有抑郁癥狀[11],在病程前10年高達72%的PD患者受到抑郁的影響[12]。風藥味辛氣散,多能升浮通于肝氣,具有木曲直之性,用來治療肝郁諸證,可令氣行血調,情志暢達,諸郁得解。因此王亞麗在用藥過程中尤為重視疏肝調氣之風藥的運用,此正是遵循“肝德在散,辛以散之”之意。疏肝解郁常運用柴胡、薄荷、防風、桑葉等,選方常用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等方劑。
芳香走竄之風藥多具有辛散宣通之性,可以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氣血流通則脈道無蘊滯之弊。部分風藥還有直接活血通絡的作用,有關于此歷代文獻多有記載。如《日華子本草》載白芷“破宿血”,《本草再新》載桂枝“溫中行血”等[13]。蟲類藥物極具走竄之性,像蜈蚣、全蝎、水蛭、地龍等尤善搜風剔絡,善治絡脈瘀結之證[13]103。王亞麗認為PD發(fā)展的中后期痰濁瘀血內蘊、相互膠結,不僅有筋脈失養(yǎng)而表現(xiàn)的頭搖、肢顫,還有腦脈受損腦絡蘊塞不暢,髓海失于濡養(yǎng)的癡傻呆笨之癥[14]。因此在此期痰瘀阻絡、風陽內動是其主要證候,在治療時除要滋補肝腎、平息內風外,尤其要重視行血活血,搜風剔絡。痰瘀之邪膠固使病變深達絡脈,非行血活血、搜風剔絡之品不能除也。除上述所屬諸藥之外,川芎、葛根、豨薟草、路路通、雞血藤等亦是常用之品。
風藥輕揚,升清至腦。在PD早期虛風內動,風陽挾痰濁、濕邪或走經竄絡,極易悶閉清竅導致腦竅不利,病情加重。王亞麗在臨床上,凡是遇到清陽為痰濕悶閉的病證,常辨證使用風藥,取其芳香宣化之性,不僅能升清陽于巔頂之上,且能開竅化痰,芳香化濕,散邪于上。清陽升則濁邪不能害清,痰濁水濕無留儲之地,降濁陰于下,腦竅自然清利,正所謂清升則濁降,陰霾自散。故對清竅不利之病,運用風藥升清陽、助藥力,使諸藥借風藥之能,祛悶閉清竅之邪,臨床每獲奇效。內熱偏甚者臨床常選粉葛、升麻升清開竅,內熱不甚者選用白芷、石菖蒲等,取其芳香宣散之性,升清以開竅。
在PD發(fā)病過程中,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的情況常同時存在。PD起病緩慢,病程一般較長,西藥易耐受且副反應較多,多不能延緩疾病進展,同時病久則家人容易懈怠,對其病情關注度下降,常導致情志不舒,因病致郁。同時PD患者內有肝風內動之機,兼有氣機內郁之證。肝氣內郁日久化火生熱,陰津陰液被煎灼暗耗,不僅導致津液不足,筋脈失濡,同時火熱灼津成痰,與內生之濕熱膠著,澀滯營衛(wèi),留著經絡,筋脈不利,導致病情進展,筋脈拘急,震顫加劇。針對郁火內生的病機,王亞麗著眼于妄動之虛風,恰當應用風藥以散郁瀉火,火消則風息。同時應用芳香化濕、行氣消痰、兼具疏散之性的風藥,如石菖蒲、藿香、羌活、柴胡等疏被郁阻之氣機,祛痰濕于流散之地。
PD患者肝腎之陰本虧,日漸腎虛髓空,虛風益甚,加之濁邪內阻,虛風挾濁邪害清,常致腦竅不利,病情日漸加劇。同時PD患者肢體及頭部震顫部位有異。王亞麗在辨證用藥基礎上,常根據(jù)所在經脈的不同加用引經風藥。如督脈入絡腦,羌活善通督脈,可引補腎添精藥上行歸于髓海,加強補益效果;若下肢震顫為主,選用獨活引藥于下;若慮其病在足陽明胃經加白芷、葛根;若在少陽、厥陰加柴胡;在足少陰加細辛等引具有補腎、養(yǎng)肝、活血、化痰之能之藥物直達病所,加強療效[15]。
PD患者究其根本屬于臟腑虛損之疾,治當扶正祛邪。扶正當用補益,然而補益之藥多屬于靜藥,性善守而不走,服用后容易產生蘊滯影響脾胃的運化,不僅補而無效,還導致體內產生痰濁濕邪。隨著病情的進展,痰濕停聚日久容易生熱化火,火熱之邪暗耗氣陰,氣血津液更虛,痰瘀膠著更甚。王亞麗在運用補益藥的同時,常佐以辛散之風藥,動靜結合,借其升散流通之性,取“辛以潤之”之意,不僅可以助氣化、升津液,引補藥發(fā)揮藥效,又可使補而不滯、補而流通,無留滯黏膩之憂。
王亞麗臨床應用風藥,或平息內風,或輔以祛邪,選藥組方靈活多變。但其常常告誡我們,首先風藥疏泄開腠,易致汗出陽散。因此對PD兼有陽虛之患者要慎用。其次風藥多味辛性燥,易耗傷津氣。臨證過用風藥或不注意臨證配伍,極易導致不見其效,反為其所害,因此緊抓陰虛為本,注意補陰、固陰、護陰的基礎上辨證用藥,知藥善任,才能見效。再次運用風藥不能多用、重用、久用,風藥多為治標之藥,若長期大量使用必致正氣耗傷,臨證配伍藥應制性從用、短期應用。最后風藥運用不僅要根據(jù)藥味多少、劑量輕重把握好用藥時機,同時要精研藥性,根據(jù)藥物個性之專長,靈活加以選擇方能達到預期效果。
劉某,女,62歲,2018年9月25初診:患者自訴于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四肢間斷性不自主震顫,伴有輕度姿勢、步態(tài)不穩(wěn),上下樓梯時癥狀明顯,發(fā)病后未予重視。近1年來肢體不自主顫動癥狀加劇,遂就診于西安唐都醫(yī)院,完善相關檢查后明確診斷為“帕金森病”,給予門診口服“美多芭、苯海索”等藥物治療,自感肢體抖動及行走動作緩慢等癥狀減輕,但其余癥狀均未見明顯改善。來我科就診時癥見患者四肢輕微不自主震顫,伴有走路姿勢不穩(wěn),起步較為困難,行走時呈慌張步態(tài),頭暈、頭部脹悶,頭部如承重物,夜間休息差,入睡困難,最多可睡1~2 h甚則徹夜不眠,自覺雙腳發(fā)燒猶如火烤,將腳投入涼水中才敢舒適,全身沒有力氣,稍有動作即感全身汗出,口舌干燥,飲食胃口一般,大便干,小便正常。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濡滑,沉取無力。中醫(yī)診斷顫病(肝腎陰虛,虛風內動),西醫(yī)診斷帕金森病,治宜滋水涵木、平肝息風。處方:四物湯合天麻鉤藤湯加減:白芍、生地、山萸肉各20 g,當歸、赤芍各12 g,天麻、元胡、川芎、決明子、防風、石菖蒲、枸杞、白僵蠶各10 g,生龍牡(先煎)、珍珠母(先煎)、雞血藤、夜交藤各30 g,五味子9 g,白蒺藜18 g,炙甘草5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8年10月2日二診:精神狀態(tài)較前好轉,夜間可睡4~5 h,全身乏困感減輕,腳心發(fā)熱,但夜間可蓋被,汗出較前減少,余癥基本同前。夜休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濡,重取無力。在前方中加葛根、生黃芪、鉤藤各15 g,益智仁10 g,繼服7劑,煎服法同上。
2018年10月9日三診:患者肢體不自主抖動、起步困難、步態(tài)慌張等癥狀較前減輕,日常行動較前靈活,頭腦較前清晰,汗出明顯減少,下午全身乏困感明顯,腳心偶感發(fā)熱,夜寐安,二便可,舌舌淡苔薄微黃,脈濡較前有力。原方去防風、夜交藤,繼服14劑。
2018年10月23日:四診來診時面露喜色,面部表情較前豐富,肢體不自主抖動減輕,起步較前靈活,步態(tài)較前平穩(wěn),頭腦轉清,偶有汗出,全身乏困感明顯減輕,偶有腳心發(fā)熱,夜休可,二便可,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偏濡,重按稍有力。前方未做加減,繼服14劑。
按:老年患者身體虛弱,癥見肢體不自主抖動,活動不利,伴有頭暈、頭部脹悶,夜間入睡困難,夜間自覺雙腳發(fā)燒不能蓋被,出汗多。結合舌脈辨證屬“肝腎陰虛,肝風內動”,處方選用天麻鉤藤湯合四物湯加減。方中用藥著眼于3個方面:一是此患者肝腎陰虛為發(fā)病之本,雙腳發(fā)燒猶如火烤,口舌干燥等均是肝腎陰液虧損,津虧火旺,血分生熱導致,故選用赤白芍、當歸、枸杞補養(yǎng)肝血,柔肝養(yǎng)陰;用生地黃、五味子、山萸肉補腎滋陰,清熱兼能生津;二是肝陽上亢是發(fā)病之標,急則治其標,因此用藥之首要之務在于平息上亢之肝陽,頭暈、頭脹昏悶、夜間入睡困難皆是亢陽為害,臨證務要選用生龍牡(先煎)、珍珠母(先煎)等質地沉重、遇水則沉能夠潛陽入陰,具有導龍歸海之能的藥物,以奏平潛肝陽、安養(yǎng)心神之功效;三是除上述藥之外,在PD選藥的過程中“風藥”為其常選之藥。其中白僵蠶為蟲類風藥,以其流通之性入絡消痰,為風痰入絡必選之品;白蒺藜具有升浮之性,可以入肝之經,平息肝風,質硬善于破堅,能祛痰瘀堅積;石菖蒲氣味芳香,悅脾升清,化痰開竅,開上竅啟下竅,使心腎交濟、陰陽交通;藤類藥物多具風性,善于通行經絡,雞血藤尤善補陰血、入絡活血;夜交藤交通心腎,通經活絡;防風祛風暢達肝氣;川芎行氣血于全身;決明子平肝兼具滑腸通便清泄肝熱之功;天麻平肝風,元胡行氣血,甘草和調諸藥,選藥處方甚為精妙。二診時部分癥狀好轉,唯頭暈、頭部沉重、頭腦不清爽,全身困乏無力癥狀改善欠佳,故加葛根以起陰氣、升津液濡養(yǎng)清竅,兼疏筋解肌,加生黃芪補氣改善全身困乏無力癥狀,加益智仁以補肝腎,益智開竅改善頭暈、頭部沉重等癥狀,加用鉤丁以增息風之力。三診時諸癥皆緩,睡眠轉佳,故去夜交藤。四診時效果明顯,故以原方繼續(xù)服用,增強療效。
總之,內風貫穿于PD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與證候演變的全過程。在PD治療中緊扣病機,合理選用治風之藥,不僅可以扶助正氣,同時可以疏散風火痰瘀毒等諸邪,緣風藥具有平肝息風、暢氣調肝、行血剔絡、升清開竅、發(fā)散郁火、引藥歸經及配伍增效等多方面的功效,臨證靈活運用風藥,是提高PD臨床療效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