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鐵龍,王殿麗
(1.西藏軍區(qū)總醫(yī)院,西藏 拉薩850007;2.遼寧省大連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遼寧 大連116011)
《傷寒雜病論》又作《傷寒卒病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該書創(chuàng)立了傷寒病“六經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對于“傷寒”之義,后世認為“一切由于外來邪氣所導致的以發(fā)熱為主要特征的證候在古代都叫做傷寒”,筆者認為,過度引申“傷寒”之義會嚴重制約中醫(yī)學發(fā)展,不利于中西醫(yī)相互融合。本文探討《傷寒雜病論》中“傷寒”之義,以期為臨床提供理論基礎。
人類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會呈現(xiàn)不同的疾病譜系特點。張仲景時期,東漢戰(zhàn)爭連年,天災不斷,瘟疫橫行,且“傷寒者十居其七”。據(jù)史書記載,大的自然災害有22起[1]。《傷寒雜病論》未詳細闡述“傷寒病”病因,但對寒邪由外向內發(fā)展致病的過程及疾病特點、診治要點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為中醫(yī)臨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xiàn)代醫(yī)學將“傷寒”之義擴展為一切外感病的總稱[2],即廣義傷寒。將其病因擴展為“風、寒、暑、濕、燥、火,乃至包括疫癘之氣等”。筆者認為,《傷寒雜病論》中“傷寒病”是指飲食不足條件下由寒冷所致的一類疾病,廣義傷寒過度擴展了《傷寒雜病論》中“傷寒”的醫(yī)學范圍。
將自然氣象因素歸為致病因素是古代中醫(yī)學的一種樸素認知。寒冷、炎熱、潮濕、干燥等因素均可致病,東漢末年氣候惡劣,氣候偏寒冷,因寒邪致病的病例最多,可能是《傷寒雜病論》著重論述“傷寒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內容上講,《傷寒雜病論》是闡述由寒冷氣候導致系列疾病的專著,對雜病未進行十分系統(tǒng)的論述。因此,筆者認為《傷寒雜病論》原書書名更有可能稱為《傷寒卒病論》。
因年代久遠,后世將《傷寒雜病論》整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傷寒論》闡述的疾病病因主要為“傷寒”,而其他致病因素多在《金匱要略》中闡述,如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的“三因”學說,認為“傷寒”是“外因”的一種。后世醫(yī)家認為《金匱要略》可能是《傷寒雜病論》的《雜病篇》,此觀點的可靠性還需考究。《桂林古本傷寒卒病論》[3]亦增加了雜病內容進。《傷寒雜病論》中用麻黃、桂枝、附子、干姜等溫熱藥物以解表、散寒、溫陽,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因證治療。溫熱藥具有刺激人體代謝、提高人體產熱水平的作用,對于“傷寒病”的診治具有重要作用?!秱s病論》中亦有寒涼方劑治療熱性疾病的描述,認為熱性疾病皆為寒冷氣候所致,病因是“傷寒”。此外,“卒病”與“雜病”的含義有所區(qū)別?!白洳 笔羌毙圆〉囊馑?,“傷寒卒病”可理解為“因寒冷導致的急性疾病”,與《傷寒論》論述的疾病性質相吻合。而“雜病”強調的是疾病病因、病機、病證等復雜,這與傷寒病內容并不相符。
《傷寒雜病論》雖為論述“傷寒卒病”的重要專著,但在臨床中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一是其論述的人體疾病病理反應在其他疾病中具有相同的實用性;二是“仲景八法”基本涵蓋了中醫(yī)治療學主要治則,是中醫(yī)治療疾病不可缺少的方法。
3.1 《傷寒雜病論》論述人體疾病的病理反應具有普適性《難經》言:“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盵4]這5種變化是指疾病的病理類型,并非病因種類,強調人體對疾病反應在于不足-過度、寒-熱、燥-濕等病理反應的變化,且不同類型的病理反應,可有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xiàn)。“中風”多為肝風內動,以口苦、口干為主要表現(xiàn),多發(fā)于青壯年;“傷寒”多為素體虛弱、外感寒邪,以寒證、虛證居多;“熱病”以高熱為典型癥狀;“濕溫”多濕邪阻滯,以身熱不揚、神疲乏力、腹瀉等為典型癥狀;“溫病”多為感染疫毒,以急性發(fā)作的熱毒血瘀證多見。
3.2 “仲景八法”在疾病治療上具有普適性《傷寒雜病論》根據(jù)“傷寒”對人體產生的病理改變,采用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等方法治療疾病。后世依此總結出“汗、吐、下、消、溫、清、和、補”為綱的“仲景八法”,奠定了中醫(yī)治療學的基本內容。“仲景八法”是對病體進行對癥治療,對于維持疾病狀態(tài)下的生理穩(wěn)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傷寒雜病論》中很多方劑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方藥體系中體現(xiàn)著中醫(yī)辨證思想,在“溫病學”理論中也得到極高的醫(yī)學評價。醫(yī)者在不明病因時,可通過辨證論治思想快速、有效地治療病證,爭取身體恢復正氣時間,提高自我康復能力,從而抵御疾病。
筆者認為,因《傷寒雜病論》的廣泛適用性,后世誤將“傷寒卒病”擴展至“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是對《素問·熱論》的“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5]與《難經》的“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的誤解。溫病學與傷寒學在內容上的確有大部分的交叉,但仍各有側重。
4.1 “傷寒”包括熱證,但“傷寒病”不以熱證為主 從整體看,《傷寒雜病論》因“寒”致病中多數(shù)為寒證,少數(shù)為熱證?!皞笨蓪е聹責嵝约膊?,如濕溫、熱病、溫病等,溫熱性疾病也不均由“傷寒”所致?!皞 倍嘁院C(癥)為特征表現(xiàn),并不以“熱證”為典型表現(xiàn),這是由病因的性質決定的?!敖穹驘岵≌?,皆傷寒之類也”指發(fā)熱性疾病多由寒邪(寒冷氣候)導致,闡述熱病的主要病因是六淫邪氣中的“寒邪”,并不是強調將“熱病”歸入“傷寒病”。發(fā)熱性疾病并非全由傷寒導致,內傷、外感均可致熱病?,F(xiàn)代醫(yī)學充分證明,發(fā)熱性疾病主要是由微生物感染導致的,屬中醫(yī)“邪風”“疫氣”范疇。
4.2 “溫病”以熱證為主,熱證不主要由“傷寒”導致溫病學未將“溫病”歸于“傷寒病”范疇,將其病因歸于《黃帝內經》中“冬不藏精,春必病溫”[6]。溫病學明確指出“傷寒”并非“溫病”的唯一致病因素。溫病病因廣泛,既包括外感的六淫邪氣,又包括內傷雜病等諸多原因。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對病原微生物感染導致熱病的認識越來越多。
《肘后備急方》言:“貴勝雅言,總名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認為“傷寒”“時行”為同一類疾病。中醫(yī)認為,“傷寒”“時行”“天行”“瘟疫”是具有傳染性、流行性的一類疾病。腸傷寒屬于一種全身性傳染病,其病原體為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腸道沙門氏菌),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皮疹、表情淡漠、肝脾腫大等。從概念上講,《傷寒雜病論》中“傷寒”無論是指“一切外感病的總稱”的廣義傷寒,還是風、寒、暑、濕、燥、火或疫癘之氣導致的“傷寒病”,抑或是飲食不足條件下由寒冷所致的一類疾病,均與腸傷寒明顯不同。
綜上所述,《傷寒雜病論》中“傷寒”的定義應為飲食不足條件下由寒冷所致的一類疾病。筆者認為,對于古代文獻的認知應當回歸樸素認知層面,不可因過度引申而將一切“外感疾病”“外感熱病”統(tǒng)歸于“傷寒”范疇?!秱s病論》中“傷寒”作為疾病的類型與《黃帝內經》中“傷寒”的病因類型具有不同的醫(yī)學意義,應當區(qū)別對待?!秱s病論》論述的疾病病因有限,但其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人體生理、體質、病理及治療學方面的內容,對后世醫(yī)學的發(fā)展具有廣泛的應用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