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祥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船寮高級中學 浙江麗水 323911)
當今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通過學生獨立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來實現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從任務探究、實踐操作、分層教學等幾方面入手,開展針對性教學,實現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微課進行情境教學能營造教學氛圍,將學生分層、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效率。本文主要針對基于微課的高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進行探究。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背景和成長環(huán)境,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能很快接受新知識,而有的學生則經常做了后面的操作忘了前面的操作,一路練習一路忘,要想真正掌握知識點,必須掌握相關技巧反復練習,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學生之間出現很嚴重的兩極分化,能力強的學生從主機組裝到網絡技術都嘗試了,而有的學生高中之前連微機課都沒有上過,信息課上經常感到戰(zhàn)戰(zhàn)兢兢,學習知識與掌握速度較慢,經常出現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情況。教師應該同時照顧到班級的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利用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得。在微課的制作上,設置出梯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學習。[1]
教師在上課之前應該認識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近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由于微課是在教學前拍攝,教師就應該注意把微課拍攝環(huán)境選擇和教學內容相對應的現實情境中,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有體驗感。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如果只是按照課本講授會非常復雜和單調,利用微課可以把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現實環(huán)境結合起來。比如在課前播放《向左走 向右走》的電影片段,讓學生簡述電影主要情節(jié)。根據情節(jié)讓學生們來當一回編劇,設置問題:今天,金城武和梁詠琪各自以自己的速度圍著游樂公園(矩形,公園周長為25km)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經過多長時間,可以相遇呢?讓學生思考,兩條平行線,也會有交匯的時候,那么什么時候能相遇呢?如果相遇,有什么條件?學生則回答走過的路程是整個公園的長度,S1+S2=S 教師:S1?S2? S1=V1*t,S2=V2*t。教師:金城武在t時間內走過的路程為S1=V1*t,梁詠琪在t時間內走過的路程為S2=V2*t。從而一步步分析得出:剛才我們分析問題的條件和結果之間的關系的這個過程就是解析算法的過程。解析算法關鍵是找出正確的數學表達式。設計意圖是這樣的,情境能夠引導學生進入電影情景中,讓學生有了情感目標的需要,讓對方相遇,這樣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去深入學習解析算法的實現過程,這樣的導入顯得貼切、自然。[2]
學校教育應該重視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并學會自我管理。例如在學習“算法與程序設計”時,教師應該堅持教材體系的系統性與實際教學的合理性教材體系:制作PPT展示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VB的基本語句(1)分支語句;理解分支結構的特點,利用比較數據大小的例子,理解數據類型的差別(數值和字符);讓學生自己練習分支語句if<條件表達式>then<語句組1> else <語句組2> end if;(2)循環(huán)語句,循環(huán)中止:循環(huán)中進行中止條件判斷,循環(huán)語句。理解循環(huán)結構的主要特點。do while<循環(huán)條件表達式> <循環(huán)體語句組>loop for next+語句。掌握“計數器”“累加器”和“累乘器”等基本算法的編寫方法。VB的基本語句,基本解決“分支”和“循環(huán)”結構相應的VB語句,讓學生了解每一類算法的基本特點,通過課件理解每一個實例的流程圖、編程實現算法,并加深理解,能用流程圖描述同類算法并編程實現。對概念的建構應該逐步實現。儲蓄顧問——大于等于X的最小整數,(1)定義X為整型——自動四舍五入;(2)使用INT(X)+1——整數年多了一年;(3)根據X整數與否分別計算。采取這樣理論加練習遞進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3]
綜上所述,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顛覆了傳統課本教材一體化硬灌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了有趣的課堂環(huán)境,但是教師應該保持冷靜,不能為使用微課而使用,而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教學方式,把學生的認知和課堂結合起來,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主動加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來,促進學生認知的發(fā)展,豐富高中生的課堂,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