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晶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湖北宜昌 443003)
1989年崔永華先生提出了包含展示、解釋、練習的語法教學模式,其至今仍被廣泛使用。[1]據鄭艷群和袁萍(2019)調查:業(yè)界學者的觀點中,語法教學基本都包含展示、解釋、練習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其次包含引入和歸納環(huán)節(jié);他們對真實教學案例的調查也支持這一結果。[2]
教育學概念認為,教學模式是依據教學思想和教學規(guī)律形成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比較穩(wěn)固的教學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體系。其包含理論基礎、教學目的、操作程序、實現手段、評價等五個要素。[3]崔先生的模式中沒有明確提出“評價”這個概念,但行業(yè)內存在類似的“掌握”這種潛在要求。
評價標準通常是熟練與否,也就是達到“掌握”要求,但這兩個標準的概念都不明確。若將其具體化為速度,更易于掌握。在語言訓練尤其口頭訓練中,在正確的前提下,達到了速度較快的標準:比如能快速識讀,快速書寫,快而流利地說出來,練習的目標就達到了。
句子長度是影響練習達到熟練程度的重要因素:極短句可以是零訓練的,學生一用即會;一般長度句子需要若干次重復練習才能熟練;而長度大時,達到熟練程度所需時長顯著增加。
從2016年到2019年,筆者對所教零起點班級的訓練過程進行了一段時間統計(每班學生20人左右,以南亞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為主)。本次調查基于口頭訓練:初級階段的語法教學主要以口頭訓練的方式完成;調查不是單個學生的精確衡量與統計,而是在集體訓練中對多數學生熟練掌握所需時間進行基本記錄。
在心理學理論和課堂經驗基礎上,筆者首先假定,7±2這個數量單位是學生能正常處理的句長;小于這個數量,學生基本能在零訓練狀態(tài)下掌握,而大于這個數字,學生達到熟練程度的訓練時長就會異常增長,而不是簡單的正相關。[4]
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工作記憶(短時存儲)容量有限,有效單位是7±2個。
1.音節(jié)數要素
音節(jié)是自然聽覺能感到的最小單位。句子越長,其包含的音節(jié)數量越多。尤其低水平階段的學生對音節(jié)數的增加敏感:音節(jié)數越少,其達到熟練程度的速度越快。
2.語言片段要素
語言片段指的是詞、詞組這類組成句子的大成分,但不嚴格限于大成分:如“她很漂亮”中的“她”,“那個穿紅衣服的姑娘很漂亮”中的“那個穿紅衣服的姑娘”都算一個語言片段。
心理學中有意義單位都可以視為工作記憶存儲單元:單個數字可存儲,但1964、1987、1997、2008作為年份,也可以是一個存儲單元。因此,語言片段也被納入調查。
(一)3~5個音節(jié)的簡單句可以達到零教學程度:一遍即會,15秒以內。例如:
她很胖。
她很漂亮。
她是美國人。
(二)7~9個音節(jié)簡單句子(3個語段):重復2~3遍,可達到流暢且速度較快的表達程度,練習時間約60秒。例如:
我喜歡他做的菜。
中國的新年要到了。
老師的新裙子很漂亮。
(三)復雜句(語段數較多),即使音節(jié)數量7~9個,時長仍大幅增長,需約120秒。例如:
把字句:他把衣服洗干凈了。(8音節(jié),5個語段);
帶補語的比較句:數學比歷史難多了。(8音節(jié),5個語段);
帶介賓成分的句子:他往窗戶外邊看。(7音節(jié),4~5個語段)。
(四)10個以上音節(jié)簡單句,練習到熟練程度的時長有明顯增加,需要150秒左右。例如:
“那個工人在休息(7音節(jié))”和“送牛奶的工人在休息(9音節(jié))”,雖然所需時長略有區(qū)別,前者為50秒,后者為60秒左右,但學生反映不明顯。若再加上定語,“那個送牛奶的工人在休息(11音節(jié))”,集體練習中聲音就突然變得不整齊(很多學生出現跟不上的狀態(tài))。教師需要把練習速度放慢一點,多做幾遍,再加快速度。并且,有一些學生需要把音節(jié)寫下來,誦記一陣子,再來進行口頭練習。
筆者曾注意到句子加長練習時會出現這種狀況,調查明確了在9~10音節(jié)這個指標位置。
多數練習需要反復,尤其長難句。但一味重復不僅枯燥而且進展小,耗時長。將長句切成7個音節(jié)以內長度的短語分別訓練,再進行疊加,比單一的重復練習效率高。
心理學理論中也有短時記憶擴容方式,即組塊:將若干低水平信息單位組成一個大單位。本調查集中在零起點階段,學生對詞單位意識較弱,音節(jié)單位效應比語段單位效應顯著。例如:
那個穿紅衣服的女老師是他們班的漢語老師。
雖然這句話只有三個基本成分,但練習耗時長。中高級階段語段效應更顯著,音節(jié)單位效應相對會弱化,因此更適合采用組塊為語段,再組合的方式處理。